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放下的農產品投資機會?

我們上週末發佈了相關的點評,主要結論在於:1、如果疫情在上半年看到拐點,我們認為國際主要農產品價格會有短期脈衝式上漲,中樞性上漲幅度預計不大,原因在於供給短期流通的阻段以及需求端囤貨行為會觸發的價格上漲,但如果疫情持續性不強,這部分影響也會迅速的迴歸;2、如果疫情拐點上半年還未到來,那麼將會是系統性的大漲,原因在於,可能對供給端生產這一根基造成影響以及需求避險情緒極度升溫帶動資金跑步進入農產品,目前來看這種可能性正在增大。

如何看待放下的農產品投資機會?


講幾個我們認為市場需要關注到的問題:

我們首先看一下手上有多少餘糧。我們看到,主要農產品包括大米、小麥、玉米、大豆、糖等,目前都處於歷史最高位水平或者附近,相比1992年到現在將近30年平均水平高35%,相比08年高47%,其中主糧(大米、小麥、玉米)這兩個數值是37%、58%。所以在這場危機面前,值得慶幸的是,相對而言手中還是有不少糧的。

其次需要關注新一季種植是否受到很大的影響。關於這一點,作為最早受疫情影響的國家,我國影響不大,但國外存在不確定性。國內情況,在春節後,我們看到出現明顯的農資流通問題,比如種子加工率、入戶率明顯低於往年預計至少超過30%,但經過各方努力,我們看到春播情況並未受到影響,全國春播糧食7480萬畝,進度同比快0.6%。但國外的情況存在變數,4-6月份是主產國美國玉米、大豆播種期,美國疫情昨日還在環比上升,可能會受到一些影響,但考慮到種植業美國機械化程度高,並非人口密集性行業,最終的影響可能有限。

第三,相比整體,更應該關注結構性的短缺帶來的潛在影響。雖然庫存與本季種植對整體供應的大盤子保障性較強,但流通環節的阻斷造成結構性短缺更可能發生,近期媒體報道的越南、哈薩克斯坦、塞爾維亞、俄羅斯、埃及等國部分農產品限制出口措施就是其中的體現,關於這一點,我們建議大家看一下貿易比,以及主要主產國的情況,易受影響的品種是大豆和糖,2019年貿易比分別達到43%,31%。受影響最小的是大米,只有9%。另外考慮主產國疫情發展態勢,美國、巴西、印度、俄羅斯等國是主產國或者主要出口國,確診人數還在加大,後續也可能進一步採取出口限制措施。綜合這兩方面,建議關注大豆、糖、小麥品種。

如何看待放下的農產品投資機會?


第四,關注金融行為帶來泡沫性上漲可能。如若疫情拐點遲遲未到,疊加貨幣寬鬆,可能面臨的局面是,更多的資金越來從風險邏輯出發配置資產,農產品可能會面臨超出基本面的泡沫式上漲,這在歷史上的危機當中並不少見,這也可能是後續更主要的邏輯。

最後關於投資建議:考慮到疫情發展仍存較大不確定性以及A股優質標的稀缺性,我們暫按主題性機會進行推薦,在全球疫情出現拐點前,我們認為這種機會大概率能夠持續,相關標的會有普漲的機會,我們重點推薦相關標的,種植:蘇墾農發、北大荒等,種業標的:隆平高科、大北農、荃銀高科,登海種業等。除此之外,考慮到不同參與資金偏好,部分我們未提到的後線標的彈性可能會更大,可以根據自己資金風格選擇性參與。

專家觀點:

埃及宣佈自3月28日起未來3個月內停止各種豆類產品的出口;主要小麥麵粉輸出國哈薩克斯坦已經禁止出口小麥麵粉、紅蘿蔔、糖和馬鈴薯;越南暫停簽署新的大米出口合約;塞爾維亞禁止出口葵花籽油等商品;俄羅斯也表示將每週評估情況,再決定是否實施出口禁令。

如何看待放下的農產品投資機會?


我認為市場擔憂疫情引發糧食危機還是很有必要的。目前境外確診人數是中國確診人數的8倍,對比中國抵抗疫情時所做的努力,再看看目前全球其他國家的情形,我們很難估計疫情什麼時候能出現拐點,因此疫情對市場的影響時間也可能會大幅超預期。

(1)未來三個月是北半球稻穀、玉米種植的關鍵時點,同時也是小麥收割的時點。以稻穀為例,全球稻穀年產量5億噸,80%種植在北半球,主要的出口國為緬甸、印度、巴基斯坦、泰國和越南,5國出口量佔全球貿易量73%。如果種植出現問題,那麼勢必對產量產生較大影響。就拿暫停大米出口的越南來說,大米出口一直是其創匯的傳統品種,在疫情的影響下,越南考慮暫停出口,從邏輯上來說就是擔心國內糧食出現問題,因此才不得已才採取這樣的操作。同理,其他限制出口的國家也是這麼認為的。我們認為,隨著疫情的深入,類似於越南這樣限制出口的國家還會增加,全球糧食結構性短缺問題就會慢慢顯現,從而進一步強化市場的糧食危機預期。

(2)值得慶幸的是,2020年,雖然中國市場可能有情緒擾動,但是不會有糧食危機。中國稻穀年產量2億噸,庫存1.8億噸;小麥年產量1.2億噸,庫存0.8億噸,庫存非常的充裕。我國糧食政策一直立足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在前兩年農業供給側改革壓力較大階段,稻穀和小麥依然還是執行最低收購價政策。全球沒有一個國家可以解決中國人的吃飯問題,正是因為中國採取了正確的糧食政策,所以今天我們才能做到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3)非主糧方面,我們認為暫時不用過度擔憂,但是需要警惕,並且豆粕和玉米需要區別對待。

中國大豆對進口依存度較高,2019年從巴西、阿根廷進口占國內大豆總消費量比重為55.62%、8.49%,若兩國採取限制措施或延遲發貨預計將導致國內大豆、豆粕價格大幅波動

從基本面來看,我們認為可能不會出現供應短缺問題,但是情緒上會對主產國限制出口的政策產生反映。

2019年,中國國產大豆1600萬噸,主要是用於食用。另外,我們進口8300萬噸噸大豆用於壓榨。中國進口大豆主要來自於巴西、美國和阿根廷,從佔比來看,往年都是各佔1/3,2018年開始,因為中美貿易爭端,中國開始削減自美國的進口,增加自巴西的進口,所以那個時候只要中美經貿關係一緊張,豆粕價格就會上漲。同樣,對於阿根廷來講,其限制短期出口,勢必會對短期的市場情緒產生影響,但是隻要他還是要出口的,那麼最後市場供應還是能夠滿足需求的。無論是阿根廷還是巴西美國,種大豆都是為了出口賺錢的,並不是為了留在家裡。

不過,眼前的問題也是很現實的。我們的港口大豆庫存極低,同時美洲不僅限制出口,物流也受阻,而且未來還具有極大不確定性。所以我們看到,現階段大豆壓榨利潤創了3年來新高。我們還沒有看到問題能夠根本性解決,因此對豆粕的價格還是比較樂觀的。

豆粕方面,近期豆粕價格的上漲帶來一個重要的變化就是近遠月價格由近月貼水轉為近月升水,這是一個強烈的信號,意味著市場結構發生了巨大轉變。原本豆粕市場交易的一個最大的主題是養殖恢復,而且這個主題是短期難以證偽的,正是這個主題,在油脂價格跟隨原油價格大幅下跌的時候,一直支撐著豆粕價格,而且豆粕價格也呈現近月貼水結構。現在豆粕價格轉為近月升水,意味著市場在交易短期要素,我們認為就是擔心跨境物流受阻。跨境物流方面,我們認為短期難以有根本性的轉變,中國花了2個月的全力以赴的努力以後才敢慢慢放開,目前境外的處境,我們認為未來兩個月真的很難做到中國這樣的成績。

玉米方面,目前玉米市場仍在去庫存,因此國家產業政策方面還在支持大豆生產,壓縮玉米生產。最近三年,國內大豆產量由1200萬噸擴大到了1600萬噸,玉米產量由2.5億噸壓縮到了2.1億噸。因此目前玉米的上漲,是緩慢的牛市,政策上還不支持其過快上漲。如果玉米價格出現了上漲,一方面國家會加大臨儲拍賣力度,另一方面也會刺激下年度大幅增產。

不過,我們可能需要警惕來自宏觀方面的因素導致的價格普漲,類似於2010-2012年,因為QE等因素刺激,大宗商品價格紛紛上漲。與2010年唯一的差別在於,目前的國際原油價格極低,大宗商品定價的基準都大幅下移。

我們認為市場認為棕櫚油看跌,豆油反彈有限是建立在沒有出現疫情或者疫情能很快得到解決的情況下做出的判斷。但是顯然,我們現在還不能斷定疫情能很快解決。

目前棕櫚油市場就是在交易疫情,交易主產國因為疫情關閉種植園。這一點,我們在價差上也得到了驗證。棕櫚油的一個很重要的邊際消費是生物柴油,因此其價格與國際原油價格相關度極高。在國際原油價格下跌是,棕櫚油價格跟跌,且價差曲線都呈full carry結構,但是近期原油full carry還在擴大,而棕櫚油轉為inverse結構。

目前疫情就是影響價格最大的因素,我們認為要看價格未來的趨勢,還是要看疫情的發展情況。我們有三種預期:

第一種,疫情很快解決,經濟V型反轉,類似於中國的情況,但是現在看顯然不是。

第二種,疫情此起彼伏,經濟衰退,價格主要取決於需求,那麼價格怎麼漲上去還要怎麼跌回來。

第三種,疫情放任自流,對供應鏈造成毀滅性打擊,市場出現滯漲,那個時候我們將看到價格爆發性的上漲。

目前來看,我們認為市場介於第二種和第三種之間,而且現在才剛剛開始反映,因此價格還會有較大的波動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