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戰爭時清朝有三大水師,為什麼只有北洋,那倆在幹嘛?

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近乎全軍覆沒後,清朝就此進入有海無防的尷尬處境,但實際上當時中國共有四大艦隊,那麼除了北洋水師外另外三支艦隊都在幹嘛?

清末四大艦隊分別是北洋水師、南洋水師、福建水師以及廣東水師,其中北洋水師規模最大,實力最強,擁有大小軍艦25艘,輔助軍艦50多艘,運輸船30多艘,官兵總人數在4000左右,整體實力在亞洲第一,世界第九。

其次南洋水師,是左宗棠1875年建立的一支水師部隊,基地在上海、南京,1888年正式成軍,擁有作戰軍艦17艘,整體實力在當時僅次於北洋水師。

福建水師曾是清朝最強大的水上力量之一,也是中國第一支近代化海軍艦隊,擁有作戰軍艦26艘,總兵力在4000人以上,但裝備的武器多為清政府自產,因此性能上與西方軍艦有一定差距。

甲午中日戰爭時清朝有三大水師,為什麼只有北洋,那倆在幹嘛?

廣東水師是清末部署在南海附近的一支近代化海軍部隊,主要基地在廣州黃埔,是大清四大艦隊中規模最小、實力最弱的一支,擁有各種戰艦400餘艘,都是老式木質戰艦,最大的排水量也僅有幾百噸,武器也較為落後,難以和西方列強的鐵甲戰艦對抗。

1894年甲午海戰爆發後,北洋水師全體官兵雖然拼死力戰,但由於武器落後以及士兵整體素質不如日軍,最終近乎全軍覆沒。令人奇怪的是,從北洋水師參戰到全軍覆沒,其他三大艦隊並未進行增援,這是怎麼回事?他們都在做什麼?

甲午戰爭從1894年7月25日爆發到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結束,歷史9個多月,在此期間其他三大艦隊完全有充分時間增援,那他們為什麼沒有增援?其實當時其他三大艦隊情況也不容樂觀。

甲午中日戰爭時清朝有三大水師,為什麼只有北洋,那倆在幹嘛?

當時實力僅次於北洋水師的南洋水師需要應對來自法國軍艦的威脅,1885年中法戰爭時期,南洋水師曾派遣5艘主力戰艦前往支援,結果在海上遭遇9艘法國戰艦,南洋水師3艘戰艦被堵在港口不敢應戰,另外2艘被迫自沉,此後南洋水師基本只敢躲在基地了。

福建水師在1884年8月的馬江海戰中與法國艦隊遭遇,11艘主力戰艦中9艘被擊毀,2艘自沉,戰死官兵760餘人,此後福建水師一蹶不振,幾乎沒有作戰能力,算想支援北洋水師,也是有心殺賊,無力迴天。

廣東水師從1839年起就在廣州一帶頻繁和英軍作戰,廣東水師提督、著名愛國將領關天培就是在與英軍作戰中壯烈犧牲。另外,廣東水師中有3艘主力戰艦也參加了甲午海戰,分別是“廣甲”、“廣乙”和“廣丙”,歸北洋水師指揮,其中2艘在戰鬥中被擊毀,1艘被日軍俘虜。

甲午中日戰爭時清朝有三大水師,為什麼只有北洋,那倆在幹嘛?

由此不難看出,甲午海戰期間其他三個艦隊並非不是故意不支援,實在是有心無力。更可況當時英國、法國等西方列強對我國海域也是虎視眈眈,其他艦隊自顧不暇,根本沒有餘力支援北洋艦隊。

1909年南海、北洋艦隊殘餘兵力合併,改名為長江艦隊和巡洋艦隊,福建、廣東水師也併入這兩大艦隊,至此大清四大艦隊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