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曹丕相比,諸葛亮的兒子為什麼不響名於後世?


在蜀漢功臣所有的後代裡,阿斗或許不是最失敗的那個。

有人說阿斗樂不思蜀,也有人認為這是阿斗懂得如何在敵營裡明哲保身。但縱觀蜀漢所有的“官二代”,好像都沒有他們的父輩那樣出色。

而比起曹魏的“二代”,名聲就更加不響了。曹丕曹植有七步成詩,司馬懿的兒子們也是一個比一個能力超群。可以說,曹魏的“官二代”能力都是遠超蜀漢的存在。

跟曹丕相比,諸葛亮的兒子為什麼不響名於後世?


這其中固然有自然的因素,比如曹魏擁有的教育資源比較雄厚,人口基數比較大,出人才的概率要比蜀漢來得高,曹操本人就好讀詩書等等。

論謀略和才華,諸葛亮也是屬於三國頂尖梯隊裡的,他的兒子諸葛瞻按道理也應該像他的父親一樣,何況諸葛亮的《誡子書》裡的一句:“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更是成為了讀書人的品格之一。

但可能是因為諸葛亮過於耀眼,反而襯得諸葛瞻越發平庸。跟父親相比,諸葛瞻明顯缺乏作戰常識。未作當時的衛將軍,敵軍來襲時,他沒有聽從屬下的建議,固執的要駐守在安全的涪縣,從而導致了險關失守,鄧艾大軍的長驅直入。

跟曹丕相比,諸葛亮的兒子為什麼不響名於後世?


而考慮到諸葛亮晚年得子,又積勞成疾導致英年早逝,他可能沒有太多的時間去培養諸葛瞻。要知道,諸葛亮逝世的時候,諸葛瞻只有8歲左右。

當然在最後,諸葛瞻和他的兒子諸葛尚以身殉國,為他的錯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除了諸葛瞻,諸葛亮名下還有從兄長那過繼來的養子諸葛喬。但諸葛喬最後也只是個基層將領;《出師表》裡提及的蔣琬的兒子也只是蜀漢的中層幹部;張飛的兒子張紹則在劉禪投降曹魏時扮演了帶路的角色;費禕的兒子費承只是在宮廷裡擔任一般性職務,即黃門侍郎。


跟曹丕相比,諸葛亮的兒子為什麼不響名於後世?


由此可見,蜀漢的“官二代”們跟曹魏比起來,普遍比較平庸,不那麼優秀,縱使有外部原因,結果也不會相差如此之大。

但如果我們仔細分析蜀漢和曹魏氛圍之間的不同,那這個差距就有跡可循了。

首先,曹操除了治國有一套自己的理論,他對於後代的教育也十分上心。曹丕並不是曹操的嫡長子,但曹丕五歲時曹操就教他射箭,八歲教了騎射。那時正值曹操四處征戰,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來教孩子讀書。

跟曹丕相比,諸葛亮的兒子為什麼不響名於後世?


在此同時,曹操也不忘讓後代們上戰場鍛鍊,官渡之戰時,曹丕只有14歲,曹操也毅然決定帶他上戰場。隨後的幾次南征北伐,曹丕依舊一同前往。還儘可能給他們配最好的老師,因材施教,讀書和武藝一起抓。

而劉備就要坎坷的多,早年並不喜愛詩書,直到後來荊州學派興起,在一圈大儒的薰陶下,劉備才重新撿回書本。

但最主要的是,蜀漢的氛圍與曹魏完全不同。在蜀漢裡,無論是諸葛亮、姜維或者是鄧芝等一時掌握大權的重臣們,他們都沒有發展自己在朝堂上的勢力,更沒有像曹魏一樣出現大權掌握在自家人手裡的情況,沒有派系,沒有團體之爭。哪怕是到了後期,諸葛瞻一眾人認為姜維不再適合擔任大將軍一職,也只是建議劉禪讓姜維去益州擔任刺史。


跟曹丕相比,諸葛亮的兒子為什麼不響名於後世?


論團隊氛圍,蜀漢無疑要比曹魏更加和諧,但這也意味著蜀漢的“官二代”們跟曹魏的“官二代”相比,後者的見識閱歷都要比前者豐富的多。畢竟,能在曹魏派系之爭存活下來的人,個個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

缺乏有機鍛鍊,蜀漢固然能做到君臣一心,不摻私情,但總的來說,後輩們的表現要比曹魏的差上不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