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普洱茶要做成圓餅狀。為何七子餅茶只裝七張餅? 為什麼?

嘉茗澤天下


雍正十三年清中央正式批准頒佈了雲南茶法,茶法規定買賣雲南茶葉需持“茶引”,雲南每年發茶引三千,每引購茶一百斤。茶法還特別規定交易之茶需為圓餅狀,餅重七兩,七個圓餅為一筒,每筒49兩,每筒徵收稅銀1分,每張茶引可買三十二筒,永為定製。雲南茶法出臺,直接催生了七子餅茶,自此,雲南茶葉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興盛景象。七子餅茶從出世那天起就決定了它的尊貴與唯一,中外歷史上用國家法律來規定一種茶品的外形、重量、包裝規格,只有雲南的七子餅茶得此殊榮,成為了清代達到國家標準的國標茶。

清代沒有公制,就沒有357克的茶餅,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從度量衡各個時代的變化計算一下一餅茶不同時期的重量變化。(資料來源於網絡)


滇明從仁


首先,一餅茶是357克,七餅就是2499克,約2.5公斤,便於舊時的馬幫運輸。一件12筒約30公斤。一匹馬馱2件約60公斤,剛好可以負重前行,這是古時候人們早已算好了。

其次,在中國七是一個吉利的數字,象徵多子、多地、多福、多壽、多禧、多祿、多財,七子相聚圓圓滿滿。其實七子圓茶的規制始於清代,《大清會典事例》中就有“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提準,雲南商販茶,系每七圓為一筒,重四十九兩(約今1.8千克)”的記載。當時規定了七子茶的規制,但還沒有具體的“七子餅”這個叫法。反而圓茶的這個稱謂被一直保留了下來。

清代的茶葉形制與重量有一定的關係。比如有一種形狀如饅首形的小圓茶,重量比較輕,為五個一包裝,清末時被稱作“小五子圓茶”。為了區別,人們就將每七個為一筒的圓茶包裝形式稱為“七子圓茶”。

到了民國時期,一些文獻可以看到“七子餅”的叫法。但是,在所有云南中茶的正規統計報表和電報中,都還是用“圓茶”或“七子圓茶”的稱謂。因為當時的“餅茶”稱謂,是專門指銷往維西、怒江一帶叫做“筒子茶”的小餅茶,它們也是七個一筒的包裝。


後來七子“圓”茶終成“餅”

進入新中國,新成立的中國茶葉公司接管了雲南中國茶葉公司,茶葉開始了國營。雲南茶葉公司所屬各茶廠,開始用中茶公司的“八中”商標生產“中茶牌”圓茶。

▲中茶牌圓茶

中茶牌商標使用年限第一次授權的起止時間是1952年3月1日~1972年2月28日。因此,70年代初,雲南茶葉進出口公司希望找到更有號召力、更利於宣傳和推廣的名稱,於是他們改“圓”為“餅”,終於形成了“雲南七子餅茶”這個名稱。

這次的更改是全面性且歷史性的。從此中茶牌開始淡出,圓茶的稱謂也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最終成就了七子餅的緊壓茶霸主地位。也就是說,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包裝紙上印有云南七子餅茶字樣的都是1972年以後的茶品。至於20世紀60年代盒裝七子餅茶,耿建興先生曾在《普洱茶續》中為我們展示了一個七子餅茶茶樣,是昆明茶廠生產,但包裝盒裡只裝了這一餅茶。除此並沒有實物流出。所以無法判斷1972年以前,是否有大批量的“七子餅茶”生產。

▲1961年七子餅茶茶樣

七圓一筒原本是清政府為了規範計量、生產和運輸所制定的一個標準。但現在看來,只有在清代前期和中期,以及建國後的計劃經濟時代才有規範作用。一旦進入自由化市場,除了商品名稱和品牌價值,它所代表的質量和重量的意義也就漸漸模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