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寧:特色產業成為全面小康“壓艙石”

惠風和暢,生機勃發。

會師聖地,村莊靜美,產業興旺,社會和諧。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百日會戰已經在這裡拉開序幕。

在中川鎮中川村,放眼處,一片片望不到邊的大棚銀光閃閃。大棚內,菜苗吐翠,長勢喜人。棚裡棚外,到處是忙碌的農民。草莓、聖女果等蔬菜種植,已成為當地脫貧致富的法寶。

2020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勝之年,會寧縣立足區位優勢,大力發展旱作農業、肉羊養殖、蔬菜種植等特色產業,著力強化體系支撐、供銷對接和多產融合,把發展產業作為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關鍵舉措,作為實現全縣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

各類富民特色產業,已經成為全縣農民穩定脫貧的“壓艙石”。

會寧:特色產業成為全面小康“壓艙石”

上下求索 擎起發展新思路

會寧--一個曾經被幹旱、貧瘠的烙印深深印刻過的地方。

十年九旱、苦甲天下,這些都是它有過的標籤和走過的昨天。隨著脫貧攻堅步伐的不斷加快,會寧縣堅持因勢而動,順時而為,把產業脫貧、產業富民作為脫貧攻堅的主思路、主抓手,不斷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特色產業培育,大力實施“21211”農業農村產業突破行動。

與此同時,全縣按照產業富民先行先試的思路,不斷堅持在實踐中深化探索,在探索中力求突破,著力依託草畜產業大力發展肉牛肉羊養殖,結合農村“三變改革”試點推行鄉村旅遊,突出地域特色整體推進塑料大棚有機蔬菜種植。於是;米糧川上、蘇堡塬間、大溝深處,從“聚點成片”到“以點帶面”,從“單打獨鬥”到“抱團發展”,產業生機蓬勃,日益壯大。

如今會寧的大地上,特色富民產業已逐漸開出了致富的花朵,也實現了脫貧的新跨越。

會寧:特色產業成為全面小康“壓艙石”

“一人脫貧不算好,大家脫貧才是真的好,脫貧致富奔小康的路上,一個都不能少。”

這是家住會寧縣翟家所鎮杜灣村有名的安格斯肉牛養殖大戶嶽繼軍的堅持和信仰。從缺乏技術、背井離鄉的打工仔到技術精良、養殖經驗豐富的領頭羊,嶽繼軍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和奮鬥,在一步步艱難的探尋和摸索中,找準了致富新思路,不僅實現了自己擺脫貧困的夢想,更通過“捆綁發展”的模式,與貧困戶簽訂代養協議,通過分紅實現抱團發展,帶動周邊貧困戶共同致富。

嶽繼軍說,我2018年的時候,政府說安格斯好養,就響應號召引進了20頭安格斯牛,考慮到有些農戶沒有能力,有些沒圈舍,我就主動代養了三家的黑牛,合作社以分紅的名義代養的,從2018年下來到2020年,生了17個牛犢,下來分紅都好著呢,日子也逐漸過的“牛”起來了。

會寧:特色產業成為全面小康“壓艙石”

協同互促 趟出增收新路徑

立足當地,精準施策,發展才會有方向。

把產業發展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牢牢扭住致富瓶頸,著力突出地域優勢,亮好主打招牌,依託“村有產業依託、戶有致富渠道”的整體發展佈局,強力推動特色種養殖業互融發展,協同推進。

這是會寧縣太平店鎮立足鎮情實際、大力發展特色產業的“必修課”,也是當地廣大群眾鍥而不捨持續念好增收的“致富經”。

在常年乾旱的會寧頭寨子鎮,前些年種植蘋果更是不敢想的事。聽說洮河水要來的好消息,甘肅甘富果業集團有限公司搶佔先機,通過土地流轉的方式,獲得了2000多畝土地經營權,引進種植了國內優良富士品種——煙富0號苗木,現在農田改造全面竣工,引洮工程全線貫通,水量足、水質好,再加上企業引進的先進技術,品質和產量的保證讓會寧打出了屬於自己的蘋果品牌,如今,甘富果業不但成為享譽省內外知名的果品品牌,也成為會寧北部農戶實現脫貧致富的“鐵桿莊稼”。

55歲的劉布華原先家住頭寨子鎮塬邊村,2017年在易地扶貧搬遷政策下,舉家搬到了頭寨子鎮頭寨南組。現在的他不僅住上了寬敞、乾淨的樓房,還分到了5.7畝果園,日子過的有滋有味。這是發展特色產業帶給一個貧困戶最真實的寫照和最生動的變化。

會寧:特色產業成為全面小康“壓艙石”

會寧縣按照“產業興旺、基礎完善、治理有效、鄉風文明”的發展思路,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保持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旺盛活力,推動全縣富民產業實現穩定達標增效,切實讓“攻堅龍頭”舞起來,把“增收支柱”築起來,實現了“一地一品”做精特色,“一品一優”做足成色的產業發展新格局。

與此同時,全縣突出地域性、導向性,不斷強化示範帶動效應和產業支撐體系建設,積極推動產銷融合,購銷對接合作框架建立,按照“政府牽線指導、市場搭臺運作、”群眾主演唱戲”的總原則,精心打造出了融合地域因素和產業特色的一系列主打招牌,頭寨甘富千畝果業基地、中川大墩梁萬畝油菜花海、大溝深處厙弆杏林春雨、蘇堡塬脫貧蔬菜產業園等,一個個展示會寧發展變化成就和產業發展成果的名片符號相繼蓬勃而出,成為引領產業發展新路徑的高引擎、主陣地,全縣基本實現了基礎產業常態化、支柱產業長效化、增收產業基地化、勞務產業技能化、金融扶貧經濟化的規模化發展模式。

產業富民增收的路子越走越寬,越走越暢,越走越有效益,越走越奔向小康。

會寧:特色產業成為全面小康“壓艙石”

後進趕超 走出跨越新步伐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

近年來,會寧縣按照“1+N”產業增收模式和“21211”農業農村產業突破行動要求,圍繞"守住一頭子,多做幾樣子"的產業發展思路,堅持“一業領先,三業並進”的發展思路,依託全膜種植穩基礎、黑膜洋芋抓片帶、藥材蔬菜增效益、牛羊養殖鼓腰包,持續強化產業致富引領,並不斷取得實效。

記者來到韓家集鎮,走進鄉野田園、大棚深處,當見到當地農戶李兆堂時他正在大棚裡清理去年的辣椒苗,為今年的耕種做足準備。

一心想要過上好日子的他在2018年開始學著別人種大棚,由於沒有經驗技術,第一年種植結果並不理想,後來,他吸取經驗教訓,迅速調整發展思路,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最終實現了後進趕超,2019年種植的4個棚給他帶來了1萬6千元的收入,讓他重新有了發展的信心和決心。

會寧:特色產業成為全面小康“壓艙石”

大溝鎮厙曲村曾經是一個鮮為人知的小山村,也是全省3720個深度貧困村之一,2013年底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331戶1402人,貧困發生率76.97%。2014年至2019年底,累計脫貧人口323戶1378人,貧困面下降到1.31%。

近年來,厙弆村按照“園區化建設、有機化種植、三變式運營、認領式參與”的思路,以“黨群創業互助協會”為統領,採取“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的發展模式,將1200座有機蔬菜塑料大棚分給300戶貧困戶,每戶4座棚,實現了戶戶有增收渠道,家家有致富產業。

據瞭解,在產業化經營模式上,厙弆村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紐帶,組建會寧縣糧淵實業有限公司,打造合作社運行新模式,實行“統一規劃種植品種、統一購置苗木、統一技術指導、統一銷售”,與種植農戶建立起利益共同體,並根據經營效益,將經營所得純利潤,公司、農戶、村集體經濟按照股份比例分紅,實現了利益最大化,於是,厙弆人民不但擺脫了貧困,還實現了曾經這個沒落小山村的華美蝶變,。

今的大溝深處杏花村---厙弆,大棚成行、村容整潔,鄉野田間生機勃勃,村容村貌煥然一新。這正如厙弆村村委會主任宋佰奇說的那樣,我們實現了一次徹底的風貌革命、脫貧變革。

會寧:特色產業成為全面小康“壓艙石”

又是一年春草綠,又是一年花開時。

田間地頭春耕忙,農民播撒新希望。大棚蔬菜長勢喜人,養殖場裡牛羊成群,如今的會寧大地,產業發展生機勃勃,一幕幕美麗如畫的場景,正在抒寫會寧全面小康新藍圖。

(會寧融媒記者 魏永剛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