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德從寬中積,福向儉中來。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NEW發現輕鬆一刻


“德從寬中積,福向儉中來。” 是明末清初時期畫家王時敏的一副對聯。

德從寬中積”我認為是說,要作一個有德性的人,應該有寬容、理解之心

寬容亦是包容,講有德之人,常常會包容那些無德性少德性之人對自己,對生活的抱怨或對事物的破壞。例如鄰里因飢餓偷了你家一隻雞,你不但沒有責備,反而問其吃飽沒有,有什麼生活上需要幫助的。這就體現出你有德性,會包容人的過錯。又例如A家有女在外面事業工作很成功,賺了很多錢,為家裡建了豪華新房。某些鄰里就會有風言風語說A家女在外作小三或者皮肉生意,抵毀其女名譽。而A家不但不與鄰里吵鬧,反而常請其喝茶,並送些小物品。不久,抵毀之聲消失反有讚譽。這說明A家人有德會包容。

理解就是接受、明白對方的行為。例如某公司要提升一人為總經理助理。在A與B兩者中選一人。A與B在知道後各自競爭上崗。但B採取了不光彩手段,送禮總經理,抵毀A,買通A的小組成員。最終晉升為總經理助理。而A在知道後,不但沒有辱罵B,反而祝賀B,理解B的這種行為。這說明A有包容心,有德性。

常以“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的精神加上寬容、理解的品質在生活中日積月累成就為一個有德之人

“福向儉中來”中的福與儉我解為幸福、滿足,節儉、低調。

對於現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人由儉入奢容易,由奢入儉難。“福向儉中來”是讓人保持一種勤儉樸素的生活方式,去感受生活中的點點成長。就像由儉入奢過程中的每一小段,每達成一小段願望而身心愉悅。現在的人們得到越多,對於得到的東西就越不珍惜。在80年代以前,物質匱乏,那時能吃一頓飽米飯,一頓肉也能高興幾天。小孩子買了件新衣能高興好久,且好好珍惜,穿著都生怕弄髒。對於現今的中青年來說,原來的行為就像一個笑話,笑著說那是一個鄉巴佬。卻無人體會出鄉巴佬當初吃一頓肉,穿一件新衣的幸福感。

超多的物質,讓人們產生了選擇性煩惱。也讓人們沒有擁有的喜感。只想著擁有著更多,只想著還差什麼沒有,還差什麼沒換更大更好的。

物慾讓人們失去了精神世界,讓人們停不下追逐的腳步。而幸福確是讓你體會所擁有的點滴。

不管是窮人、富人。擁有的太多,追逐的太多,就會失去我們所說的“福”。保持低調樸素,體會珍惜所擁有的,方是“福向儉中來”。


百無忌論


《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前人指路,後人行走!


guoshuangxuan郭孫子


你好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我半個文盲可能表達不理想,一個勢力的老婆婆百般叼難兒媳的故事,不管兒媳怎麼做她都不看好,兒媳一直忍讓著,遷就著,直到有一天,勢力的老婆婆中風住醫院了,所有她看好的一個都不回來照顧她,唯獨她不看好的那個兒媳日夜陪伴,經過一年在兒媳精心照顧和陪伴下,勢力的老婆婆奇蹟般的能下床活動了,從此勢力的老婆婆180度大轉彎,人前人後都說這個兒媳好。兒媳呢這麼多年忍讓,尊老愛幼,大度,寬容,最終也迎來了勢力老婆婆的看好,也應這句老話,家和萬事興,可能也就是農村俗語:德從寬中積,福向儉中來,大概也就這意思吧!


梅華嬌


說的是寬宏大量、勤儉。


成豪龍雲


此聯一看就覺似曾相識,竟是何時所學卻倒無法憶起。但有一點可以確信,當時讀時定是惘然,或覺得過於淺顯了,或覺得作者名氣不太大,因此沒有入心入腦。現在讀來,已有二三十年的人生歷程,箇中感想油然心生。

上聯是立德之法,說要從寬處立。何為寬?蓋相對於窄而言。寬就是理解,就是包容,就是退讓。相反,窄就是瑕疵必報,小雞肚腸。星雲大師著《寬心》,再著《捨得》,其實是一個道理。定定地想一想,人從少年以來,似乎就是走尋在寬窄之間。踏入社會走上工作崗位後,更是在寬與窄之間遊走。就在不久前,我還對著單位指手劃腳,甚至對某某人心生怨恨,靜下來想一想,其實都是在為工作,政見不可能完全一致,上升到怨恨的層次實在是不應該。換個立場,換成我是他,又會作何想?就能做得比較出色嗎?就是那些做得不好,犯了錯,已經被單位降職了同事,從寬處想,也要時時關注。前車之鑑,後世之師。多從寬處待人處事,其實也是給自己在拓寬道路。這裡,顯然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字:積。意思就是多做,不分大小,堅持不懈。能做到這一點其實是很難的。

對句說“福向儉中求”,平淡無奇,甚至都覺得有些過時了。現在還有人在提倡節儉嗎?鮮之!少矣!罕聞!但卻是有道理的,而且非常有道理,我覺得有道理到必須提高到黨國的高度才行。正反的例子其實是沒必要舉的,古今以來由儉入奢終取亡的人與事可能不計其數。我看《資治通鑑》,看完了想一想,那簡直就是中國歷史的一本流水賬,可是有關於朝代的更迭,似乎就只有寬與窄、奢與儉的規律。小到自己的家世,長自農村,家裡很窮,儉中求儉;現在大了,工作了,有了幾個銅板,看到一塊錢硬幣掉在大街上也懶得撿起來。奢已起,心難滅。

這樣想來,倒想到了此聯的另一層意義。蓋德無頭、福無邊,皆不可盡善,所以作者用“積”、“求”來爭取。不積不求自然無德少福,既積又求,才可有德獲福,但何處圓滿?其實還是個過程,更需要內心的感受和世人的點判,自己更以前者

為重。

既說儉,遂於此收筆。


鄭_先生12


此聯為明末畫家王時敏(1592—1680)所撰。

上聯所謂“寬”,是指寬厚、寬和、寬恕、寬容等。《尚書·君陳》有言:“有容,德乃大。”而且,寬容本身就是一種高貴的品質。所以聯語強調德要從寬處積。從養生角度言,心寬才能體健,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

下聯講

幸福、福分、福祿則要從儉中求。儉,指儉省、儉樸、節約。《後漢書·郎(豈頁)傳》:“夫救奢必於儉約,拯薄無若敦厚。”宋·羅大經說:“奢則妄取苟求,志氣卑辱;一從儉約,則於人無求,於己無愧,是可以養氣也。”這就是說,儉能治奢、治貪、養氣。


靳我一生與李偕老


此聯為明末畫家王時敏(1592—1680)所撰.

上聯所謂“寬”,是指寬厚、寬和、寬恕、寬容等.《尚書·君陳》有言:“有容,德乃大.”而且,寬容本身就是一種高貴的品質.所以聯語強調德要從寬處積.從養生角度言,心寬才能體健,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

下聯講

幸福、福分、福祿則要從儉中求.儉,指儉省、儉樸、節約.《後漢書·郎(豈頁)傳》:“夫救奢必於儉約,拯薄無若敦厚.”宋·羅大經說:“奢則妄取苟求,志氣卑辱;一從儉約,則於人無求,於己無愧,是可以養氣也.”這就是說,儉能治奢、治貪、養氣.


5518551655


此聯為明末畫家王時敏(1592—1680)所撰。

上聯所謂“寬”,是指寬厚、寬和、寬恕、寬容等。《尚書·君陳》有言:“有容,德乃大。”而且,寬容本身就是一種高貴的品質。所以聯語強調德要從寬處積。從養生角度言,心寬才能體健,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

下聯講

幸福、福分、福祿則要從儉中求。儉,指儉省、儉樸、節約。《後漢書·郎(豈頁)傳》:“夫救奢必於儉約,拯薄無若敦厚。”宋·羅大經說:“奢則妄取苟求,志氣卑辱;一從儉約,則於人無求,於己無愧,是可以養氣也。”這就是說,儉能治奢、治貪、養氣。



zhihua612


德從寬中積,喻:助人為樂,樂善好施,積德行善。而好施者非橫財,持勤儉方得福。


貴州野山珍


一個人的品德是從寬宏大量中積攢所得,福:從勤勞中貨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