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朋友圈吐槽網課,TA在朋友圈晒孩子


我在朋友圈吐槽網課,TA在朋友圈曬孩子

  • 時間會給你答案

01

中午在網上衝浪時,我看見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大意是那些中途退學的人現在都怎麼樣了。在這則話題底下有很多人發表自己的看法。


我在朋友圈吐槽網課,TA在朋友圈曬孩子


我在朋友圈吐槽網課,TA在朋友圈曬孩子


我在朋友圈吐槽網課,TA在朋友圈曬孩子

最明顯的區別大概是”我在朋友圈吐槽網課,TA在朋友圈曬自己的小孩“。

評論底下還有很多以”過來人“身份勸導大家好好讀書,珍惜現在的生活。

我在朋友圈吐槽網課,TA在朋友圈曬孩子


“那些中途退學的人怎麼樣了?”我仔細回想了一下我身邊的人。小學六年級從城裡轉學到鄉下,一個班30個人只有一半願意上初中,而初中六十個人僅有三分之一如願升上高中。在當時信息較落後、交通閉塞的鄉村裡,讀書更像是完成一種任務。比試卷上的高分、作業更有意思的是欺凌同學、扮演“惡霸”。而出了校園的他們沒有背景、沒有人脈、沒有學歷,他們只能從社會最底層做起。當服務員、進工廠,幾年過去了,依舊沒有“鹹魚翻身”,連當初熱血的心也被打磨的毫無色彩。

現在每次想起這些事,我都覺得很慶幸,慶幸自己一直堅持讀書。如果我當時也隨波逐流、自暴自棄,認為讀書沒有用,我現在很可能在某個工廠裡日復一日幹著枯燥的活或者是早早結婚生子。哪怕我後來沒有憑藉一紙學歷逆襲,只考取了一所普通高校,但我還是感謝當初的堅持,因為它就像一個保護傘,保護我在三觀尚未成熟時期慢慢長大,避免我因年少輕狂而犯錯。

我在朋友圈吐槽網課,TA在朋友圈曬孩子

讀書到底有什麼用,我聽過最好的一個回答是,“當我還是一個孩子時,我吃過很多食物,現在已經記不起吃過什麼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中的一部分已經長成了我的骨頭和肉。讀書對人的改變也是如此”。

02

在《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中,有一段我印象很深刻的對話。

柯景騰:“十年後我連什麼叫對數函數都不知道,還是可以活得好好的哦。”

沈佳宜:“我相信呀”

柯景騰:“那你為什麼還這麼努力學習?”

沈佳宜:“人生本來很多事就是徒勞無功的。”

從小到大,我身邊都會有很多人問“讀書到底有什麼用啊”。包括我自己也這樣問過我的家人。那時總能找到一堆例子告訴他們讀書”沒用“、讀書不是唯一的出路。比如李嘉誠小學學歷、馬雲三次高考、比爾蓋茨輟學,越看到這些學歷不高但創業成功的例子越興奮,彷彿驗證了自己的觀點,讀書真的沒有什麼用。但是我們不知道的是,這只是小概率事件。媒體願意報道它們,是因為它們的稀奇性。你看那些高學歷事業成功的人都很少有媒體大肆宣傳報道。

網上一直流傳著一張商界大佬聚會的圖片。他們之中每一個人都是高學歷。往往人越是缺乏什麼就會越炫耀什麼。而那些一直鼓吹”讀書沒用“的人,他們心裡對知識學歷都是自卑的。因為成功人士是不會告訴你讀書沒用的。

我在朋友圈吐槽網課,TA在朋友圈曬孩子

前段時間我通過別的渠道找到了我小學同學的聯繫方式,她是我小學玩的最要好的一個朋友,在初中輟學外出打工。給她發送好友驗證時我的手都是顫抖的,滿心愉悅期待再次和她聊上天。但和她聊天的第一句話,就像潑了一盆冷水一樣,愉悅感瞬間全無。

“你還在讀書啊。”

我回復了兩個字“嗯嗯”,後來也找不到共同話題繼續聊下去。在那一瞬間我突然意識到我們之間不僅隔著10年毫無交集的橫溝,還有精神層面無法相聚的距離,我們無可奈何地成為了兩個世界的人,毫無交集。細翻好友列表,突然發現曾經玩的要好、形影不離的好朋友已經很久沒有聯繫了,想要再次開口也無話可說。


我在朋友圈吐槽網課,TA在朋友圈曬孩子


《開講啦》有一期有個青年代表向臺上專家提出一個問題,“學歷真的能改變命運嗎?”主持人撒貝寧說了一句至今讓我印象很深刻的話,“學歷不能改變命運,但知識能,而且學歷不等同於知識”。網上也一直流傳一句話,你現在的氣質,藏著你讀過的書和愛過的人。曾經那些輟學的人有事業成功、混的風生水起的,我們不可否認他們的厲害。但是僅憑這一點我們同樣不能否認讀書的作用。在該讀書的年紀多讀點書總沒錯。

忘了在哪看到過一句話,挺有感觸的。“一個人能混成什麼樣?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很多人生”硬件“我們無能為力,但是”軟件“都可以自定義。讀書是最低成本提升自己的方法。所以在還略顯“單薄”的年紀,我們不妨多讀讀書,武裝大腦、充實心靈,讓知識可以在日後成為保護你的“盔甲”。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