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門政變後,李世民為何要殺十個侄子?

用戶65203725535


歷史解謎,我來揭開歷史疑雲。

玄武門之變,全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公元626年,唐帝國建立第九年,盛夏,六月初四夜。秦王李世民在玄武門埋下伏兵,發動政變,先後處死太子建成,齊王元吉兩大嫡親政敵,然後李世民嚴令手下將士接管宮禁,親身前往太極宮,逼迫父皇立其為皇太子。

眼見大勢已去,再加上兩個日子的死訊,李淵心灰意冷,主動禪位,李世民繼承大位,改元貞觀,史稱唐太宗。

李世民完成逼宮後,又釀滅門慘案

也就是這次政變,使李世民掃除了所有障礙,徹底掌握了大唐最高權力,終得天子之樂。而李淵沉溺於失去兒子的悲痛中,也未對這個唯一繼承人多加指責,只是希望次子手下留情,不要傷害他的10個孫子,也就是李建成和齊李元吉的兒子。

李世民看著因剛失去兩個兒子而一臉悲痛的李淵,也不想再逼迫,就只能選擇答應。可是沒多久李世民就變卦了,狠心處死了自己的10個侄兒。

究竟是什麼原因,李世民要對自己的侄子痛下殺手?

歸根結底,讓李世民寧願背棄對李淵承諾的真正原因,就在於當時李世民身邊的一位謀士向他諫言一語:“淮南王劉安”。

歷史往往事與願違,之前已經答應放過侄子們的李世民,聽到這句話之後琢磨良久,經過一番權衡,還是下令殺光侄子。

看起來很簡單的五個字,背後究竟蘊藏著什麼玄機?

這幾個字其實一點也不簡單,劉安是高祖劉邦的孫子,漢文帝的弟弟淮南王劉長的兒子。

漢文帝執政時期,劉長意圖勾結匈奴造反,不料陰謀敗露,劉長被中央剝奪爵位。按照漢律,宗室意圖造反本該判處死刑,但是漢文帝念及親情,不忍處死親族,就改判劉長流放。不過劉長並不願接受哥哥的好意,在押送流放的途中,因罪絕食而死。

漢文帝在得知劉長的死訊後,對這個弟弟很愧疚。於是他為了彌補劉長,就讓劉長的兒子劉安承襲淮南王爵位。可劉安和他父親一樣不識天命,更不尊教化,在孝武帝劉徹時期,劉安也高舉反旗,最後造反失敗自盡。

李世民在聽到這幾個字之後,聯想到先漢的諸王之亂。原本因為親親血脈搖擺不定的他,終於下定決心,對自己的10個侄子痛下殺手。

我是歷史解謎,專注解密歷史疑雲!


歷史解謎


需要了解一點: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在逆風絕境之下的一次反擊,在這之前,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已經結成牢固的同盟,二人的黨羽親信遍佈朝野內外,東宮,齊王府,三省六部,五湖四海,都有他們的追隨者。

↑李世民親手製造了人倫慘劇↑

在這種政治情況下,已經註定了獲勝的那一方將把失敗者徹底打入永不翻身的境地,我們看到的是李世民殺了十個侄子,其實如果李建成一方獲勝,李世民及他的兒子們也會被全部誅殺。

“斬草除根”,這幾乎是政治鬥爭的必然邏輯。輸家玩不起這個遊戲。

實際上,玄武門之變最慘烈的地方,並非是李世民親手射手同胞兄長,而正是李世民殺害年幼無辜,毫無抵抗能力的侄子們。

這是人世間罕見的人倫慘劇,偏偏是李世民逃不過的歷史宿命。

李建成出生於公元589年,死於公元626年7月2日,終年37歲,當時他已經生了六個兒子和兩個女兒。

↑李建成還是低估了失敗者的悲慘命運↑

長子李承宗早卒,現在看來,反而是一件幸事,躲過了殘酷的兄弟們一起被處死的場面。

次子李承道,當時應該有10多歲,具體年齡沒有被記載,史書上唯一一件關於他的記載,是在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六月,被唐高祖李淵封為安陸郡主。這一年的封王,規模很大,李建成的長子李承宗和次子李承道都被封為郡主,李世民的三個兒子也同時被封為郡主。

其中,李世民的兒子李泰正好是公元620年出生,結果也被封王。但李建成後面四個兒子均為被封王,推測他們應該是在公元620年後才出生,也就是說,在李建成被誅殺的兒子裡,有四個不滿六歲,甚至不排除還有嗷嗷待哺的嬰兒,李世民也真是造孽啊。

↑齊王李元吉死時年僅23歲,他的五個兒子還是嬰幼兒的年紀↑

齊王李元吉呢,情況比他長兄李建成更慘烈,他死時年僅23歲,從他的年齡就可以推斷出他的兒子們年齡肯定很小。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李淵大規模給子孫封王,其中李元吉沒有一個兒子被封王,可見,這時候年僅17歲的李元吉還沒有自己的兒子。

玄武門之變發生時,李元吉已經生了五個兒子,這五個兒子年齡必然都小於6歲,很大概率其中有嬰兒。

那為什麼李世民要誅殺這十個年幼無辜的侄子們呢,因為他們的身份——天然就是王室尊貴身份,而李建成和李元吉在當時有很大的政治勢力,如果留下這十個侄子,就算他們沒有報復之心,也必然會被野心家利用。

而且,這十個侄子,怎麼可能會沒有報復之心呢?如果其中再出現像李世民這樣英姿神武的人物,那將來豈不是要搞一場宮闈慘鬥,甚至可能演變成全國內戰?

李世民如果心慈手軟,那他在世的時候或許還能壓制住這些侄子們,但一旦他去世之後呢,政局極有可能陷入大的動盪之中,他的侄子們很有可能展開政治報復,萬一李世民的接班人是一個草包,怎麼應對?重新被李建成後人奪取皇位,那豈不是自己這一脈要被滅絕了嗎?

↑李世民的心腹們絕不會同意李世民心慈手軟↑

以上這些推演和設想,李世民和他的心腹們肯定都想過,就算李世民動了惻隱之心,長孫無忌和尉遲敬德這些心腹可都不是善茬,他們必然也能夠清醒的認識到養虎為患的政治風險,肯定也會力勸李世民斬草除根。

這就是政治遊戲最殘酷的地方,沒有什麼親情友情可言,一切都從政治利益角度考量,就像曹操曾經形容的那樣:你是騎在老虎背上,你要是不咬死你的政治對手,你就會跌落下老虎背,反被老虎咬死。

實際上,對比以後朱元璋和歷史上許多其他帝王來看,李世民在誅殺潛在政敵的時候,已經算是寬宏大量了。


我見青史多嫵媚


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四日,秦王李世民率領親信發動玄武門政變,皇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雙雙被殺,秦王李世民奪得皇太子之位。

李建成死時三十八歲,他有六個兒子,其中大兒子李承宗早死。剩下的五個兒子:安陸王李承道、河東王李承德、武安王李承訓、汝南王李承明、鉅鹿王李承義都被李世民下令處死。

齊王李元吉死時二十四歲。他也有五個兒子,分別是梁郡王李承業、漁陽王李承鸞、普安王李承獎、江夏王李承裕、義陽王李承度,也全部被殺。

李世民一下子殺掉十個侄子,這種做法非常殘酷,也有悖人倫道德,卻符合封建社會權力爭奪的邏輯。

玄武門政變過程中的一個細節可以很好地詮釋這一點。

皇太子李建成的親信馮立和薛萬徹聽到政變的消息之後,率領東宮的大批衛兵奔向玄武門。齊王李元吉的親信謝叔方也帶領齊王府的兵士趕到,兩下里匯合一處,猛攻玄武門。

激戰過程中,薛萬徹大喊,要帶領人馬攻入李世民的秦王府。玄武門上的秦王府的將士頓時一陣慌亂,形勢危急。

實際上,此時皇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已經死了。所以尉遲敬德立刻砍下李建成的頭顱,丟到玄武門外的東宮將士們面前。薛萬徹和馮立看到皇太子真的死了,這仗再打下去沒有意義了,立刻帶著人馬逃走。

但是,謝叔方和齊王府的兵士還在堅持,尉遲敬德如法炮製,把李元吉的頭顱也丟到謝叔方的面前。謝叔方下馬痛哭,再沒有戰鬥的動力了。

這個例子說明,像皇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這種具有正統身份的人物,有著天然的號召力。擁護他們,如順水推舟,可以號召許多人起來支持。

他們的兒子也是一樣,只要活在世上,遇到有心之人,把他們推上臺面,就有號召力,就能對李世民構成威脅。所以李世民要除掉他們,要斬草除根,消除後患。

通常,這種消滅是公開進行的,目的是要讓世人皆知,不然的話,也會造成許多的麻煩。

比如明末清初,崇禎皇帝的幾個兒子的下落有些含糊,於是就有所謂的真假皇太子、朱三太子之類,打起皇子的名號,這些人利用的正是皇子的正統性和號召力,很有扇動性。


於左


這個原因是不靠譜的。這是緣於李世民的擔心,他想斬草除根,永絕後患。

李世屁創立了貞觀之治,與秦王府的大臣們關係大都融洽,甚至對李建成的舊部魏徵、薛萬徹也大為重用。但他作為謀朝篡位的君主,始終心懷鬼胎,對皇權構成威脅的人他下手是狠辣的。

建成雖死,但他作為曾經的太子,皇位的法定繼承人,他雖死,但兒子作為皇太孫仍是一面大旗,一旦謀反,具有很大的吸引力。這和朱棣派鄭和下西洋搜朱允炆的下落道理是一樣的。

建成、元吉已被世民殺死,殺父之仇,不共戴天,他們如若不死,必定封王,難免與世民近距離接觸,關係十分難處,世民身兼國君、長輩、殺父仇人三重身份,這些侄子們對他的人身安全勢必構成威脅,這些都是政治家、軍事家、陰謀家能夠考慮到的,無需謀土提醒。

李世民能夠原諒老戰友尉遲恭的居功自傲,能夠原諒老怨家魏徵,因為他們對他的皇權已經不構成威脅,但他對皇權構成威脅的侯君集、張亮下手從不含糊。

望斧正。


蒼茫大地顧煒斌


話說唐高祖李淵聽說了玄武門政變之後,將李世民召入宮中,對他說:“近日以來,幾有投杼之惑”,這句話太高明瞭,將之前他們父子倆所有發生不愉快的根源都推到了李建成及其黨羽身上。

政變之後,“諸將欲僅誅建成、元吉左右百餘人,籍沒其家”,在尉遲敬德的堅持下,李淵“下詔”將這些黨羽都赦免了。但奇怪的是,參與政變(或者說長期與李世民作對)的官員們沒有收到連坐,而李建成的五個兒子和李元吉的五個兒子大部分都不滿十八歲,李世民也沒有他們參與政變的證據,李世民為什麼要將這些侄子斬盡殺絕呢?

這個原因史書上當然不會做出解釋,但是看看三百多年後卻發生的類似事件,我們大概就知道李世民是怎麼想的了——宋太祖趙匡胤駕崩之後,他的弟弟趙光義繼承了皇位。但是趙匡胤有兩個成年的兒子,只是沒有立太子而已,趙光義憑什麼當皇帝呢?於是,趙光義不斷地在通過各種行動證明自己皇位的合法性,比如通過不厚道的政治壓力以及戰爭完成了中原地區的基本統一,後來又發動了幾次北伐企圖收復燕雲十六州。但是戰爭的勝利並不能解釋他皇位的來源,幸好後來趙普拿出了“金匱之盟”,才將這個困擾他多年的問題完美解決了。

但是,即便是這個問題解決了,他的皇位仍存在威脅,他仍然沒有資格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於是他又對外公開了一個“家醜”——他的弟弟趙廷美其實不是他媽生的,是他奶媽生的!又通過先褒後貶的形式,將趙廷美髮配房州(趙廷美最終死在了那裡)。趙光義還抓住機會,在北伐失敗之後逼趙匡胤長子趙德昭自殺。不久之後,趙匡胤唯一在世的兒子趙德芳離奇身亡。

此時,趙光義可以舒一口氣——終於完事了!太折騰了!李世民太走運了!太祖駕崩時咱怎麼就沒趕上點政變呢?我奪權之後直接把趙廷美、趙德昭、趙德芳全殺了,哪用這麼多年,這麼多精力!


國史通論


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後成功登位,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流血政變之一。在這次政變中李建成的兒子安陸王李承道、河東王李承德、武安王李承訓、汝南王李承明、鉅鹿王李承義,李元吉的兒子梁郡王李承業、漁陽王李承鸞、普安王李承獎、江夏王李承裕、義陽王李承度等幼兒都被殘忍殺害,還在宗室的名冊上刪除他們的名字,為什麼要這麼殘忍呢?

首先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李世民發動政變殺了李建成、李元吉,要是留著這兩人的兒子怎麼處置?要是善待兄弟的子孫要防著這些人報仇,要是薄待兄弟的子孫要被人戳脊梁骨,不如殺了一了百了。

其次當時大唐初建國內外都還有很多敵人,大唐北方有著大敵突厥、東北有高句麗、西南有吐蕃;而大唐內部李氏皇族的敵人更多,山東士族五姓七望明裡暗裡對抗朝廷,甚至於李唐賴以立國的關隴集團內部也不是鐵板一塊。一旦李建成、李元吉這些子孫活著就會被李唐的敵人利用,別忘了當年李淵奪天下也是先用隋煬帝孫代王楊侑當傀儡,打著給楊廣報仇的旗號起兵的。

最重要的是要斷了李淵的退路,讓李淵沒的選。李世民玄武門之變最大的變數其實就是父親唐高祖李淵會不會和自己翻臉,畢竟李淵在當時才是大唐的皇帝,政權、兵權全在李淵手裡,一旦李淵翻臉就李世民手裡那點人馬根本擋不住。所以李世民乾脆將李淵的其他嫡系子孫殺光逼著父親只能將皇位傳給自己,畢竟李淵總不可能將辛苦打下來的江山留給旁系的親屬吧。

所以李世民殺光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及他們的所有男性後代應該是處心積慮的結果,並沒有李世民自己說的那麼無辜。


當狗容易做人難


在權利的遊戲中,斬草除根是很有必要的,最萬無一失。

如果江山是從別人手裡搶過來的,尤其是同族之時,留下敵人血脈很多時候是很致命的。

秦末,陳勝、吳廣起義,假用的是公子扶蘇的名義。可想而知,一個死人都能被拿來利用,何況活人乎?楚霸王項羽叔侄起義,也是尊楚懷王熊心。 西漢末年綠林軍起義,也只能尊皇族劉玄為帝,而不敢打自己的名頭。清朝順治,康熙年間,有人假借明朱三太子名義起義,搞得天下人心惶惶,直接導致明皇族遺民慘遭清政府屠戮。

這個世界,有一種投機分子叫做有心人。武則天奪了李唐江山,改換武周。可是到頭來呢,有心人趁著武則天病重,兵諫復辟,強逼武則天退位。最後武則天在病痛中絕望而死。明朝也有一個例子,明景帝臨危登基,和于謙等一干重臣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保住了大明江山。後來呢,他被迫接回太上皇英宗皇帝,只是軟禁起來,結果發生了什麼?結果是景帝臥病之時,投機分子奪門宮變,擁立舊皇帝登基。明景帝被軟禁,在絕望中離奇死亡,死後被明英宗剝奪帝號,贈惡諡,其皇后也被剝奪稱號,死後沒有資格被葬入帝陵。

如果李世民留下舊太子李建成嫡子。在李世民春秋鼎盛之時,自然沒有人敢動歪念頭,那麼,會不會有一天,李世民病重的時候,有心人逼宮,迎立李建成之子復辟?或者李世民出征的時候,比如出征高句麗之時,李建成餘黨攜李建成遺子突然兵變,殺死留守太子,宣佈復辟呢?那李世民該如何收場?


小哇是個讀書人


歷史上並沒有什麼“謀士以西漢淮南王劉安故事”勸諫李世民,促成他殺戮十個侄子的記載。

李世民是什麼人?文治武功橫越千古,連老爹李淵這個堂堂開國皇帝都逼他退位了,難道真會忌憚幾個奶娃娃不成?

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後殺死長兄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並脅迫父皇李淵退位後,之所以要連殺李建成、李元吉所生的十個年幼侄子,固然極其殘忍,確實可以說是為了“斬草除根,杜絕後患”,

但絕不是為了自己的皇位更加安穩,他為的另有其人——那就是豁出性命跟著他發動玄武門之變的天策府諸將們。

唐高祖李淵任用次子秦王李世民為主帥,主持統一戰爭,並給他種種榮銜權柄,許他自行招降納叛,開府治事。而李世民“龍鳳之姿,天日之表”,太原公子英才天縱,藉此機會反客為主,得到眾多英雄豪傑歸心。

秦王、天策上將:李世民

這些陸續投效的關東豪傑也將李世民當做能夠實現自己功名富貴的唯一代表,對皇帝李淵與李唐皇族亦無半分忠誠度可言。

如猛將尉遲恭,本是李世民自統一戰爭中招降納叛而來,收為親衛大將。兩人在戰場形影不離,多次一同出生入死,十萬敵軍概莫能當。

尉遲恭

如攻打王世充時,尉遲恭和李世民兩人去觀察敵情,王世充發動了步騎數萬人來圍攻,其驍將單雄信率軍直指李世民,尉遲恭躍馬橫刺,將單雄信挑落馬下,救李世民於萬軍中,凱旋而歸。

如攻打竇建德時,李世民與尉遲恭僅僅兩人為斥候,親自觀察敵陣,擾亂敵軍軍心,挫敗敵軍士氣,最終將竇建德軍引入唐軍埋伏圈,一舉聚殲,一戰奠定唐朝統一天下的基礎。

李世民曾對尉遲恭放言:「我持弓矢,你拿馬槊相隨,敵軍縱有百萬之眾,能奈你我二人何?」(【吾執弓矢,公執槊相隨,雖百萬眾若我何!】)

因此,比起為爭皇位勢同水火的李建成、李元吉,還是尉遲恭更好似李世民的親兄弟一般,稱得上“恩若骨肉”。

尉遲恭於玄武門事變當日,親手殺死齊王李元吉,囚禁並逼迫李淵讓位,他此舉可有半點對李唐天子和皇室的敬畏?李淵若不當場屈服,多半也要跟著二個兒子一起下地府了。

而與尉遲恭類似的天策府諸將尚有多人。他們與其說是降伏於大唐,不如說更多是降伏於秦王。對李淵這個皇帝的忠誠,皆未必比曹仁許褚們對漢獻帝的忠誠更高。

李世民闖進皇宮,和李淵父子抱頭痛哭這溫情脈脈一幕後,緊接著史官在那之後的記述,便是李淵在李世民脅迫下下旨,連殺十個年幼的孫兒。

【建成子安陸王承道、河東王承德、武安王承訓、汝南王承明、鉅鹿王承義,元吉子梁郡王承業、漁陽王承鸞、普安王承獎、江夏王承裕、義陽王承度,皆坐誅,仍絕屬籍。】

史家褒貶,以行文次序即可皮裡陽秋,此父子二人之忍、酷、偽,躍然紙上,甚至無需特意強調。

而李世民此舉,就是給天策府功臣們的安心丸,讓他們免除兔死狗烹之憂。

否則的話,這些追隨他發動政變的功臣們自然會擔心,李二會不會等小孩子長大以後,給他們封王,以安撫了李氏宗族,把殺李建成李元吉、逼李淵退位的責任,全往尉遲恭們身上一推,甚至任由李建成、李元吉的子孫對他們大肆報復,而自己依舊是兄友弟恭一代聖君。

之前魏晉南北朝,皇室更迭如走馬燈一般,許多文臣武將積極參與皇族內鬥,事後卻被長大成人的皇族後裔清算報復,因此慘遭滅門的事例,數不勝數。

而早已坐穩江山的皇帝一系,對這種“血族復仇”式的報復,往往不聞不問,或是大事化小,輕描淡寫處置。

比如南朝劉宋王朝,輔政大臣傅亮、徐羨之、謝晦等人,廢殺宋少帝劉義符,改立宋文帝劉義隆,劉義隆並不以此感激,掌握政權後便將這些大臣陸續殺死。

又比如三國後期名將文鴦,曾跟隨諸葛誕起兵反對司馬氏,因為諸葛誕殺死他父親文欽,便憤然歸順司馬氏。

文鴦

三十四年後的“八王之亂”中,諸葛誕的外孫、晉朝東安王司馬繇掌握了大權,他認定是文鴦當年的叛變,導致了他外公當年兵敗身死,便殺光了文鴦全族,來為他那個和他自己所在的司馬氏家族勢同水火的外公報仇。

——皇族中人往往便是如此自持天潢貴胄,將臣民視為塵埃,持如此混賬邏輯的,不勝枚舉。

天策府諸將們豁出命不計後果,跟李世民幹下如此大逆不道之事,李世民便也投桃報李,把親侄子們斬盡殺絕,就證明了自己把君臣之義看得遠重於骨肉親情,大夥兒當然歡欣鼓舞,感激涕零。

所以,如果說李建成的兒子還是“前太子”的子嗣,有血統上的威脅,所以要殺。李元吉兒子的血統根本沒有絲毫優勢,也一樣被殺光了。

尉遲恭在玄武門之變後,居功自傲,囂張跋扈,哪怕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這些宰相重臣,無不被其當面譏刺凌辱。連宗室名將、江夏王李道宗,飲宴時一言不合,就差點被他一頓飽拳打成獨眼龍。真換了歷史上八成的帝王,都正可以此為由,下令把尉遲恭誅殺甚至滅門了,也無人能說這樣不對。

然而也就是李世民對自己人實在太念舊情,竟然容了下來,只是輕輕訓誡,令他往後收斂;尉遲恭此後亦知悔改,終於成為凌煙閣名臣,君臣二人全始全終。並和秦瓊並列為兩大“門神”,英名流傳至今。

如此優容禮遇,不論是被曹操殺掉的許攸,還是被雍正處死的年羹堯,只怕都要淚目:真碰到了跟對的老闆,真有怎麼作(第一聲)也不會死的。

也正是李世民如此愛才似渴,所以無論是曾經在東宮李建成幕中各種出謀劃策、一心要取他性命的魏徵,還是武如薛萬徹、文如王珪,這些原太子東宮的核心僚屬,都對他傾心臣服,同樣成為貞觀名臣。

在各方人才的齊心協力下,君臣眾人如魚得水,開創了傳頌千古、百代效仿的“貞觀之治”。


狐狸晨曦


很簡單。永絕後患。

封建王朝奉行的是“家天下”的規則,就是因為李淵不肯把皇位傳給李世民,他才憤然法動玄武門之變,奪得天下。帝王家族內部的鬥爭,殘暴程度比之戰場殺伐毫不遜色。

既然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為什麼不能對他們的孩子網開一面?一方面是殺父之仇不共戴天,後邊總還得擔心這些小朋友長大之後成為朝廷統治的不安定因素;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李世民要為自己的兒子考慮,太宗英明神武,即便有幾個鬧事兒的他也不怕,但他不能保證自己的孩子也同樣英明神武吧,萬一李世民的兒子是個二世祖,而仇人中又出來個天縱奇才者,這可咋辦?想想都覺得可怕,索性永絕後患了吧……

不光是帝王家族內部,古代有幾大罪(比如謀逆),那動不動就是誅九族……為什麼?思路都差不多……


搬不動的小強


簡單來說,可以用四個字形容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後殺了十個侄子的原因,就是“斬草除根”。再進一步講,這不過是權力鬥爭的規則罷了。

我在以往的文章中常常會提到一句話:皇權面前無親情。

殘忍嗎?真的很殘忍!殘酷嗎?真的很殘酷。

李世民害怕這些年少或者年幼的侄子長大後找他復仇嗎?

在我看來,他並不怕。即便真的會有這種事情發生,這些侄子們也絕對不會是太宗皇帝的對手。

但是,有一點必須要考慮進去。就是如果這些侄子們活著,難保將來不會有一些居心叵測的人利用他們的復仇心理,打著他們的旗號出來興風作浪。

於公,為了將來帝國的安定繁榮;於私,剷除潛在的異己勢力。李世民也只能按照規則去做,向自己的侄子們揮起屠刀。

何苦生在帝王家。

這個世上有一種東西,看不著,摸不到,但它的的確確存在,而且在影響著每一個人的行為。我們可以稱之為:規則,很多人更願意叫它:遊戲規則。

這些小王爺們自打出生的那一刻,便註定要成為權力鬥爭規則下的一顆棋子。他們不能超出規則的範圍,更不能改變規則,只能最大限度的適應規則,或者在規則裡遊刃有餘。

假如,玄武門之變中勝出的並非李世民而是李建成、李元吉,那麼在李世民被殺後,李建成是否會放過他的兒子們呢?

我想,答案一定是不會放過。

覆巢之下,豈有完卵。

所以,當玄武門之變發生的時候,就註定了後面的“屠侄”悲劇。只不過歷史選擇了李世民,既讓他獲得勝利的榮耀,又讓他揹負“弒兄”、“殺弟”、“屠侄”的罪名。

最後,讓我們來看看這十個年幼的名字吧。

太子李建成的五個兒子:安陸王李承道、河東王李承德、武安王李承訓、汝南王李承明、鋸鹿王李承義。

齊王李元吉的五個兒子:梁郡王李承業、漁陽王李承鸞、普安王李承漿、江夏王李承裕、義陽王李承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