中西文明碰撞的開始,“絲路”的發展,是文明“被征服”還是前進

引言

作為亞洲東部的臨海國家,中國963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位居世界第四,堪稱地大物博、幅員遼闊。

那麼問題來了,中國的國土是自古以來就是這麼大嗎?

秦朝,作為古代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國土面積其實並不算大,只有340萬平方公里。直到西漢時,我國將西域諸國納入版圖,才初步具備了今天中國遼闊疆域的雛形。

西漢時期漢武帝開通的“絲綢之路”,打通了亞歐之間的通道。最初它被用來出口當時盛產的絲綢製品,後經民間商人自發開拓,才成為古代中國與西域諸國之間商業貿易和文化交往的通道。

直到今天,“絲綢之路”仍然在中外的經濟、文化交流中仍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雄才偉略,“千古一帝”——漢武帝

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曾經誕生過大大小小無數的帝王,但能和秦皇漢武相媲美的還是少數的。相傳漢武帝在出生時,其母王氏做了一個夢,她夢見屋外懸掛在空中的太陽,居然飛進了自己的懷中。後來,她將這件事告訴夫君漢景帝,景帝大喜,認為這是吉祥的徵兆。

中西文明碰撞的開始,“絲路”的發展,是文明“被征服”還是前進

漢武帝劉徹

劉徹三歲時,有一天漢景帝把他抱在腿上和他玩耍,問他:“你以後想當皇帝嗎?”。年幼的漢武帝回答說:“這件事是上天決定的,不是兒臣能夠決定的。兒臣只想每天待在皇宮中,和父皇一起玩樂。”漢景帝聽了,暗暗驚歎,從此對劉徹寵愛有加。劉徹小時候酷愛讀書,過目不忘,七歲的時候就能夠對古代聖賢帝王的事蹟娓娓道來。

公元前141年,漢武帝即位。這位年僅16歲的年輕皇帝登基不久,就在全國範圍推行加強中央集權的各項措施。政治上鞏固皇權,對貴族階級分而治之;經濟上將鹽、鐵收歸國有官營,並統一鑄造貨幣,保障了經濟的穩定;在文化方面,罷黜諸子百家學說,將孔孟的儒家思想列為國家的正統思想,加強了對人民的思想控制;軍事上,修繕長城,擊潰匈奴,收復北方邊境,擺脫了長久以來北境的威脅。這位雄才偉略的皇帝通過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使得西漢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百姓安樂,國力昌盛。

除此之外,西漢還是我國版圖第一次得到顯著擴張的朝代。西漢時期將西域諸國納入了國家版圖,使漢朝的領土面積比之秦朝擴大了近一倍,奠定了中國遼闊的疆域。對於西漢疆域的擴張永遠繞不開一個人——張騫。

張騫出使西域,“陸上絲綢之路”打通,中西方經濟、文化交流加強

漢朝初期,北方的匈奴部落仗著強大的武力,時常尋釁滋事,南下襲擾漢朝和西域諸國,漠北的剽悍騎兵對中原領土和居民構成了極大的威脅。漢武帝之前,歷朝皇帝出於國力有限、政權不穩的考慮,往往通過和親等方式委曲求全,以求“穩住”匈奴。

中西文明碰撞的開始,“絲路”的發展,是文明“被征服”還是前進

漢武帝時期征戰匈奴

到了漢武帝時,他不再選擇一味妥協,而是希望聯合大月氏共同抵禦匈奴,以解除邊患。大月氏是西域諸國中國力較為強盛的一個遊牧民族,歷史上也曾遭受匈奴的欺凌,被迫向西大舉遷徙。他們在今天的新疆地區安定下來,秣馬厲兵時刻準備向匈奴復仇。漢武帝得知這一情況,認為大月氏是一個可以結交的盟友,所以派出張騫率領使團出使大月氏,說服他們與漢朝共同對抗匈奴。

公元前139年,張騫第一次帶著漢武帝的命令前往陌生的西域。他率領一支一百多人的使團,帶著大量的金銀珠寶,從今天的甘肅出發一路向西前進。不想在穿越河西走廊時,張騫一行人突然遇到了匈奴的士兵,結果全部被抓走了。

匈奴首領單于聽說了他們欲往西域大月氏的目的後,哈哈大笑,對張騫說:“我們匈奴部落怎麼可能容許你們越過我們的領地出使月氏呢?你們這麼做,簡直是痴心妄想。”於是把他們全部關押了起來。

中西文明碰撞的開始,“絲路”的發展,是文明“被征服”還是前進

張騫出使西域

後來,單于為了拉攏張騫,使出種種手段威逼利誘,希望他打消出使西域的念頭,為自己效力。單于甚至強行將自己的女兒嫁給張騫,並生下了一個孩子。可是張騫忍辱負重,在匈奴領地留居十年之久,一天也沒有忘記漢武帝交給自己的任務。他努力學會了匈奴人的語言,並從他們的口中瞭解到去往西域的詳細道路,為自己的出逃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公元前129年的一天,匈奴內部的監視稍有鬆懈,張騫見機不可失,果斷帶領部下從匈奴的西部邊境成功逃離。他們喬裝打扮,穿上匈奴人的衣服,魚目混珠順利通過匈奴控制的關隘,隨後一路疾行前往大月氏。一路上風餐露宿,備嘗艱辛,不少隨從體力不支葬身於半道上。經過幾個月的艱苦行軍,他們終於來到了朝思暮想的大月氏。

可是,當張騫向大月氏首領說明漢朝希望共同抵禦匈奴的目的時,卻遭到了委婉的拒絕。原來,過去了十餘年,大月氏對匈奴的態度發生了很大的轉變。由於西遷,此時的大月氏距離匈奴部落距離較遠,受到的軍事威脅已經大大降低。他們的生活方式也早已從遊牧生活變為農業定居,不願再參與和匈奴之間的戰爭。

中西文明碰撞的開始,“絲路”的發展,是文明“被征服”還是前進

張騫苦口婆心勸說了一年多,也沒能說動大月氏。無奈之下,只得在大月氏的護送下繞道從羌人地區返回故國。可是,不知是不是老天爺要跟張騫開個玩笑,羌人的土地此時竟然也已被匈奴佔領。所幸不久匈奴內部發生叛亂,張騫才終於趁機逃回了長安。

雖然張騫此行沒有達到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的初衷,但卻大大加深了對西域地理風俗的瞭解。更重要的是,張騫得知了他們對增進與漢朝商業往來的渴望。張騫返回長安後,向漢武帝報告了一路上的所見,受到了漢武帝的高度讚揚。他封張騫為太中大夫,並於公元前119年第二次派遣他出使西域。

這一次,漢武帝的目的發生了變化。他希望張騫使團的造訪能夠加強與西域各族的友好交流和商貿往來。漢武帝親自為張騫使團送行,並給張騫配置了300人的大型使團,隨行攜帶幾萬頭牛羊牲畜以及數以千萬計的金銀財帛。一路上,張騫一行途徑烏孫、大宛、月氏、安息,以及今天的印度等國,向各國首領詳細介紹了大漢的繁榮輝煌,表達了開展商貿往來的願望,受到了西域諸國的強烈歡迎。

中西文明碰撞的開始,“絲路”的發展,是文明“被征服”還是前進

古絲綢之路線路圖

從此,漢與西域之間的紐帶建立起來。隨後,雙方的民間商販開始進行貿易往來。漢朝從西域引進黃瓜、胡豆、芝麻、石榴、胡蘿蔔、葡萄、汗血馬、核桃、苜蓿等西域特產,同時將中國的絲綢、瓷器等物向西域出口。

經過民間幾百年的努力,陸上絲綢之路逐漸成熟,成為亞歐大陸之間友好往來的大動脈,也成為古代歷史上中西方文化、經濟的第一次大交融。

唐宋時期,造船航海技術的發展,指南針的發明,海上“絲綢之路”興起

公元755年,安祿山發動篡位奪權的“安史之亂”,糾集20萬叛軍向長安進軍。持續近9年的長期戰亂使得中原大地暗無天日,民不聊生。從西漢建立起的陸上絲綢之路被阻斷了,商人們只好轉向海洋之上尋找外貿出口。

海上絲綢之路早在秦漢時期就經歷過初步的開發。唐宋時期,造船和航海技術有了質的飛越,指南針被廣泛應用於海上交通,海上“絲綢之路在這個時期得到長足的發展”。各大港口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大型船舶來往不絕。這些鱗次櫛比的船隻逐漸開始承擔起中外商業貿易的重任。

中西文明碰撞的開始,“絲路”的發展,是文明“被征服”還是前進

古代港口貿易

據統計,兩宋期間曾與海外50多個國家開展商業貿易。明朝時,鄭和船隊七下西洋,開拓了從東南亞至非洲的海上航線,海上“絲綢之路”也在這個時候開始形成。商人們用國內盛產的絲綢、瓷器換取外國的舶來品,大量財富如潮水般湧入國內,海上貿易成為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力量。

結語

“陸上”和“海上”兩條絲綢之路在中國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是歷史上中西方文明產生碰撞的開始,不管是在經濟上還是文化上都對古代中國和今天的中國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使人類的文明在征服與被征服中不斷前進發展。

近年來,中國在世界上提出了“一帶一路”的國際倡議。“一帶一路”提倡歐亞非各國充分利用海陸“絲綢之路”的優勢,秉持開放共享的原則,充分開展深入、廣泛的區域合作。沿途136個國家和地區依託於陸上的國際通道和海上的重要港口,加強彼此間的經貿合作。

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流的今天,通過亞歐非各國人民的共同努力,海陸“絲綢之路”必將繼續發光發熱,迸發出全新的活力。


參考書目:

《漢書》

《新唐書》

《明實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