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甘谷:飛向世界的【陶瓷郵票】人面鯢魚彩陶瓶

甘肅甘谷:飛向世界的【陶瓷郵票】人面鯢魚彩陶瓶

撰稿攝影:李 春

作為一個甘谷人,總以自己的家鄉為榮,因為她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但在外地人眼裡,一提到甘谷,都會馬上想到大像山、姜維、辣椒、麻鞋,其實在甘谷這個渭河流域歷史文化非常厚重的古老土地上,還有兩張非常重要的名片:一個是有1953年版第一套人民幣上的渭河3號橋,還有一個就是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2001年作為國家郵票已經飛向世界的人面鯢魚彩陶瓶。

甘肅甘谷:飛向世界的【陶瓷郵票】人面鯢魚彩陶瓶

郵票《陶瓷》

2001年6月12日,中國和比利時聯合發了《陶瓷》郵票一套兩枚,其中代表我國彩陶的一枚郵票圖案就是甘肅甘谷出土的人面鯢魚瓶。 《簡明中國歷史圖冊》、《中國新石器時代陶器裝飾藝術》、《中國彩陶圖譜》等先後列圖載文介紹。國家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國寶》一書也將其收入其中。

甘肅甘谷:飛向世界的【陶瓷郵票】人面鯢魚彩陶瓶

形狀與價值

甘肅甘谷:飛向世界的【陶瓷郵票】人面鯢魚彩陶瓶

仰韶文化 一級

尺寸:高38.6cm 口徑7cm 底經12cm

1957年出土於甘谷縣西坪鄉石坪村仰韶文化遺址,引起考古界極大關注。彩陶瓶圓腹平底,腹有對耳,小口平沿。頸部有附加堆墳一週,磚紅色瓶體施黑彩。對比強烈,色澤明快。圖案繪有人面鯢身形象,額頭上有十字紋與幾道橫紋,頸部有弧線紋飾,腹部施網紋,兩前肢向外伸出,尾部翹起至頭頂。其外表似鯢。是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陶器中一件人面鯢身紋的彩陶器,距今5500年左右。該器物對研究龍圖騰原始形象提供了實物資料。有專家論伏羲龍文化的源頭時曾寫到:“當我們把目光轉向新石器時代的繁榮時期,終於在甘肅省甘谷縣西坪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彩陶瓶上找到了最原始的人面長尾形象。”即龍的淵源。

甘肅甘谷:飛向世界的【陶瓷郵票】人面鯢魚彩陶瓶

人面鯢魚瓶體現了先民關於人文始祖伏羲的神話聯想,代表了黃河上游新石器時代陶器風格。1996年9月,經國家文物局鑑定,認為人面鯢魚彩陶瓶為國家一級甲等文物。其圖案是傳說中龍的形象,是原始龍的雛形,是世界公認的原始氏族部落最早的圖騰。

人面鯢魚瓶遺址紀念館

2013年8月24日甘谷縣西峽坪人面鯢魚瓶遺址紀念館落成開館儀式在西坪鎮隆重舉行。歷時兩年投資280餘萬元修建完成的佔地200多平方米的人面鯢魚瓶遺址紀念館,是全鄉文化興鄉戰略中“一書、一瓶、一館”的生動實踐,對傳承優秀文化,豐富地域文化,提升文化品位,凝聚發展的正能量,具有無可估量的現實意義。

甘肅甘谷:飛向世界的【陶瓷郵票】人面鯢魚彩陶瓶

甘肅甘谷:飛向世界的【陶瓷郵票】人面鯢魚彩陶瓶

甘肅甘谷:飛向世界的【陶瓷郵票】人面鯢魚彩陶瓶

西坪歷史久遠,民風淳厚,崇文尚禮,耕讀傳家,儒士輩出。據《通渭縣誌》載:西坪,原名“西峽坪”,曾居董、王、郭三姓,稱三房莊、又三合鎮。明萬曆年間(1573—1619),通渭縣隸靖遠道,編戶十六里,西峽坪屬通渭縣安遠裡,稱通渭縣安遠裡西峽坪鎮。鎮置所西坪街。

甘肅甘谷:飛向世界的【陶瓷郵票】人面鯢魚彩陶瓶

攝影編輯李春,甘肅省甘谷縣攝影家協會會員。喜歡攝影,攝像,旅遊,寫作。人生格言: 用腳步丈量大地,用鏡頭書寫人生,把生活過得與詩一樣,是追求的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