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殿龙:撒谎有时是因智慧的困窘

说谎,是人的智慧出现困窘时对自己保护,对别人进攻消极防御的一种语言上的表现。人们当面临一种情况不知道应该怎么处理,或者对事情的发展看不清楚的的时候,或者你面对的人你不清楚有几分可以信赖,但都要求你用语言表示一个态度或者要求介绍自己的时候,此时智慧够的人要么更能准确判断形势,要么可以轻松的回避、搪塞。但往往大多数人,需要用一种违心的语言或者是谎话来完成这种情况下的缓冲。

毕殿龙:撒谎有时是因智慧的困窘


谎言有善意和恶意之分。顾名思义,善意谎言是说谎者以为这种谎言对受谎者有益的,也许结果并不如他想的那样,但出发点起码是好的;恶意谎言是怀着一个以蒙蔽他人并清楚知道戳穿后是对他人造成伤害的那种谎言,恶意的谎言往往成为欺骗的开端。

一个人一生不可能不说谎,只是有人说得多,有人说的少而已。因为大多数人说谎往往没有目的,只是潜意识自我保护的一个语言反应,所以一般的和善意的谎言都上升不到道德的层面。

按照说谎多少看,真正聪明的人不会经常说谎,因为他们的智慧足以应对各种局面;一般的人也不大说谎,因为他自己会认为自己说谎的技术差,说不如不说;说谎最多的应该是不太聪明,但自以为很聪明的人。

说谎有时候实在是一种无奈:因为在那样的环境下,当事人除了说谎不知道怎么应对当前的情况,而他又认为说谎并不给别人带来真实的伤害。

一般人来讲,说谎比不说谎要累,因为一个谎话说过,往往需要更大的谎话来掩盖、解释上一个谎话,主要是说谎之后一般人会有内疚感,因为他说谎之后发现,他不应该对那样的好朋友说谎,或者他事后想起了。还有比不说谎更好的语言表达或者解决方法。

一个人说谎不可怕,可怕的是,说谎会成为一种习惯。

说谎成为习惯的人,就不会有内疚感。一个人间或说一些谎话并不就是不真诚的人,人们也没有必要当时就拿着测谎仪来检测人家说的谎话与否,判断一个人是用时间和大家的共同认识的,所谓,一个人一时可以欺骗所有的人,但不可以所有的时候欺骗所有的人。

说谎是不是成了习惯,要看说谎时是不是伴随着内疚自责的情绪,如果没有这些情绪,达到说谎不要打草稿,随口而出,面不改色心不跳,那不但是人类智慧的懈怠,也是人们良知的泯灭。

说谎、吹牛、欺骗是三个不同的概念。说谎有实际目的性,有欺骗性,只有这两个个要件都具备的时候才是说谎;吹牛,往往只具有一个要件,即使有目的,也只是口无遮拦,想惹人瞩目而已,而且欺骗性差:吹牛一眼就可以看出是吹牛,隐蔽和伪装的意识差,尽管蹩脚的撒谎象吹牛。欺骗和撒谎的的区别只是程度上,性质上不同而已。

我们不是鼓励人们说谎,而是在揭示说谎是一种潜意识的存在,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对每个谎言进行不同程度的谴责或者警戒,但我们也应该对一些已经发生的谎言给予理解。很多人恰恰是因为太在意那人、那事儿才会说谎。不要为说谎难为情,但要警惕说谎成为一种习惯。最后彻底没有了内疚感和道德的底线。

毕殿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