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從哪裡入手,怎麼做好教育?

I知識輸出I


大家好,我是教育領域創作者,下面我說說教育該從哪裡入手,如何做好教育:

首先,我認為教育的重點是培養孩子的自學能力,激發孩子學習的內在動力,最終實現孩子的自我教育。

教育從人做起,只有控制好人的三種觀點,才能做好教育工作

教育要從人心做起。至於未來的成就,只要我們有好的三個觀點,事業成功,家庭幸福,都是必然的結果。著名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什麼是教育》一書中寫道:“教育的本質是:樹搖樹,雲推雲,靈魂喚醒靈魂。”當然,這個靈魂是一種對社會有貢獻的好靈魂,可以有一個三觀的好靈魂。

教育從人的角度出發,喚醒人靈魂的真善美,控制人的三種人生觀,為周圍的人塑造一個安全的靈魂。只有這樣,教育才有意義。

對良好教育的一些要求

現在很多教育工作者過於注重孩子成績的培養,很容易忽視孩子的身心成長。其實,在教育上,我們應該把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放在第一位,讓他們有一個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即使上不了名校,他們將來也不會成功的太低。

教育的具體要求是什麼

1。做好教育工作,首先要把所謂的績效要求寫下來

做好教育工作,要把心當成交流電,做好心與心的交流,而不是把績效時間放在第一位。

2。做好教育工作,需要長輩們放下包袱

許多家庭的教育,就是父母把自己沒有完成的包袱放在孩子身上,讓孩子們代替自己去完成未完成的事情。孩子是個人,他應該有自己的生活方向和追求,別人強加給他的追求只能是一種負擔。

以上是總結該如何做好教育的一些看法,歡迎大家一同談論!


懶兜兜哦


作為一名哲學專業的媒體從業者,兩個孩子的媽,我來說一說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我們都知道,對人的行為影響最大的莫過於習慣。由此,我認為,在孩子還小的時候,教育孩子獲得良好的習慣規則,就是好的教育。

這是因為,天性或者語言承諾都不如習慣有力。人們的思想大多取決於自己的願望,他們的言論取決於自己的學識和接受的見解,然而他們的行為依照的則是他們的習慣。

馬基雅弗利說得好,無論生性多麼堅強,言辭多麼動聽,若沒有習慣予以強化,都是靠不住的。

習慣左右人生的例子真是不勝枚舉,在這裡我給大家分享一個:

在《習慣左右孩子的一生》這本書中,講了了個故事:一位記者採訪一位中國名人時,記者這麼問:請問您的成功最想感謝的人是誰呢?

這位中國名人說:我最想感謝的人是我年幼時剛踏進園地的老師和我的父親。

記者覺得很奇怪繼續追問:這是為什麼呢?

他笑著回答:因為是幼兒時的老師她教育我東西哪裡拿的就要放到那裡去;吃飯之前要洗手;夥伴之間要友好交往;聽別人說話時,眼睛要認真的注視對方;而我的父親同樣也在我年幼時就告訴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可以拿回家,不該說的話不能亂說;自己想要的東西必須靠自己的雙手打拼。

在場的所有記者都被他的回答所打動。培根曾說:從幼年開始的好習慣是最完美的,我們把這叫著“教育”,因為教育其實就是一種早年開始的習慣。

既然習慣是人生的主宰,那麼就應該讓人千方百計養成良好的習慣。

如果說單獨的習慣勢力強大,那麼聯合的習慣勢力就更加強大了,因為那裡有榜樣教導,有同伴助長,有競爭加速,有榮耀激發。

所以,培養孩子良好習慣的同時,請讓孩子多同優秀的人在一起。

希望的回答能對你有所幫助。


張小簡


教育從娃娃抓起,在孩子懂事的時候就得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有的孩子家長認為買個學區房,把孩子送國外貴族學校校等等,就是培養孩子的最好教育了,豈不知恰恰相反,你看李天一,李雙江的兒子,人家這兩樣都做到了,可是結果呢,還不是坑爹坑媽的主。


其實孩子最好的教育是父母,父母的言傳身教很重要,對孩子範得錯千萬不可縱容,要急時更正,告訴孩子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壞的,要在孩子的眼裡,有一個美醜善惡之分。不要在孩子面前議論人非,耍培養孩子的自制力和尊重別人的性格。

有一個故事說,有個殺人犯要死的時候對溺愛他的母親說,媽媽我恨你,我第一次打架你不管,我第一次偷東西你不管,你每一次的縱容才把我送上了斷頭臺。媽媽是你的不負責人的愛,毀了今日的我。
其實殺人犯可能說得也不全對,可是有一句話不是說嗎,慣子如殺子嗎,你今天的畸形培養,明日的孩子還有啥前程。所以說小孩子必須要重視教育。


伊春美食美客


基本觀點: 教育從做人入手抓起,做好教育是家長、教師和孩子共同的責任。教育主管部門、社會各界多多提供必要的服務。努力教育好下一代,我們一直在路上!


教育問題不時就會引發國人的格外關注,這不,新一輪的教育問題熱議正舉國上下如火如荼進行中!為什麼呢?因為教育問題關係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關係社會和家庭的長治久安,是民生問題的重中之重。關注教育問題,就是關注未來與希望!

教育從哪裡入手,如何做好教育?這個問題太大了,尤其是“如何做好教育”,這是古今中外的人們一直探索和研究的問題,至今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無法給出一個確定無疑的理想答案。我想,這個問題恐怕永遠也不會有確定無疑的答案!因為時代在變化,各地都有其特殊性,人心更是瞬息萬變,一成不變的完美理想教育模式,只能永遠在人們孜孜以求的探索之路上。

教育從哪裡入手?這個問題已經基本解決,人們已經有了普遍共識:從時間來看,就是終生教育,胎教就已經早早地開始了,並且要活到老,學到老。從空間來看,就是儘量拓寬視野,增長見識,“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從形式來看,就是由養成到自覺,由家教、到學校教育、再到社會教育。從內容來看,由良好的性格與行為習慣教育、到全面科學的素質教育、再到正確的三觀教育。

怎樣做好教育?筆者僅僅談點個人看法,作為教師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和作為公民對教育問題的關切。

首先“適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我們不必拘泥於古法,更不要崇洋媚外,認清我國當今的時代特點,結合全國各地的實際情況,實事求是地制定適合我們自己的教育方針政策。這就有個前提,所謂的教育主管們和教育專家們,不要想當然地靠“拍腦袋”、甚至是“拍屁股”來進行所謂的教育改革!而是這些“大老爺們”要真正地俯下身子深入基層,充分了解各地的教育實際狀況,綜合比較分析,作出準確定位和恰如其分決策。

其次“讓懂教育的人搞教育”。教育問題責任重大,不是幾句發號施令就能解決的。現行管理體系已經過多幹預了教育,普遍外行管理制約內行,這已經嚴重破壞了教育規律,擾亂了教育秩序,打擊了教育主動積極性。教育自有其客觀規律和運行秩序,只有內行人才可以輕鬆自如駕馭,才能真正搞好。

第三“正確的教育方式要得到社會承認和法律保護”。世界上沒有完美無缺的事,我們要“兩權相利取其重,兩權相害取其輕”。教育問題同樣如此,自古以來就有“嚴師出高徒”、“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的說法,這裡的“嚴”,既包含了對學生嚴格要求的意思,也包括了對犯錯學生嚴厲處罰的意思,歷經幾千年的驗證,是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但是現行社會風氣和法律法規卻直接剝奪了教師的這個權利,讓教師無所適從。

再者“教無定法,有教無類”。反觀我們這些年搞的所謂教育改革,那一項不是把教師框的死死的,千篇一律、“一刀切”的作風肆意盛行,這種模式,那種模式,稍有偏差就是不符合規矩,就是“一棒子打死”!我想有不少人搞錯了對象吧,教學是教師的事情,教育教學改革也應該是教師去改革,而不是行政部門硬性規定,讓教師去怎麼做。

教育從做人入手抓起,做好教育是家長、教師和孩子共同的責任。教育主管部門、社會各界多多提供必要的服務。努力教育好下一代,我們一直在路上!


自在人生wub


跟絕大多數人一樣,也是從教育體系裡培養出來的。畢業後,自己還保持著學習。現在回過頭來談一談教育,還是有一些切身的體會。

在畢業和工作很多年後,其實都沒發覺自己知識領域其實是有所缺失,此處省去.....很多字,後邊接觸了思維這個領域,才知道自己竟然對這個領域一無所知。

什麼是邏輯。

什麼是批判性思維。

什麼是水平思維。

什麼是系統思維。

什麼是發明問題解決理論。

什麼是心智。

一發不可收適,自己很喜歡思維這個領域,但在學校裡邊,這些知識象是絕緣了似的,自己竟然到了一無所知的地步,身邊的人清一色的對這一方面也是一無所認知的。這不能不促使人反思。為什麼這些思維領域的知識無法進入到教育體系,本應當教育體系應該所傳遞的思維領域的知識,最後卻淪為少數培訓機構要去培訓的知識。

為什麼呢?

這些關於我們自身是如何思考。

如何思考不同。

如何思考的比較系統。

這些知識是可以磨礪大腦的,讓大腦更懂得如何去思考。

如何思考很重要?為什麼卻沒出現在課堂。

而且這些思維知識,本身也是普遍適用的,不管從事什麼,不管我是學哪個學科的,這些思維知識都可以幫助我們可以把其它學科學得更好。畢業後,利用這引起思維知識和專業知識也可以把工作搞得更好。

甚至還可以利用這些思維知識去推論出新的知識。

現在情況其實還是一樣。

要是能夠從更小的時候就進行思維知識的教育,比如邏輯,比如批判性思維,比如系統思維。學生學到這些知識,就可以利用這些思維知識幫助自己去獨立思考。這樣子也會更理性一點,這些關於人是如何思考的思維知識,應該是一種素養。有了這些思維知識,就可以自已幫助自己學習到更多的知識以及創造出知識。

大家都在談創新、創造、創業,教育應該不僅只是重視那些硬性的知識【比如數學、物理等等】,也還要同等注重軟性的思維知識。這樣子培養出來的學生,就更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我們都希望孩子能獨立思考,教育甚至可以不教,但最起碼要讓這些思維知識進入學生的視野,以免有些人在畢業很多年之後才發現,這世界居然還有思維領域的知識,這世界居然還有教人如何思考、如何創新的知識。

教育從哪裡入手,從教人如何思考入手,但如何思考所涉及的思維知識層都是可以進入教育領域的。

文章寫在這裡,只回答了前半個問題。


認知框架


教育的重點在哪裡?應該從哪裡入手?作為一名家庭教育指導師,我和大家探討這個問題。



教育的重點在於培養孩子自主學習的能力,引發孩子學習的內驅力,最終實現孩子能夠進行自我教育。

孩子自主學習能力需要慢慢培養,從生活中的小事一點點培養孩子的自信。

內驅力的激發需要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持續不斷的成就感,所以要敢於放手讓孩子勇於嘗試,獨立完成任務非常重要。

一般來說,孩子覺得自己能做好某件事情時,更能積極採取行動,並且遇到困難時也會勇於面對。相反,如果孩子對要做的事情沒什麼信心,不覺得自己能很好地完成它時,就會拖拖拉拉,而且中途稍微遇到些阻礙就容易放棄。

家長要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相信孩子的能力,學習上,生活中都應該給孩子創造鍛鍊的機會。比如獨自解決作業問題,自己通過各種渠道尋求答案;讓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讓他幫著一起採購食材;自己整理房間,可以決定自己的穿搭風格等等,從一件件日常小事中獲得成功的經驗,讓孩子的成就感逐漸增強。當然,在孩子做成一件事時,家長應給予孩子具體的表揚,讓孩子明白自己哪裡做得好,好在哪裡,激勵他的後續行為,使孩子的自信心得以提升。

持續的成就感讓孩子能夠勇敢面對學習上挑戰,能夠主動去探索並不懼失敗,從而形成強大的內驅力。



有了內驅力,無論有沒有外在獎勵或誘惑,一個人都能保持高度的熱情去投入到自己要做的事情中,且不會輕言放棄,這就是強大的內心力量。比如居里夫人不論外界環境多麼艱苦,仍然終其一生堅持實驗室默默耕耘,最終發現了鐳,這就是擁有強大內驅力的結果。

這才是我們教育的重點所在!



青顥成長


教育是個永恆的話題,可以說教育關係著國家乃至民族的興衰。從如何做好教育來說,得因人而異,不同性格的人必須得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去介入,才有可能取得想要的效果。


個人認為,教育沒有直接的切入點,教育的影響力一直存在我們的周圍,只不過很多人視而不見,不去思考而已。教育不可能有方向,也不應該有方向,不知道該如何教育的人,應該多想想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自己是不是充滿正能量,有素養的人,只有把自己變成一個能夠有教育資格的人,才能去談如何教育。


所以,想要教育好孩子,就必須先改變自己,用自身的行為去影響孩子,與孩子一起學習一起成長,因為學無止境,教育更無止境。


梵文儒傑


19世紀德國著名的民主主義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一句話: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


我覺得這真是對教育最好的詮釋。


萬能的擎天君


教育應該從每個人抓起,從小孩子的生活習慣與學習習慣入手。對於一個孩子的教育,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養成好習慣。好習慣的養成,能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孩子在生活中,很多細小的事情要孩子自己去完成,不能溺愛孩子。比如孩子在穿衣服、洗臉刷牙、吃飯等,這些小事上要獨立完成。耐心教導孩子,在進入校園的集體生活中,也能適應。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不會拖拉、懶散,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在學習上,家長要幫助孩子養成學習的好習慣。孩子的興趣愛好也要從小抓起,對哪方面有興趣,就支持孩子去學習,多一門特長也是多一個強項。書籍是精神的糧食,閱讀能讓孩子更加用心的去學習。每天讓孩子在固定時間段去讀書,慢慢養成學習的好習慣。

孩子的性格從小養成,家長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但往往忽略孩子的性格養成。家長在生活中不要帶有負面思想,教育孩子不要蠻橫,多交流溝通,與孩子達成良好的關係。切身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讓孩子健康快樂成長。

家長應該讓孩子和同齡小朋友多接觸,和外界多交流,對孩子多加鼓勵。在上學後孩子可能不敢與老師同學溝通,這樣的孩子需要家長的鼓勵與教導,孩子的自信心與勇氣就慢慢建立起來了。

教育從孩子抓起,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要注意。良好的生活與學習習慣尤為重要,但更要注重孩子的全面發展。


決勝網


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習能力,知識技能。

按這個順序分主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