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你如何理解這句話?

美言美煙


出自《論語.為政》篇的“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句話幾乎家喻戶曉,但多數人對此都流於表面解讀,其實還有更多深意,我就給大家更拓展的作出解釋:

一、認識論的解釋:

溫習學過的知識而又能舉一反三獲得新的理解和體悟,就可以成為老師了。相信很多人有這種體會,就是讀魯迅的小說,不同的年齡段讀起來會有不同的感受,以至於到了中老年後才會合書感嘆道:我終於讀懂了,而且還會自嘲當年幼稚的解讀,這是因為一部好的作品會包含表面和內核的東西,比如莎士比亞的《李爾王》,少年人也能讀懂最外層的故事情節;成年後更能讀懂第二層所描述的人性的虛偽和世態炎涼;但隨著人生閱歷的豐富和理解力的再提高,就能通達這本書的內核,那就是莎士比亞讓李爾王從權利的登峰跌落下來,讓他成為一個普通人後,他才能在風雨之夜抱著小女兒的屍體理解到什麼是真正的“人”。孔子的這句話也是要我們在人生經驗不斷豐富後,在回過頭溫習以前學過的知識,再得到新的收穫。

二、明史論的解釋:

五經中的《春秋》和《尚書》漢代學者註疏很多,他們窮經皓首闡發經書中的微言大義;宋代學者司馬光作《資治通鑑》總結了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的發展軌跡,這都是一種“溫故而知新”的行為,就像唐太宗李世民所說:“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把過去的歷史當做一面鏡子,能總結經驗,發現歷史發展規律,不僅可以防止重犯舊錯,還可以預見未來走向以及找到解決發展中的問題。

三、功夫論的解釋:

古希臘有一句名言說:“知識就是美德”,我們也把“溫故而知新”中的“知新”作為道德意識來理解,這就和朱熹的“格物窮理”相契合,就是說通過不斷地積累和探究萬事萬物的原理來增加道德意識,以至通達天理,是個人不斷提高道德修養的功夫論,是少數人入聖的階梯。

以上是對“溫故而知新”的幾個方面的解釋,請加關注,請提寶貴意見。


南言和北語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原文出自《論語.為政》,《為政》篇包括24章,主要講的是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謀求官職和從政為官的原則。

孔子是儒家學說的創始人,是我們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儒學思想滲入到我們的生活、文化領域,影響了我國及世界各地一代又一代人。


“溫故而知新”,意思就是溫習、重新學習以前學過的知識,會有新的發現、新的理解、新的體會、收穫新的知識;

“可以為師矣”,意思就是可以當別人的老師了。

讀書時期老師就常教導我們要溫故而知新,就是要經常溫習學過的知識。

比如在不同年齡看同一本書,一定會有新的感悟;不同時期看待某件事情,必定會有新的觀點。


這句話在今天同樣適用,我們不但要溫故,而且要儘量廣泛閱讀,反覆思考,做到融會貫通。


默者Zou


老譚對夫子這句話的理解是:溫習或學習前人的經驗,並藉此為基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獲取新的觀念或認知亦或是成果,那他就可以成為這一新領域的老師。

我們現正處於一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信息文明時代,這個時代倡導的是“創新改變生活”,因此我們需要更多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人才不斷湧現,這也是為什麼國家要花大力氣發展高校創新創業工作的一個根本原因。雖然我們國家這方面的工作開展的有些滯後,但現在已經開始大跨步的奮起直追了,全國各地的創業大學、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創業園區紛紛拔地而起,這裡面可能會混跡部分吃政策飯的投機者,但隨著黨和政府的務實風越刮越烈,越來越多優秀的創業服務人才正在向這一領域集結,我們絕對有理由相信,這批日益專業的創新創業服務人才一定為成為我們國家創新工作的重要推動力。

生逢此大國盛世,我們沒有理由停止自己探索的腳步,我們也沒有必要恐懼未來會怎樣,因為未來已來,我們只能選擇張開雙臂、溫故知新、積累經驗、慧澤後人!


象棋老譚


這句話小學就學了,但是直到而立之年,我才明白其中奧妙。




朱熹《論語集註》:言學能時習舊聞,而每有新得,則所學在我,而其應不窮,故可以為人師。



同一本書,你十幾歲青春懵懂時讀他,是一個理解;二十歲風華正茂時讀他,又是一個理解;三十而立再讀他,會有全新的理解;如今我已近不惑,再讀他,可能還是沒有徹底讀懂他。




同一本書,多讀幾遍理解不同,過段時間換個心境,還會不同。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敬請各位看官雅正!請點右上角關注,我們從此一起笑看人生。


懶散叔叔


《論語25:讀書是方法,但這個方法可是反覆多次的熟練功!》,這篇文章,可以在頭條首頁搜索,裡面還有《論語》其他章節的學習心得!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解釋:

孔子說:“不斷的溫習經歷學習過的,又不斷的有新的體會和心得,這樣就可以當老師了。”

註釋:

“故”,舊聞,已經經歷過的,已經學習過的。“新”,是現在所得到的,新領悟的。孔子告訴我們,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時常的把已經學習過的東西再熟悉。

人的天資是不同的,但無論是聰穎的還是緩拙的,都應該將學習過的知識,經歷過的故事時不時的拿出來思考一下,根據現階段的狀況,也許當時學習的時候並沒有太多和太深的領悟,保不齊現在又有了新的領悟和心得。大首輔張居正說過一段話,大概意思是:天下的義理那是無窮的,如果僅僅依靠背誦去學習,而沒有貫穿到日常行為中去,是形不成自己的體系的;而想要形成自己的體系又需要將義理融會貫通,但想要融會貫通只憑一時的一次的學習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所以要時常溫習舊的知識,反覆玩味,這樣也不至於遺忘,慢慢體會出新的心得來,這樣日久之後,義理自然貫通,學問就很充足了。當別人問你的時候,你就能應答如流,別人有疑惑向你請教時,你就能剖析解惑,這樣不就可以做老師了嗎?(張居正說的有點長了啊,當然,加入我小跳我的一些心得體會,長著看吧!)

大家總是喜歡聽“新東西”,但是一定要區分好什麼是“新東西”。比如現在從年末鬧到年初的“李小璐和PGone的事件”,這是一箇舊的事件,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它又有新的進展,這個新的進展就是“新東西”。當然,大家也別太追這個八卦新聞啊。(那個PGone不知怎的,總是念成[Pi][g]萬!我英文一向不好。抱歉!)

再舉個例子,上面那個例子感覺不好。比如咱們讀書,太多人追求一個月讀了幾本書,一年讀了幾十本書,然後又去找新的書單。我的天,你吃書呢吧?先拋開是不是真的從頭讀到尾了不說,一年你就哪怕讀了10本書好不了!請問,每本書都講了什麼?中心思想是什麼?你的心得體會是什麼?書中不同的細節應該注意什麼?這些細節如果放在你的生活中應該怎樣融會貫通?等等這些問題有沒有思考過?每一本你認為有價值的書你又讀了幾遍?別告訴我你讀了一遍就全記住了,你縱使有過目不忘的天賦我也不信你能記住。黃蓉的娘記住了“九陰真經”她應該馬上用神功救自己的性命才對啊!所以一本書沒有讀過幾遍,不要說我讀了什麼書,融會貫通了才是真正的讀了。


跳進生活得餘


學習知識要有悟性,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如果能經常研究一門學問,必然會隨著時間和閱歷的推移,生髮出新的與當下更有意義的知識,也就是所謂的“新知”,如同美酒發酵那樣,把普通的糧食和水變為醇香的美酒,這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有了這樣的覺悟和收穫,自然堪稱老師,傳播新價值。


一堂國學


溫:慢火。

故:已經過去的。

知:知道。

新:現在的、未來的。


簡單的解釋:溫習過去的,知道現在的,可以做老師了。

複雜的解釋:前事不忘,後世之師。

過去的不僅僅要知道,還要用古人的思維去理解當時的情況,而不是用現在的思維去理解。不要著急去理解未知的,越著急越會忽略一些細節,越著急越容易用現代的思維去理解,因為轉換思維的過程是很困難的。

現在的也要知道,不僅僅要用現代的思維來理解當今的現實,也要用古人的思維方式來理解當今的現實。雖然這樣理解會引起種種不適應,但很容易發現一些用現代思維來理解時,總會被忽略的情況。

過去的知道,現代的都知道後,對比古今思維方式的異同,對比古今社會情況的異同。這樣就可以推測出社會發展演變的規律出來。再進一步發揮,可以推算出未來的社會情況。

雖然用現代的思維去理解古人的社會,也能總結出一些規律。但這樣總結出來的理論,容易忽略許多,導致總結出來的規律不能反應真實的歷史發展演變規律。

舉例來說:現代文化思維方式去理解古人的著作,根本無法理解古人所說的道是什麼,命是什麼。但用古人的思維方式來理解,也許很困難,但薰陶長久,年歲漸大之後,總會有那麼一天到來。忽然之間,自己就明白了,什麼是道,什麼是命。然後再回頭看原先長年累月無法理解的地方,很快就豁然貫通了。原來如此,原來就是這麼的簡單。

論語當中的下一句:君子不器。君子的修養學識,就是用這種思維方式慢慢薰陶出來的。


無功用行



這句話是《論語》中記載的孔子說的一句話,僅就字面而言,可以有許多可以自圓其說的解讀。常見的是從教學的角度去理解,認為孔子主要講的是關於學習提升的方法:溫習學過的知識進而又能從中獲得新的理解與體會進而獲得新的知識,就可以做老師了。這樣的解釋雖然於理無滯,於人無害,但卻與孔子本意相去甚遠。

《論語》並不是一本語錄集,而是一部論著,論說的是孔子的一貫之道,每一篇也有其主題。這句話出自為政篇,其主題就是“為政以德”。所謂為政以德是孔子中庸思想在為政上的具體應用。下面我們嘗試一下看看是否能將這句話與為政以德這個主題聯繫起來。

故字的本意是緣故,原因,引申出過去的,舊的,遠的,先前的,原來的,原本的、固有的等意思;新字則與故相對。子曰“天生德於予”,顯然,在孔子看來“德”是天生的,因而德是原本的,固有的東西,也叫德性或天性。因此用“故”指代“德”是完全恰當的。師字不單指學校教學知識的老師,也可以指首領。那麼,現在“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我們就可以理解為:體會把握好民眾的固有天性,就可以理解他們的行為原則、預判他們的行為方式了,這樣就可以順遂其天性,有效地引領、指導百姓趨利避害,平安和諧地生活,從而成為一個合格的領導者了。

事實上溫故而知新是一種普適的處事方法,不僅僅可以用來為政。溫故而知新就是知始終、知本末、知先後,知所先後,則近道也。老子所謂“曲則全,枉則正,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亦此之謂也。


淡漠千里1


這是《論語.為政篇》第十一章的內容。

比較常見的解釋一般為,孔子說:“溫習舊知識從而得知新的理解與體會,憑藉這一點就可以成為老師了”。

其實對於“溫故而知新”這句話有四種比較常見的解釋。

一為“溫故才知新”:溫習已學的知識,並且由其中獲得新的領悟;

二為“溫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溫習典章故事及過去所學的知識,另一方面又努力擷取新的知識。這種解釋將重點放在了學習不輟的態度上,主要表達的是一種持之以恆的學習態度;

第三種,溫故,知新。隨著自己閱歷的豐富和理解能力的提高,回頭再看以前看過的知識,總能從中體會到更多的東西。感覺和第一種理解方法差不多,這裡可能更突出的不在溫習,而在於自已通過不斷的學習而提高的常識水平和能力;

第四,是指通過回味歷史,而可以預見未來,以及解決未來的問題。從過去的經歷吸取教訓、總結經驗,在面對問題的時候能做到提前預想、充分準備,治病於未發,這才是一個真正的大師應該具有的能力。


逆襲的諸行無常


學習書本知識,

然後在工作生活中去實踐。

在實踐當中去總結經驗,

然後去應證書本上學到的知識。

總結出自己的心得啟示跟智慧。

將自己的心得與智慧分享傳播給別人。

這就是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