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有了5g,感覺我以前很快的4g手機網速特別慢,為什麼?

總有刁民想害朕n11


一方面可能是你待的地方信號不強,或者單位基站內用戶過多,導致網速慢。另外一方面也可能運營商出於商業目的,適當分配了一些基站資源給5g基站用。如果實在是影響日常使用,可以撥打運營商服務熱線轉人工進行反饋。工作人員一到三個工作日就會上門測試信號。如果存在信號不強的情況,運營商一般都會派專業人士來處理的。最後祝您生活愉快。


熱心朝陽群眾小明


事實上不是“5G比4G要快“,而是”為了比4G快,提出了5G“。3G以後的每一代無線通訊都是先提出指標,然後再考慮零碎設計和技術選用。所以咱們可以看看4G與5G所提出關於“快”的定義(指標)分別是什麼:大概可以理解為傳輸速率快,傳輸提前低。傳輸速率快任何對通訊數據傳輸速率的提升都繞不開香農信道容量公式:

那就很容易理解咯,咱們在5G也會採用同樣的形式來進步數據傳輸速率: 提升頻帶寬度和提升信噪比。具體起來就是,毫米波(提升頻帶寬度)更先進的波束賦形(提升信噪比)超大規模天線,全雙工無線(提升頻帶寬度和信噪比,空域)。毫米波1-4代無線通訊中採用的300MHz-3GHz頻譜有穿透性好,覆蓋範圍大等優點,但是有一個很重要的缺點: 就是頻帶寬度太窄了!!這個頻段內的無線設施太多了!!頻譜曾經快分完了。頻譜又不存在負的,所以為了大容量高速率數據傳輸,只要往3GHz以上尋覓可用頻譜。

咱們往上看看,那就是毫米波頻段了(3GHz-300GHz)。毫米波頻譜中存在兩個特殊部分,氧氣吸收頻段(57-64GHz)和水蒸氣吸收頻段(164GHz-200GHz), 這兩種頻段不能用來通訊,所以毫米波頻段共有252GHz頻帶寬度可供應用 (此處應該再強調一下1-4代商用通訊全都擁堵在3GHz以下頻譜裡)。當然實際上5G是用不了那麼多頻帶的,在各國毫米波頻譜劃分裡,分給5G的毫米波頻段寬度大概有3-6GHz,這曾經足夠把數據傳輸速率提升10倍左右了。不過需求強調的是,5G標準需求三種頻段,毫米波頻段次要擔任高速數據傳輸,目前毫米波的標準還未確定。儘管毫米波曾經在雷達,航天和軍用通訊中都有應用,但是在民用通訊中還有很多很多應戰。

這也是以後非常非常熾熱的無線通訊鑽研方向,在這篇回答裡就不深入引見了。更先進的波束賦形4G中的基站天線是定向天線和全向天線混用(謝謝評論區提示),5G中因為毫米波覆蓋範圍窄,路徑損耗大,複雜天氣影響重大,所以需求通過波束設計完成發射能量聚焦,從而提升接受信號能量,提升信噪比(此處請回憶信道容量公式),和覆蓋範圍。

波束賦形後的方向性波束可以協助提升基站覆蓋範圍。而且,基站能量會愈加有效。實際上,因為5G中的波束賦形涉及Massive MIMO和毫米波的窄波束用戶追蹤、小區間波束切換調度和基站的LOS和NLOS成績,會愈加困難一些,這同樣這是一個很棒的無線通訊鑽研方向。如今學術界很多人在考慮通過在基站覆蓋範圍內劃分扇區,來協助多天線波束切換。

Sectorized Antenna超大規模天線(Massive MIMO)無線通訊中的多天線零碎需求對每個天線賦予權重,才能進步空間分集/或複用增益。而事實狀況下,這種算法是非線性的且計算複雜,天線越多越複雜。但是令人驚奇的是,當天線數目非常非常多的時候,簡單的線性預編碼就可以很好的逼近最優結果。所以Massive MIMO自從提出就吸引了大量眼光。

Massive MIMO test bed5G中Massive MIMO可能會有大量應用,不只僅是大型宏基站,小型的毫米波發射器也有可能會配備Massive MIMO零碎,因為毫米波天線波束窄,天線長度短,更適合Massive MIMO應用。回到話題,Massive MIMO的益處是最大水平利用空域 資源,可以通過波束賦形同時提供多個波束服務小區用戶,並可以同時進步用戶的信噪比,提升數據傳輸速率。但是Massive MIMO中預編碼,信道預計始終是個難題。全雙工無線電(目前不在Release 15中)現存一切無線發射安裝都是半雙工的,半雙工的意思是發送信號的同時不能接受信號---否則會干擾本人。(畢竟不是人類,本人說的話暫時還區分不清楚。。。。全雙工無線電就是同時收發信號,這樣可以把數據傳輸速率X2,當然代價是圖中的自干擾(紅色圓弧)成績,甚至當用戶過多時,用戶之間的干擾也會X2。5G裡的外圍網設計是以C-RAN為主,這象徵著可以通過中心化調度減輕自干擾,同時可以利用方向性天線,波束賦形,吸收屏蔽(absorptive shielding)和交叉極化(cross-polarization )完成收發機之間的孤立。這樣全雙工無線電是可以應用在5G中的。上述就是5G中的物理層技術停頓,聯結起來應用,也就是怎樣做到“傳輸速度快”的。傳輸提前低咱們這裡說的提前是round-trip latency,大概可以理解為數據在接入網和外圍網中往復所需的總時間。因為無線電的傳播速度是絕對固定的,無奈緊縮,所以有兩種方法降低:降低信令損耗和緊縮網絡解決過程。降低信令損耗的形式就是儘量縮小不必要的信令,比如通過全雙工技術縮小信道預計時間,因為毫米波的多普勒擴展很少,所以可以縮減OFDM信號的CP前綴,緊縮OFDM幀長度,通過網格化設計毫米波基站,降低干擾和時延。

緊縮網絡解決,抽象理解就是扁平化公司等級,把決策權力下放。這樣“向上彙報”次數少了,就會明顯降低網絡中不必要的開銷。這其它答主也有提到。標準的緊縮外圍網形式,就是“不通過不必要的解決單元”,換句話是控制結構和數據傳輸結構分離。當然如今還有很多其他的解決方案。一種比較好的緊縮網絡結構思路是如今學術界很熾熱的“fog computing”霧計算,就是把一些反覆性計算工作下放,用無線接入端(基站等)做計算解決單元,這樣就可以當做一種另類的“計算緩存”,大大降低網絡提前。另外一種就是非常正統的,當然也是非常熱的鑽研方向"wireless caching”無線緩存,這種思路是緩存內容,以降低傳輸提前。這些就是5G中的提前部分停頓,次要是MAC層技術,大概在講怎樣有效調度資源,怎樣降低時延。5G中還有其他很多不同的指標,比如“降低能量損耗”,“進步用戶服務品質”,“進步小區容量”,這是每一句話都是一個非常大的話題,背後有很多鑽研所,很多大學都做出了非常棒的工作,其中的每個小畛域都有很多人在鑽研,但是因為跟成績有關我就不細心引見了。

所以,您也可以看到,5G是通訊產業界和學術界聯結運作的結果,標準組織(產業界)提指標,選擇合適技術和指點技術方向,鑽研機構和大學提出解決方案,完善技術路線(當然,時間順序並不一定是這樣的)。如果解決方案中有瑕疵,那麼學術界繼續完善,最終達到功能指標。產業和學術一同合力,最初才是完好的5G。

謝謝。


盧老皇


這是肯定的,要是不快,國家幹嘛還費那麼大勁研發、升級幹嘛。

5G即第五代移動通訊技術,是4G的延伸,5G的性能標籤就是高速率、低延時、能供更多設備的連接。現在隨著科技的發展,各種各樣的設備和技術需要有這樣的一種通訊技術支撐,有了這個基礎,才能突破瓶頸。從無人駕駛技術到人工智能,都會需要這樣的基礎。

2019年,工信部給三大運營商發了5G牌照以後,這三大運營商就開始了熱火朝天的基站建設,誰的基站多,就會在以後的市場佔領份額當中佔據主動。要知道,5G能帶來的經濟總量在10萬億,這是多大的一塊蛋糕。

目前,很多手機廠商陸續推出了5G手機,5G手機的傳輸速率能達到1Gb/s,而4G手機只有100Mb/s,這能很直觀的看出來。不過5G基站成本很高,建設起來也不是那麼容易,所以想5G全覆蓋,還得一段時間。有消息稱:5G基站大概在2023年會能完成全覆蓋,在2030年會達到頂點,也不知道真假。

不管怎麼說把,5G手機肯定是由於4G手機的,不管是從網速還是手機性能方面,都會有一個很大的提升,具體的原因,相當複雜了,咱這老百姓就等著用可以了。


沐子小五


這個問題我跟題主一樣也有遇到過,我認為原因有二。

1、從5G基站和4G基站上來看,4G基站往往是隻要建立一個高高的鐵塔就可以覆蓋周邊很遠的距離(大概一個小鎮吧),但是5G就不一樣了,雖然他的速度很快,但是5G基站的覆蓋範圍確實很小的,比如一個大型的商超就可能需要好幾個基站組成來達成覆蓋,所以5G基站的建設就會很慢。

2、成本問題,其實我們才進入4G幾年時間而已,就迎來了5G時代,運營商要將原先的4G基站改為5G基站,也為了讓更多的人使用5G和5G手機,我個人覺得運營可能有做降速,自我感覺也是這樣的。


錢塘夜話


一是心理因素,當大家都這樣說的時候,但凡有一點點卡頓,就會覺得是降速了;

二是影響網速的因素挺多,手機原因,信號原因,甚至是app原因;

三可能你那塊真的被降速了。。


科技大燈


我認為這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心理感受。畢竟這是一種外界推崇的新狀態,突發轉變,各種攀比心態隨之而來。二是網速確實有著千差萬別的距離。每秒100兆肯定比每秒50兆要快。這是一個新的技術突破。不然美國怎麼會對此羨慕嫉妒恨呢!


紅樓結社


因為:如果我沒見過太陽,我本可以忍受黑暗。


我和打印機的故事


肯定的為了體現5g的網速快,雖然塊但是信號強度堪憂,4g信號塔都要500米一個,5g的我看要一個樓一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