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為襖下為裙,外面套馬甲,晚明女子服飾為何有這樣的變化?

引言

在今天,服裝行業是我國傳統支柱產業之一,在國民經濟中有著重要地位。近幾年,我國的紡織服裝業有著較大的發展,很大程度上推動了國民經濟的發展。

但服飾行業並不是現代才出現,服飾在我國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

明朝中後期在我國曆史上是非常重要的時代,伴隨著商品經濟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社會生活方方面面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今藉助《金瓶梅》中潘金蓮的服飾特點來分析明中後期的社會風尚。

那麼明代的服飾是怎麼發展的呢?都有著什麼特色呢?

“時髦”的晚明女子

明代女子一般裝扮是,上面穿著襖,外面套著馬甲穿,下面配一個裙子。這在典籍中也有記載,《金瓶梅》第十四回中:

潘金蓮上穿沉香色潞綢雁銜蘆花樣對衿襖兒,下著一尺寬海馬潮雲羊皮金沿邊挑線裙子。

又如第三十回裡,潘金蓮穿著大紅妝花通袖襖兒,嬌綠緞裙,貂鼠皮襖。

從《金瓶梅》中的描述,可以看出明朝當時的女子服飾就已經是那麼時尚了,放在經濟如此發達的今天這麼穿,都是一種時髦的裝扮。

上為襖下為裙,外面套馬甲,晚明女子服飾為何有這樣的變化?

明朝女子服飾裝扮

上面《金瓶梅》中提到的“緞”、“綢”、“妝花”都是明代女子服飾中非常重要且常見的部分。“緞”和 “綢”在當時都是高級的絲織品,“緞”由於其質地輕盈品質好又可以反覆的強捻弱捻,織出來的衣服平滑柔軟、瑩徹光亮的特點,在當時是備受推崇。

明代由於製造技術的提高,使得由“綢”製成的衣物數量和品種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出現了妝花綢、織金綢、潞綢、江綢、宮綢等。綢細密且厚重,保溫性能較好,明代皇室和文武官員都喜歡用綢來做春秋兩季的服飾面料。

妝花是明中後期應天(今南京)的一大特色,也是織花紋的一種工藝方法。妝花所採用的技術使得緯線起花,換線靈活方便花紋不受色彩限制,編織的人可以隨心所欲地織各色花紋。並且妝花可以做到同一緞上的織物,花紋相同,配色不同,使織物在經緯方向上呈現逐花異色的效果。

上為襖下為裙,外面套馬甲,晚明女子服飾為何有這樣的變化?

明 紅色雲龍紋妝花緞袍

綜上可知,明代後期社會上層統治階級開始注重穿著打扮,一股奢侈之風在這個時候也吹了起來,不僅要穿“襖”和”裙”,還注重裙襖的材質和繡花等。自古綢緞多是王公貴族的穿著打扮,尋常百姓多是穿粗麻衣。但從《金瓶梅》中記載的潘金蓮與眾丫鬟僕人的服飾足以見當時社會奢侈風氣之甚,民眾多以綢緞華服為日常裝束。

那麼明代女子服飾上與前朝相比為何會產生這樣的變化呢?

商品經濟的發展和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女子社會地位得到提高,使得明代晚期女子服飾呈現華美之風

伴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明朝中後期的社會生產技術得到明顯提高,尤其是農耕技術的發展使得農產品的產量大幅度提高。農民大量種植棉麻等經濟作物,為手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原料,織造業逐漸由從個體小商戶轉變為手工工場。

手工業的發展使得服飾的製作更為考究精美,加上白銀作為法定流通貨幣加速了商品經濟的發展,使得一些經商致富的人獲得更多的貨幣,更積極的參與到貿易中來。社會經濟得到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對於服飾的審美也自然而然的提高了。

上為襖下為裙,外面套馬甲,晚明女子服飾為何有這樣的變化?

明朝民間的商業活動

朱元璋剛剛建立明朝的時候,社會經濟百廢待興,朝廷工作的重點都放在恢復經濟以及在思想上控制人民。

比如用封建禮法對各個等級的人的服飾、住宅、乘轎等方面進行嚴格的規定,民間男女衣服不能用金繡錦綺,紵絲綾羅,只能用綢、絹、素 紗;首飾只能是釵釧、鐲,不許用金玉、珠翠和銀。這個時候人民生活簡單,民風淳樸,基本上也能依制而行。

但是到了明朝晚期,伴隨著商品經濟迅速發展,傳統的社會生活秩序受到衝擊。許多富商大賈因經商獲得豐厚的利潤,生活開始富裕起來,穿著華美的衣服,平日裡也是歌舞昇平,漸漸不再甘於禮制的束縛,開始追求更高的生活水平。商人們家中妻妾奴僕的衣服飾品開始講究排場,變得製作精美,華麗異常,而這勢必引起社會各個階層的追求和仿效。

明朝中葉以後,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原有的封建禮教社會秩序受到衝擊,傳統的重農抑商的社會現狀發生轉變,在民間逐漸出現了重視商業的風氣。商品經濟的繁榮也為人們生活慾望的擴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勤儉節約的風尚逐漸被淡漠。

上為襖下為裙,外面套馬甲,晚明女子服飾為何有這樣的變化?

商品經濟的發展衝擊了傳統的重農抑商的思想觀念,促進了以工商業為主的城市經濟和市民生活的繁榮。隨著明中葉資本主義萌芽和僱傭關係的產生,賦予了人們更大的流動性,那些原本以農耕為主農民逐漸加入到城市中從事工商業和手工業。

原本的小農經濟下男耕女織的生產方式,女性一直相當於附屬的存在,但是現在手工業的發展水平明顯高於農業,加上手工業與商業的結合更使得其發展的更快。

這使得那些原本被家庭束縛的女子逐漸進入市場,特別南方廣大地區的婦女有的開始將自己生產的棉花紡成紗出售,有的紡紗後織成布出售。

這些婦女從事商品生產雖然不是有意識地追求經濟自立,但她們的產品通過市場交換卻可以直接獲取經濟報酬,這使得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作用也越來越重要。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她們自身的自信心,為女性自我意識的萌發提供了契機。

上為襖下為裙,外面套馬甲,晚明女子服飾為何有這樣的變化?

明女子織布

明朝前期程朱理學作為官方哲學在意識形態領域一直佔據主導地位。在這種道德倫理的束縛下,人們的行為、言語、思想以理為規範,否則就會被視作離經叛道,廣大婦女更是不敢有所僭越。但到明朝後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達,城市市民階層不斷擴大並要求自由、平等,程朱理學顯然已經嚴重脫離實際。於是,當時在意識形態領域內掀起了一股思想啟蒙運動,對封建禮教進行了無情的批判,女性的社會地位在這個時候得到提高。

由上能夠看出,明朝女子服飾和地位上的變化是由於當時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那除了服飾和女性社會定位上,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還有哪些影響呢?

明中葉後,隨著棉紡織業的高度發展,早期的僱傭關係開始出現,資本主義萌芽產生

以服飾變革為表象的明朝後期的社會生活上的變化,其實是多種原因彙集到一起的作用,但最根本的還是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但資本主義萌芽又體現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首先在棉織業方面,出現了為調劑市場供需矛盾收購棉花的“花行”、“花莊”等機構,以及大量收購棉布運往城市印染再運往全國各地銷售的標商。由於商業資本來自全國各地,而生產的產品又銷售往全國各地,使得原本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生產者和一些個體手工業者與國內外市場聯繫起來。這些農戶、機戶和商人的結合又構成龐大的生產流通體系,推動了小城鎮的發展。

上為襖下為裙,外面套馬甲,晚明女子服飾為何有這樣的變化?

明朝繁榮的城鎮

其次由於生絲、棉產品和糧食跨省交易,運輸量大增,運輸市場出現。貿易活動的頻繁,帶動了南北貨物的交流,不僅江南地區的各種貨物大量銷售到各地,而且各地的土特產大量彙集。在絲織業方面,到明、清兩代,技術上進步取得了明顯的成績。在紡紗方面,出現了多錠紡紗機織布工藝和很多名品,如松江的木棉布等,都是布中上品。

商業資本和手工業的結合不斷深化,出現了僱傭勞動。

江南地區商品經濟,是商業資本和農業中手工業生產的結合,結合的形式和深度都比較大。大體上看先後出現了三種形式第一種形式,是對農業初級產品和手工業產品進行收購,如收購桑葉的牙行,棉花的花行,綢緞的綢緞莊,棉布的莊戶、標商;第二種形式,是商業資本控制手工業生產,按照市場要求發原料和機具給機戶,產品由賬房收購;第三種形式是商業資本向產業資本轉化,形成規模型手工業工場,工人也不再是封建制度下的奴隸,而是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僱傭勞動者。

江南地區商品經濟是這三種形態是並存,但三者之間的比重也在不斷變化。

上為襖下為裙,外面套馬甲,晚明女子服飾為何有這樣的變化?

《大明律》中記載的明朝紡織機

明代初期規模型的手工業作坊還是比較少的,但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兩極分化加深,明代中期絲織業和棉紡業的大型作坊數量都有了大大增加。

結語

從民風淳樸到華服盛行,由簡單的裝飾再到僭越禮制。由明朝晚期女子服飾上的變化,表面上看當時的女子裝飾確實很時髦。但追溯其服飾發生變化的根本原因,是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使得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轉變,社會生產技術得到了提高,這才引起了女子服飾上的變化。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在經濟如此發達的今天,人們生活方方面面發生的變化其實都是經濟發展水平提高的體現。同樣上層建築的發展,也會反作用於經濟基礎,思想觀念的解放也會促進經濟的再發展。


參考書目:《大明律》、《明史》、《明史紀事本末》、《明通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