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著名詞賦家東方朔為何屢次進諫都得不到漢武帝賞識呢?

鐵男春秋


跟不上領導的步伐

東方朔有才幹不假,但並非有才幹就一定會得到領導的賞識,其實東方朔也不叫得不到漢武帝的賞識,至少他還是在漢武帝面前能說上話的,也算是被看重,最多叫做不得到漢武帝重用而已。

為何東方朔得不到漢武帝重用,原因很簡單,他跟不上領導的步伐,漢武帝要重用一個人,那麼這個人必然在思想才能上,與漢武帝的目標貼合,也就是所謂的志同道合。

看看漢武帝時代的名臣:

漢武帝要征討匈奴,於是有了衛青、霍去病的橫空出世;

打仗需要錢,於是出來一個桑弘羊;

打仗需要幫手,於是有了張騫;

打仗不需要雜音,於是董仲舒出現了;

漢武帝,一輩子最大的貢獻,就是對外的武功,而他這個時代的名臣,實際上都是在各方面能為他征戰有幫助的,無疑東方朔沒表現出這方面的特質,沒表現出他能幫助漢武帝開疆拓土的能力。


葉飄刀


引言:

破舊的書屋裡,一名衣著邋遢的中年人正懶散的坐著,對面,是一群來自各地的飽學之士,正紛紛向他問道:“想當初蘇秦張儀等人都是平民出身,身份低微,卻可以平步青雲,諸侯各國都畏懼他們,而有的人即使有才華卻不得重用,只能做個執戟郎中,為什麼呢?”聽聞此話,中年人不屑一顧,理了理油膩的袖子回答道:“此一時彼一時,當年蘇秦張儀可以如此是因為有能夠欣賞他們的君主,君主用他們,他們是老虎,君主不用他們,他們就變成了老鼠,如果他們和我生活在同一個時代的話,他們可能連我這個位置都達不到,更不用說什麼平步青雲了!”聽了這話,諸先生均啞口無言,無法再反駁他了。

《答客難》節選

這個油膩的中年人便是西漢歷史上的一大奇才——東方朔!不過,前文的故事並不是真實的,而是東方朔虛構出來的,來自東方朔的著作《答客難》。在這篇文章中,東方朔創造性的以自問自答的方式來表達自己不受重用的痛苦和無奈,文章中“用之則為虎,不用則為鼠’深刻揭示了封建王朝統治下一大批以東方朔為代表的人才因為無法得到統治者的重用而一生碌碌無為。《答客難》自此也成為千古名篇,班固《答賓戲》,揚雄《解嘲》等皆模仿自此文章。在今天,東方朔往往被看做智慧的化身,甚至稱讚其為“智聖”,可這樣一個“智聖”卻在兩千多年前的西漢王朝,尤其是漢朝最偉大的一個皇帝漢武帝手下一直沒有得到重用,這又是為什麼呢?

一.皇帝的第一印象很重要

漢武帝是一個非常渴望人才的皇帝,在他剛剛即位的時候,就面向全國招攬人才。武帝招攬人才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通過郡國長官向中央政府舉薦的形式,另一種則是通過自薦的方式,即自己上書給漢武帝寫一封求職信,如果皇帝覺得你寫的好,就會任用你。一時間,各地人才蜂擁至京師長安,給漢武帝的求職信也多達上萬封,而在這上萬封信中,有一封就來自東方朔。

漢武帝劉徹劇照

雖然這種自薦的方式給了寒門子弟機會,但是無條件的求職方式往往競爭更加激烈,就像今天公務員考試中專業不限的崗位人數往往較多。這些信件也是求職者們給漢武帝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非常重要,東方朔非常清楚,所以,在眾多求職者信中大談治國理念時,東方朔另闢蹊徑,來了一段大吹特吹,信中言到自己有孟賁之勇敢,慶忌之敏捷,鮑叔之廉潔,尾生之誠信,可謂文武雙全,舉世無雙,皇帝還不趕緊任用我?這樣的一封不走尋常路的求職信在眾多千篇一律的信件中顯得尤為特殊,也讓年輕的漢武帝一下子記住了東方朔,並任命他做了待詔公車,東方朔開啟了仕途的頭一炮。

朔初來,上書曰:“臣朔少失父母,長養兄嫂。年十三學書,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學擊劍。十六學《詩》、《書》,誦二十二萬言。十九學孫、吳兵法,戰陣之具,鉦鼓之教,亦誦二十二萬言。凡臣朔固已誦四十四萬言。又常服子路之言。臣朔年二十二,長九尺三寸,目若懸珠,齒若編貝,勇若孟賁,捷若慶忌,廉若鮑叔,信若尾生。若此,可以為天子大臣矣。
——《漢書.東方朔傳》但是,不得不說東方朔成也求職信,敗也求職信,他明白第一印象的重要性,通過另類的寫法得到了漢武的的賞識,但這樣的吹牛畢竟不是實打實的本事。同樣是以這樣的方式入圍,董仲舒的天人三策讓漢武帝認定董仲舒是個奇才,天人三策也成為漢武帝后來治國的重要理念。相比於董仲舒,東方朔給漢武的的印象更多的是奇葩而非奇才,從一開始東方朔在漢武帝心中的位置就不同,也為他後來仕途生涯的鬱郁不得志埋下了伏筆。

二.人才輩出,難以出頭

東方朔是幸運的,因為他生在了漢武的的時代,相比於前代皇帝,武帝對人才的招攬和渴求程度都是更強的,這也使得寒門出身的東方朔可以有機會步入仕途。同樣的,東方朔也是不幸的,因為他生在了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東方朔是在建元元年通過求職信進入中央,是漢武帝手下比較早的一批人才,可縱觀東方朔的職位,最高也不過個1000石的太中大夫,這種中等級別的職位顯然是不夠看的,因為漢武帝時期的人才實在是太多了,眾多人才之下,才華出眾的東方朔顯得就不那麼出眾了。

東方朔劇照

武帝一朝,文治武功均開曠古先河,在這些功績的背後,是武帝和他手下的一批人才共同努力的結果。董仲舒提出天人三策,確立了統治方向;公孫弘,張湯以儒學解釋法律和處理方式,符合漢武帝外儒內法的方針;汲黯剛正不阿,是漢武的的晨鐘暮鼓;衛青,霍去病多次打擊匈奴,封狼居胥,使漢匈之間的關係徹底逆轉。其他如竇嬰,田汾,李廣,公孫敖,公孫賀等皆當世人才,和這樣一大批人才擺在一起,東方朔就沒那麼重要了。

對於武帝自己也是如此,每一個大臣漢武帝自己都是有一個定位的,他自己也是一個多元化的皇帝,雖然治國總體採用的是外儒內法的方式,但他還是需要儒家的竇嬰,道家的汲黯,莊青翟等人來中和這個朝堂。東方朔在漢武帝心中也有一個位置——弄臣!有了那麼多各領域的人才,你東方朔就不要再摻和了,發揮你其他的特長,講幾個笑話,變幾個戲法,讓漢武帝在工作之餘放鬆一下心情就足夠了。

三·東方朔自身的問題

東方朔如此有才,卻得不到漢武帝的重用,這顯得非常矛盾。但矛盾本身就是一個對立關係,所以對於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對矛盾採取辯證的角度,一分為二的全面看待這一問題。漢武帝沒有重用東方朔固然可惜,東方朔自己本身也存在問題。

1.素質問題

漢代以孝治國,所有的皇帝中間都會加上一個孝字,如漢景帝也稱孝景皇帝。所以說漢代是一個非常注重禮節和個人素質的朝代。東方朔在這方面的表現就非常一般,他有個怪癖:娶老婆。而且是一年一換,還要求長得漂亮,京城戶口。這種行為讓當時很多人都看不上東方朔,經常向漢武帝告狀,漢武帝雖然對此不以為意,但這畢竟不是什麼好習慣,武帝以儒學包裝,儒學那一套禮節和素養還是要講的,東方朔顯然不合格。

東方朔結婚怪癖千古難尋

徒用所賜錢帛,取少婦於長安中婦女。率取婦一歲所者即棄去,更取婦。所賜錢財盡索之於女子。人主左右諸郎半呼之“狂人”。
——《史記.滑稽列傳》

2.形象問題

東方朔的第二個問題在於他的形象問題,身為官員,尤其是中央的官員,代表的是政府的形象,應該給老百姓樹立模範帶頭作用,所以官員的形象非常重要,可在這方面,東方朔也做得很差。因為智慧過人,漢武帝賞了東方朔不少吃的用的,可東方朔很沒吃相,吃完還把剩的肉用上衣包起來帶回家,所以東方朔的衣服總是油乎乎的很難看,喝多了還在皇帝的宮殿裡撒尿。這樣的一個官員形象如果提拔上去了,武帝的臉面也就丟光了。

時詔賜之食於前。飯已,盡懷其餘肉持去,衣盡汙。數賜縑帛,擔揭而去。
——《史記.滑稽列傳》

3.建議方式

東方朔很會說話,經常逗得漢武帝哈哈大笑,但這些話大都是在娛樂時間的對話,而對於正事,東方朔卻一反常態,顯得反而沒那麼聰明瞭。東方朔也曾給漢武帝提過多次意見,如漢武帝寵幸男寵董偃問題上,東方朔就站在了對立面,在漢武帝邀請董偃在宮廷吃飯時,東方朔怎麼也不讓董偃走正門,即使漢武帝出面也不給面子,雖然這件事東方朔做的對,而且也得了武帝的賞賜,可也是打了漢武帝的臉,搞得武帝很沒面子。東方朔的建議固然正確,可建議方式的選擇上卻讓漢武帝很難以接受,同樣是建議,公孫弘就很顧及漢武帝的面子,而兩人的仕途也顯示了兩人在建議方面的水平如何,高下立判。

董偃事件東方朔讓漢武帝很沒面子

四·東方朔看透了漢武帝

漢武帝是一代明君,卻也是一位暴君,這樣矛盾的人格下所塑造出來的就是,武帝有多麼的渴望人才,就有多麼的喜歡殺人才!武帝一朝五十四年,竟任用了多達13位丞相,僅4人得以善終,其他大多為武帝免職或被殺,其他重臣如張湯,主父偃,朱買臣等也先後身首異處。能夠得到武帝賞識固然可以留名青史,卻也相當於在刀尖上行走,非常危險!

東方朔是個聰明人,他看透了漢武帝的虛偽,表面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骨子裡卻是外儒內法,君主專制這一套。與其清醒的做個正常人,倒不如揣個明白裝糊塗,反而不失為一種不錯的自保方式。


主父偃等名臣皆死在武帝屠刀之下

能在武帝手下幹事的都是明白人,公孫弘,張湯看透了漢武帝,選擇了曲意逢迎;汲黯也看透了漢武帝,選擇了直言相勸;當然,東方朔也看透了漢武帝,他不願與公孫弘之流同流合汙,也沒有汲黯這樣的好運氣(汲黯是唯一一個經常頂撞漢武帝卻不受處罰的大臣),所以東方朔選擇了另一條路——裝糊塗!有的時候,糊塗過日子也是一個好的選擇。

五·未選擇的路

美國著名詩人羅伯特·弗羅斯特有一首非常出名的詩篇《未選擇的路》:黃色的樹林裡分出兩條路,可惜我不能同時去涉足,我站在一條路前極目遠眺,直到他蜿蜒拐進遠處的叢林,而我卻選擇了另外一條路……人的一生對人生道路的選擇非常重要,有無數條路在十字路口等待著我們,可一旦選擇就很難回頭。

《未選擇的路》——弗羅斯特


對於東方朔而言也是如此,他才華橫溢卻得不到重用,所以他選擇了另外一條路,選擇做一個真正的隱士,把朝堂作為隱藏的地點,用自己的才華來掩飾自己真實的想法。今天,我們看到了東方朔那封奇葩的求職信,那篇搞笑的檢討書,想到了他邋遢可笑,玩世不恭的形象,這不也是他實現自身價值的一種方式嗎?這就是東方朔選擇的路。

可當東方朔一個人時,他也為自己當初所未選擇的路感到可惜,可惜自己滿腹經綸卻無處施展,生逢明君卻鬱郁不得志,只能以夜深人靜時,寫下一篇《答客難》聊以自表罷了。這條未選擇的路,卻也成為東方朔一生最大的遺憾!

結語:

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這首一千年后辛棄疾寫的詞放在東方朔身上也非常合適。東方朔生逢其時又生不逢時,箇中滋味,又有幾人可以懂得?


相城歷史小學生


東方朔是個人才,是一個很厲害的角色。從一出場就可看出來,當時漢武帝喜歡重用有本事的人,東方朔便自我吹噓,因此受到漢武帝的任用。

東方朔的開場白是這樣說的:“我東方朔少年時就失去了父母,依靠兄嫂的扶養長大成人。我十三歲開始讀書,經過三年的刻苦,讀的書籍已經夠用;在十五歲時學習擊劍;十六歲學《詩》《書》;閱讀量達到二十二萬字。十九歲又開始學習兵法和做戰常識,懂得各種兵器的用法,以及作戰時士兵進退的鉦鼓。

這方面的書也讀了二十二萬字,總共四十四萬字。我欽佩子路的豪言。如今我已二十二歲,身高九尺三寸。雙目炯炯有神,像明亮的珠子,牙齒潔白整齊得像編排的貝殼,勇敢像孟責,敏捷像慶忌,廉儉像鮑叔,信義像尾生。我這樣的人,應該能夠做天子的大臣吧!”

從這裡可以看出,東方朔的確自命不凡。開場白中表明自己是個文武雙全的人物,但僅僅是個文武雙全的人物,其中並沒有涉及治理國家,實在是一個另類。

東方朔是個人才,他不是一個循規蹈矩的人物,當一起被皇帝接見的董仲舒、公孫弘等人大受重用時,東方朔還是個小小的“公車待詔”,類似於孫悟空大鬧天宮時期初次任職的小官。

因為吃不飽、力不足,所以東方朔開始自己想辦法提高自己的待遇:有一次,東方朔看到幾個養馬的侏儒,便故意嚇唬他們:“皇帝說你們這些人既不能種田,又不能打仗,更沒有治國安邦的才華,對國家毫無益處,因此打算殺掉你們。你們還不趕緊去向皇帝求情!”

侏儒們聽後大為惶恐,哭著向漢武帝求饒。漢武帝問明原委,即召來東方朔責問。東方朔終於有了一個直接面對皇帝的機會。他風趣地說:“我是不得已才這樣做的。侏儒身高三尺,我身高九尺,然而我與侏儒所賺奉祿卻一樣多,總不能撐死他們而餓死小臣吧!聖上如果不願意重用我,就乾脆放我回家,我不願再白白耗費京城的糧食。”

漢武帝聽後捧腹大笑,於是命令他在金馬門待詔。這就是“長安索米”的故事。

東方朔很聰明,漢武帝有次把壁虎藏了起來,讓大臣去猜,沒人猜中。東方朔說:“我認為說它是龍卻無角,說它是蛇又有足,肢肢而行脈脈而視,善於爬牆,這東西不是壁虎就是蜥蜴。”於是漢武帝賜給東方朔十匹帛。

漢武帝一直拿東方朔當倡優之類的小人物,其實東方朔很有政治見解。建元三年(前138年),漢武帝為了田獵遊樂,擬劃出關中方圓百里的良田,建造規模宏大的林苑。朝中眾臣大多迎合帝意,表示贊同,東方朔卻據理力諫:“聽說謙虛謹慎,天將降福,驕傲奢侈,天將降災。現在聖上嫌宮殿不高大,苑林不寬廣,要建上林苑。

試想,關中一帶,土地肥美,物產豐饒,國家賴以太平,小民賴以富足,劃地為苑,將上乏國家,下虧小民;為建造虎鹿樂園而毀人墳墓,拆人房屋,將使小民無家可歸,傷心流淚,怨恨朝庭。昔殷紂王建九市而諸侯叛亂,楚靈王造章華臺而楚民離心,秦始皇修阿房宮而天下大亂。前事之鑑,不可不察。”

漢武帝雖不願停修上林苑,但對東方朔表現出的膽識和忠誠十分欣賞,下詔賜給黃金百斤,並授予太中大夫給事中的官銜。

東方朔雖然很聰明,有時也很固執,比如看到不法行為。漢武帝的妹妹隆慮公主老來得子,封昭平君,深得武帝寵愛,但他卻驕橫不法,酒後殺人,廷尉不敢依法治罪,特向武帝請示。武帝礙於法律,不好明令赦免。於是假意哭泣,想暗示廷尉免罪。左右大臣都看出了皇帝的用意,紛紛為昭平君求情,獨東方朔故作糊塗,向漢武帝祝頌說:“聖王執政,哭賞不避仇敵,誅殺不擇骨肉。今聖上嚴明,天下幸甚!”此舉使漢武帝難徇私情,不得不忍痛依法懲處了昭平君。

可惜了東方朔,儘管有蓋世之才,可惜得不到漢武帝的重用。其實,對於東方朔的聰明,漢武帝並不怕,怕的就是東方朔始終一副不能老成持重的樣子。此外,東方朔也太嫉惡如仇了,居然連皇帝的面子都不給,專愛獨斷專行的漢武帝肯定是有想法的。




小老鼠的救贖


肉食者謀之,又何諫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