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商紂王背上罵名說明了什麼?

愛憂鬱的小懶蟲


關於商紂王背黑鍋,我有以下看法:

1.歷史的真實面目:

時代背景:奴隸與奴隸主

紂王:一個有超前意識的人,試圖推翻這種根本制度,不適應當時。

 

周武王姬發:維護奴隸制度,代表大多數貴族階層。

 紂王驕奢淫逸:假的,下屬為造反尋的藉口,史書是由勝利者書寫。

  (以上內容不贅述,文筆不好。)

2.同類對比:

 

紂王是歷史長河裡的一聲嘆息,他只是思想過於天真,敵對的奴隸主階層過於強大,還未到滅亡的時間。

同樣天真的又何止他一人。

孔子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雖當時未實現,但受人尊崇;

竹林七賢,整日曲水流觴,飲酒服藥,飄飄然,嚮往自由,受人尊崇;

陶淵明逃避現實,隱居南山,作《桃花源記》,崇尚美好,受人尊崇;

洪秀全《天朝田畝制度》,雖無法實現,但願人人平等,受人尊崇…….

難道僅僅是因為他沒有傳世的語錄就任由他人汙衊嗎?如果他如同夏桀寵愛妹喜,確有其事,被人批判致死都不為過。可他偏偏沒有,卻受此汙名,哀哉!

3.歷史的記載:

《甄嬛傳》裡甄嬛說:他日史書工筆,前朝後宮,都不會有你的隻字片語。

是了,牧野一戰敗了,這是他該承受的,但我仍不忿。還為他寫了一篇隨筆。



愛憂鬱的小懶蟲


要回答這個問題,先要分析下商紂王背上罵名的原因。

紂王剛愎自用,過於迷信君權神授,認為自己本身就是天命之人。早年的紂王也有平定四海之功,但是執政後期寵愛妲己,建造鹿臺和酒池肉林,過度沉湎於享樂主義。勞民傷財不說,對待手下能臣也是刻薄至極,與其說後來的西周謀反不如說是被紂王逼反的。武王伐紂之所以能夠勢如破竹,更重要的不是所謂天命,而是民心。

西周兩代君主文王姬昌和武王姬發都是愛民如子的仁君,史料記載商王朝末年周部落境內路不拾遺,夜不閉。百姓犯錯根本不需要士兵去抓,畫地為牢即可。可想而知,政治何等清明。

紂王背上罵名最好的證明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何為天命?天命即民心。





史海扯談


說起中國歷史上的殘暴昏君,大家的第一反應,應該是商朝的最後一個君王--帝辛,也就是商紂王,拜於民間神話故事《封神演義》的流傳,他成為了一個十惡不赦的妖魔,然而,從春秋以來,有很多人都想為他翻案,其中,著名的史學家郭沫若更把帝辛推上了一個新高度:統一神州肇此人。

在這裡,我們不討論商紂王是不是真的冤枉,畢竟三千多年的認知,不是我等小民所能扭轉的,本文僅僅聊一聊,那些為他翻案的人都說了些什麼?

第一個站出來的是端木子貢,孔門十哲之一,針對當時群體抹黑商紂王的現象,子貢一針見血地指出:帝辛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也就是說,紂王沒有那麼壞,討伐紂王的人害怕壞名聲落到自己頭上,所以才極力宣揚自己而詆譭紂王。

再就是宋人羅泌對《尚書》、《史記》等古籍的分析,他發現商紂王的罪名完全是模仿的夏朝暴君桀,不過帝辛是夏桀加想象的罪惡集大成者,另外明朝顧炎武認為,帝辛只是適逢其會,換了任何人也是一樣。

而到了近代,史學界、文學界突然掀起了沸沸揚揚的翻案運動,包括商紂王、秦始皇、曹操等人(背景自己查),著名歷史學家郭沫若更是賦詩一首為紂王鳴不平:“偶來洹水憶帝辛,統一神州肇此人。百克東夷身自殞,千秋公案與誰論?”在郭沫若看來,商紂王創立了中國民族一統的基業,死後背上的千古罵名,是應該有人說說公道話了。

有這麼多大名人站出來翻案,你會不會改變你心中對商紂王的看法呢?





元寶講泉


你好,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商紂王背上罵名說明了一個問題:大部分歷史都是由勝利者撰寫的。

商做了亡國之君,被周武王硬逼著給張冠李戴地定罪。 歷史上記載的商的亡國,是因為商在國王在位期間,驕傲自滿,消耗大量人力和物資建造鹿臺,建造釀酒池肉林,每天過著奢侈的生活,國庫日漸空虛。 不聽忠良臣的忠告,有人違抗他,就處以燒死等殘酷的刑罰。 殺了自己的親叔叔,不顧平民的生死,每年都在打仗,因此民心失去了走亡國之路。 但是這一說法很有可能是周武王編寫的。

據記載,歷史上的商王是一個俊男。 他作為接班人重視農業,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經營東南,是英明天子。 他鞏固東夷與中原的統一,將商朝勢力擴展到江淮河一帶,在征伐徐夷中獲勝後,進一步將商朝國土擴展到山東,安徽,江蘇,浙江,福建等地。 並將中原先進技術和文化向東南傳播,推動了當時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發展。

有曆書為證:《荀子·非相篇》說紂王"長巨姣美,天下之傑也;筋力超勁,百人之敵也"。《史記·殷本紀》也說:"帝紂資辯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綜合來說就是,高大威武、英俊帥氣、聰明絕頂、辯才絕佳、思維敏捷、武功蓋世,真乃天生異才,一代雄傑也。《左傳》也說他:"百克而卒無後",打仗很厲害,百戰百勝,天才的軍事家。

孔子的弟子子貢也說:“殷之無道,不是傳說中的那樣。 君子最討厭有汙名,一沾上汙名,天下的惡名就來了。“

商王被冤枉了幾千年。 他是悲劇的英雄,他為自己的國家民族擴大了版圖。 他為文明的傳播等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留下了遠遠超過周武王的功績,但他卻被冠以這樣的惡名。 真正的英雄不應擔這些惡名。


歷史愛好者的秦三世


商紂王是中國商朝的末代君主,夏商周斷代工程認為他在前1105年——前1046年在世。根據歷史資料的記載,商紂王自幼聰敏過人。《荀子·非相篇》說帝辛“長巨姣美,天下之傑也;筋力超勁,百人之敵也。”

《史記·殷本記》也說“帝紂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知足以距諫,言足以識非”。由此可見,商紂王是個文武雙全功勳卓著的人,不僅才思過敏,還頗有辯才。

通過商朝的一些墓穴,可以發現商朝衰敗的現象。從商朝遷都以後,商朝就逐漸走向衰敗。通過商朝君王墓穴中的陪葬品,也可以看出商君的權力在下降。換一種說法,到了紂王時期,商朝君主大權旁落,才給了武王伐紂的機會。可能不是因為紂王昏庸無能,而是因為武王姬發找到了奪取天下的機會。

帝辛繼位後,重視農桑,社會生產力發展,國力強盛。他繼續發起對東夷用兵,打退了東夷向中原擴張,把商朝勢力擴展到江淮一帶。特別是討伐徐夷的勝利,把商朝的國土擴大到山東、安徽、江蘇、浙江、福建沿海。帝辛對東南夷的用兵,保衛了商朝的安全。

  歷史學家郭沫若有詩句“中原統一肇此人”,還寫道:“這個人是了不起的人才,對於中華民族的貢獻非常之大。中華民族之能向南發展,是紂王的功勞”(《今昔蒲劍》)。毛主席在評價帝辛時說:其實紂王是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統一東南,把東夷和中原的統一鞏固起來,在歷史上是有功的。

但是戰爭畢竟是勞民傷財的,所以肯定會引起百姓還有當時的奴隸和不臣之心的人的反對。

其實,周朝有嚴重抹黑紂王的嫌疑。這也是很常見的現象,後朝抹黑前朝,在任何朝代都會出現。商朝滅亡的很快,根本就沒有一個過渡時期。從武王起兵開始伐紂,很快就打敗了紂王,並且取代了紂王。商朝滅亡的直接原因,是牧野大戰前,商朝十七萬的部隊倒戈。那些由士兵,奴隸組成的軍隊,成為了反攻商朝的先頭部隊。最後,商紂王知道敗局已定,就烈火焚身自殺在鹿臺之上。所以商朝滅亡主要還是內部反叛導致的。

而周朝為了維持自己統治的正統就必須從政治上歷史上和文化上全面的抹黑商紂王。

所以商紂王背上罵名只能說明前朝歷史是由後朝的勝利者編寫的,不能盡信。




陳星Matthew


  • 我們先看看紂王揹負的罵名有哪些。荒淫無度,奢靡無度,殘害忠良。具體細節電視劇上很多人都看過。
  • 荒淫好色的紂王有多少個兒子。據史書記載,荒淫無度的商紂王有——1個兒子武庚。對,就一個。那賢明遠播的周文王有多少兒子呢?17個!
  • 再來看看奢靡無度的酒池肉林是什麼樣的。是這樣的
  • 那殘害忠良呢!先看幾個離我們近一點的。李世明,朱元璋,康熙,雍正。如果說殺一個敵對勢力比干就是殘害忠良的話,那他們是什麼!
  • 其實,紂王揹負的罵名幾乎都是夏桀的,後來楊廣又背了一遍。
  • 所以,古代的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

寒輕


 紂王是商朝的亡國之君,他的名字並不叫紂,他的正式名字叫子辛,也叫帝辛。“紂”是後人硬加在他頭上的醜惡諡號,是指兇惡不義的意思。



自古成者王侯敗者賊,歷史都是由勝利者撰寫的,在中國歷史上有關商紂王事蹟的記載大部分都是根據編成於周朝的《尚書》裡面的記載描寫的,後世人對《尚書》的真偽也存在爭議,說明他裡面的記載有大量不實之處。

商紂王妲己劇照


商紂王的罵名主要有六點,近女色,喜淫聲,不敬鬼神,荒於國政,耽於飲酒,還有巧合的是紂王的罪狀跟夏王朝亡國之君桀的罪狀如出一轍,後世歷代史家懷疑之聲不絕,近代以來隨著殷墟中大量文物的出土,人們對紂王有了接近真實面貌的評估大部分罵名為周人汙衊杜撰。

周人對商紂王的汙衊是一種意識形態的宣傳工具,因為如果不這樣宣傳的話,那麼周人就是武裝謀反 篡位,最後做上王位的,它永遠是非正統的。只有把商紂王宣傳的十惡不赦 濫殺無辜 草菅人命 不理朝政 荒於女色,才能符合上歸天命 順乎民意,這樣從法理上說周文王就是救民於水火 挽社稷於危亡的天之驕子,受萬民敬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