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柬之發動神龍政變,自己有沒有得善終?

歷史思想家


張易之哥倆如果利用武則天病危的機會,扶植武家子弟上臺繼承武周皇位,那麼少不得會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想起數十年前,唐高宗上臺時候,長孫無忌的大清洗,武周的重臣,個頂個感到不寒而慄。

於是,在宰相張柬之的帶領下,一批武周重臣發動政變,迫使武則天把皇位禪讓給原先的廢帝李顯,這一政變,史稱神龍政變,或者說神龍革命。

而張柬之並不知道,這一政變,並沒有保全自己,反而讓自己走上了一條不歸路——因為他輔佐的皇帝,是李顯。

唐中宗上位後的唐朝格局

唐中宗李顯復位了,不過,在復位之前,我們需要說說,這哥們當年是因為啥丟掉的皇位。

當年,唐高宗李治駕崩,李顯當了皇帝,冊封韋氏為皇后,李顯本人昏聵,本人一點主見都沒有,對韋后倒是言聽計從,韋后說東,李顯不往西,韋后讓李顯封韋家人什麼官,李顯就封什麼官。

甚至李顯還揚言要把皇位送給韋家人,這一行為,觸怒了唐朝的官僚集團,也觸怒了武則天,於是,李顯慘遭廢黜。

神龍革命距離李顯被廢掉皇帝職務,已經過去二十多年了,但是,二十年過去了,李顯還和當年一樣——一樣的沒有主見,一樣的無能,一樣的蠢。

李顯沒變,韋后變了。

以前的韋后幻想的是成為權傾朝野的皇后、太后,但自從自己婆婆當了女皇以後,韋后居然有種找到了人生新追求的感覺,她覺得以前的想法太沒有出息了,自己咋就沒想當但女皇呢?

韋后想當女皇,但是她也知道張柬之這幫子老臣厲害,不除掉這些老臣,只怕自己成不了武則天第二,當不上女皇。

韋后雖然腦子也不大靈光,不過比李顯強太多,韋后知道,眼下需要做的是兩件事:第一件事,是架空張柬之的權力,第二件事,則是考慮武則天退位不久,武家勢力還在,自己要整合韋家、武家勢力,將來好方便搞事情。

在韋后的煽動下,李顯免掉了張柬之的宰相職務,不過,封了張柬之一個郡王——這樣做看似張柬之地位得到了提升,實際上則不然——光有一個爵位,但沒有具體職務,這就等於失去了權力,只剩下一個虛名。


貓耳洞


張柬之並不是自己獨立發動神龍政變,這場政變主要是以張柬之、崔玄暐、敬暉、桓彥範以及袁恕己五人為首,其中還得到御林軍主要將領李多祚等人支持,張柬之和崔玄暐帶著太子李顯率軍誅殺了張昌宗和張易之,然後向武則天逼宮,逼迫武則天退位。

對於張柬之等五人發動神龍政變重新扶持李家天子繼位,當時和後世都對他們讚賞有加。但是張柬之等五人下場卻一點不好,主要在於張柬之發動政變時沒有斬草除根。

張柬之發動神龍政變後只是誅殺了武則天的姘頭張昌宗和張易之,逼迫武則天退位,但是對武則天的親屬沒有斬盡殺絕,反而任由他們繼續掌控權力。在張柬之等五人發動完政變後,張柬之集團的參謀薛季昶曾經對敬暉說過當年周勃興漢對呂后族人斬盡殺絕的典故,勸諫張柬之和敬暉儘快把武三思等武氏子弟斬盡殺絕,以杜絕後患。

但是張柬之沒有聽從薛季昶之言,他認為武氏子弟應該由已經復位的唐中宗李顯親自除掉,這樣才能為重新復位的李顯鋤奸立威。

結果武三思勾結了李顯的韋皇后,這位韋皇后也是一位女野心家,想效仿婆婆武則天過一把女皇的癮,所以她需要勢力,而武三思等武氏家族勢力正可為自己所用,所以韋后勾結武三思向張柬之等忠於李唐皇室的忠臣開展政治打擊。

他們先是聳動中宗李顯對張柬之等五人明升暗降,升為郡王,但是剝奪了他們手中的權力,然後又藉故將他們貶往地方,最後慫恿李顯派人將他們暗殺,結果憨包李顯太過於信任與自己共患難的妻子韋后,說啥就是啥,於是他聽從韋后的意思,派人將張柬之等五位神龍政變扶持自己上位,對李唐忠心耿耿的忠臣暗殺死。

神龍政變的五位忠臣之中,張柬之在被貶謫新州以後憂憤而死,崔玄暐在嶺南水土不服病死,敬暉在崖州被武三思派人殺死,桓彥範和袁恕己在被貶謫後被中宗李顯和韋后指使地方官員虐殺。

可以說這五位李唐忠臣為李顯復位立下大功,卻都被最後昏庸懦弱的李顯給整死了,而李顯被韋后利用完,也被韋后給毒殺了。

韋后毒殺李顯以後招來了李唐宗室震怒,相王李旦三子李隆基擔心再度發生武則天篡權一事,也為了自保,保存李唐宗室,李隆基聯合姑姑太平公主發動了唐隆政變,李隆基之所以能成為一代英主,和他的殺伐果斷有很大關係,李隆基政變之後沒有像張柬之那般留下餘孽,李隆基發動政變後將韋后家族和武氏家族全部殺戮殆盡,連依附韋后集團的所有官員也全部誅殺,可以說做到了徹底的斬草除根,一點餘孽沒有留下,為李唐政權後來穩固打下了基礎。

李隆基前後發動兩次政變都是以斬草除根告終,一次唐隆政變做了張柬之等人沒做的事,斬草除根,還有一次就是先天政變,從其姑姑太平公主手中奪回了權力,李隆基再次對太平公主集團進行了斬草除根。

所以張柬之當初如果像李隆基一樣能斬草除根,他們的下場不會這麼慘烈。

小島知風拙見

歡迎四海八方的朋友關注和點評!


小島知風


武則天是我國古代唯一一位公認的正統女皇帝,狄仁傑是當時的名臣,深受武則天的器重。曾經武則天向狄仁傑問有什麼人材推薦,當時狄仁傑就說荊州長史張柬之雖然年老,但卻是宰相之才。

狄仁傑深受武則天的倚重,既然是狄仁傑推薦的人武則天自然重視,於是就很快任命張柬之為洛州司馬。但過了一段時間,武則天又要狄仁傑推薦人才,這時狄仁傑就說我已經推薦張柬之了,但陛下卻沒有用他。

武則天就說我已經提拔他了。但狄仁傑卻說我推薦的人是做宰相的,不是做司馬的。之後張柬之又經姚崇推薦,武則天於是任命張柬之為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晉升鳳閣侍郎。

武則天雖然重用了張柬之,但武則天畢竟是以女子之身為帝,又是從李家手中取得天下的。而張柬之是忠於李唐的,當時雖然已經立了李顯為太子,但當武則天病重之時,為了保險起見,張柬之和崔玄瑋、敬暉、桓顏範、袁恕已五人還是發動了著名的神龍政變,迫使武則天退位,太子李顯得以復位為帝。

李顯得以提前復位,按理說張柬之等人發動神龍政變是立下大功的,那張柬之有沒有得到善終呢?

其實,張柬之雖然有功,但他的結局並不算善終,不僅如此,發動神龍政變的其他幾位主要人物死的還很慘。

當然在李顯剛復位的時候,張柬之等五人確實都被封為郡王,張柬之被封為漢陽王、敬暉被封為平陽王。桓顏範被封為扶陽王、袁恕已被封為南陽王、崔玄瑋被封為博陵王,當時稱為五王,故而神龍政變又稱為五王政變。

但張柬之等五人的下場卻不好,而他們被封為郡王,其實也就是消弱他們的宰相權利。

因為在發動神龍政變的時候,並沒有誅殺武三思,同時李顯復位後並不怎麼重用五王。並且李顯因為和韋后曾共患難,所以李顯允許韋后干預朝政。再後來,武三思和韋后勾結誣陷張柬之五王,結果五王全被貶官。

唐中宗李顯讓法司對敬暉議罪,將敬暉流放瓊州,並且還被終身禁錮。後武三思擔心敬暉等人會被複起,於是就讓人假傳聖旨處死敬暉,結果敬暉落下被凌遲的下場。

崔玄瑋被流放古州,在流放的途中,因病去世。這個死法對於敬暉的死法還是好些的。不過他死前是被流放,終非善終。

袁恕已被流放環州,武三思又讓人暗殺袁恕已。後袁恕已被逼喝下野葛汁。喝下野葛汁後的袁恕已毒發疼痛難忍,其以手抓地,手指甲都磨沒了,但還是不死,最後還是被人擊殺而死的。

桓顏範,被流放瀼州,武三思又讓人假傳聖旨處死桓顏範,當追隨被流放途中的桓顏範時,就將桓顏範綁在竹槎上拖行,結果桓顏範的皮肉都沒刮掉,在這樣的痛苦之下,桓顏範又被亂棍打殺。

張柬之是被流放瀧州,雖然張柬之死的方式並沒有被人虐待,是憂愁激憤而死,他去世時已經八十二歲了。但不管如何,他死前卻是被流放,所以並非是善終的。

但是張柬之等五王,後來還是得以被平反,唐睿宗曾追贈張柬之為中書令,諡號文貞。唐玄宗曾下詔張柬之配享中宗廟庭。唐德宗又追贈他為司徒。


中孚鑑


這要是沒個啥變化,張柬之這輩子估計就得在這地終老了。

可後邊有人還想著他呢?狄仁傑啊!

想當年武則天瞅著狄仁傑越來越老了,她就想讓狄仁傑推薦個人上來做宰相。

狄仁傑開始不說話,後來問了幾次之後,狄仁傑冷著臉說:“俺給你舉薦過,卻被你給擼到了地方坐冷板凳去了。”

“誰呀?”武則天表示很好奇。

“張柬之!”

“啊!曉得了!”

這不張柬之又回到了朝堂之上,這還不算,後來狄仁傑又推薦了一堆人給武則天。

其中有四個崔玄暐、敬暉、桓彥範、袁恕聯合張柬之發動了神龍政變,趁著武則天生病的時候,把人家給廢了。

那麼神龍政變的導火索是啥呢?

其實就是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張昌宗。

這倆人憑藉這漂亮的臉蛋,擱朝堂上弄權不說,還不把大傢伙放眼珠子裡。

你說你為了權利,還謀害了太子李顯的兒子李重潤?所以張柬之就感覺讓這倆貨在這麼折騰下去,李唐王朝可就沒有李家這波人了。

所以就想著要除掉這倆人,可除掉這倆人,必然會觸怒武則天。

“那咋辦?”

涼拌!一不做二不休逼武則天退位,至於弄死武則天,他們還沒這膽,武則天雖然是女皇,但她真要是和你較真,張柬之他也有點慫。

這事成功之後,他們就扶持太子李顯上位。

這事最終成功了,武則天退位,權利還給了老李家,李顯成功繼位。

那麼作為有功之臣的五大臣,這就得論功行賞不是,得咧,五個郡王就這麼誕生了。

郡王,這可是所有臣子能夠登頂的最高爵位了——巔峰。

那麼這朝堂可就一家獨大了,而這個時候武氏一族,雖然武則天不在了,但人家的根基還有。

對這張柬之這幫人恨啊!所以他們又聯合李顯的老婆——皇后韋氏(李顯壓根就是個傀儡,啥事都聽這韋氏的),要搬倒五大臣。

說道這估計有人要問了:“這韋氏為嘛要幫著武家人呢?他們不應該是死敵嗎?”

韋氏這可不是啥好鳥,她也想把持朝政做武則天那樣的女人,既然倆家人的目的一樣,這就不妨先合作一把。

所以五大臣被誣陷之後,張柬之的宰相帽子丟了,被擠出了朝堂,去了襄州做刺史去了。

後來張柬之這就想把王爵的帽子辭掉,結果李顯不同意,好吧,那麼就這麼呆這吧!

可沒幾天張柬之又被貶了,這回可是流放,一傢伙就流放到了瀧州,這事把個張柬之氣的不清,歷史記載是憂愁憤懣而死,這不就氣死的嗎?死的時候,八十有二了。


月音吐槽


別看張柬之當時已經是80歲高齡,但是忠於李唐的那顆心卻使其足夠老益彌堅。由此可見,張柬之所發動的“神龍政變”於大唐來說,的確是至關重要的。

唐朝居於整個封建社會來說,都是尤為亮相之朝代,而唐朝也被稱為是“名相輩出”的時代,我們廣為傳頌的有房玄齡、杜如晦、魏徵等等,他們的生平功績放至歷史星河之中都熠熠閃光,無比榮耀。而今天我們要提及的也是這麼一位唐朝名相,那便是“八十高齡,依舊領銜重神龍政變”的名相張柬之。同時期的名相狄仁傑曾這樣評價他:“荊州長史張柬之雖居相材也,用之必盡節於國。”我想這大概就是狄仁傑對於張柬之生平作為的高度讚揚!

第一階段:大器晚成,死諫女皇

論起張柬之的仕途生平,其的確可以稱得上是大器晚成之輩,好歹是金子總會發光的。公元689年,時任清源縣縣城丞的張柬之被授官監察御史,後又因其屢屢檢舉有功而累遷為鳳閣舍人。張柬之擔任監察御史期間,憑其直諫能力,尚可與魏徵爭個高低。不過,也正是因為張柬之直言進諫,最終觸犯了龍顏,被武則天貶謫異地。

第二階段:眾人舉薦,重回巔峰

張柬之屢次進諫而觸犯龍顏,遂被武則天調任為荊州大都督府長史,相比於監察御史,如今的張柬之可謂是一落千丈。但是,籠罩在張柬之頭頂之上的這朵烏雲很快便在狄仁傑等人的力薦之下而煙消雲散。當時武則天多次詢問狄仁傑、姚崇等人“何人能夠擔當起朝中宰相之重任”的問題之時,二人均不約而同地舉薦張柬之。姚崇說道:“張柬之深沉穩重有謀略,能決斷大事,他已年老,要趕快任用。”於是武則天不計前嫌,為了周朝社稷,便任命為張柬之擔任宰相,擔任宰相後的張柬之此時便開始了“神龍政變”的籌劃。

第三階段:神龍政變,棄武周迎李唐;中傷誹謗,鬱郁寡終

公元705年,武則天病重,張宗昌、張易之二人隨即便大肆干涉政治,試圖擅權專政。張柬之、崔玄暐等人看到二人如此不軌,便意圖將其殺掉,其實張柬之等人此時意圖已然明朗,那就是趕走武則天,重新迎來大唐王朝。這場由八十歲高齡的張柬之發起的政治運動便就是聞名天下的“神龍政變”,這場政治運動成功地將意圖擅權專政、謀權篡位的張易之、張宗昌二人所殺死。與此同時,桓彥範面見早已病入膏肓的武則天,請求其讓位於太子李顯,武則天見大勢已去,無奈痛下詔書,讓位於太子李顯,是為唐中宗。


生活觀察猿


張柬之聯合的這四個人,都是有實際兵權的。發動神龍政變時,張柬之已經八十歲了,這老頭還是蠻有魄力的。

從歷史的角度看,張柬之的這次政變,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如果沒有他這次政變,也許我們的歷史都會改寫。

武則天晚年時,已經變的有些糊塗了,尤其是她晚年經常生病不上朝。她的男寵張易之、張昌宗兩兄弟仗著武則天的寵愛,干涉朝政,甚至替武則天上朝聽政傳旨。

這兩個小白臉其實沒有什麼才能,原來只是太平公主的菜,太平公主為了討武則天的歡心,送給武則天的做男寵的。

這兩兄弟登堂入室後,變得為非作歹,殘害忠良。

張柬之是忠於李唐皇家的人,看到此情景,怕江山因武則天的縱容,毀在張易之、張昌宗手裡,於是變發起了神龍政變,誅殺了這兩個禍害。

武則天被迫退位,被封殺多年的李顯再次登上皇位。

曾有後人評論,張柬之此舉應該是有高人指點,憑他沒有這樣的謀略,幕後操盤手很有可能是狄仁傑。

據《新唐書》相關記載,五王政變裡的三王包括張柬之本人,都是狄仁傑舉薦上去的。

尤其是張柬之,他本來因為耿直,官場上屢不得志,他在六十歲時被狄仁傑極力推薦,才做上宰相的。

如果,這樣的猜測成立,那說明狄仁傑真是深謀遠慮了。

留下後遺症

李顯上位後,張柬之因功被封為漢陽郡公,可是好景並不長。

當年神龍政變時,有人提出斬草除根,要把武氏餘孽一網打盡,可張柬之心軟了。他偏偏留下了武三思這個禍害,同時也為自己慘淡餘生留下了禍根。

李顯上位後,找了一個老婆韋后,這個韋后也想學武則天做女王,於是韋后就開始蓄謀,拉攏幫手,武三思剛好跟他臭味相投。

韋后和武三思兩人,一陰一陽,禍害了不少忠臣,張柬之當然的成為了目標。李顯這個人沒什麼主見和魄力,聽風就是雨,也活該他最後被韋后毒死了。

(武三思劇照)

在武三思和韋后的排擠下,李顯聽信韋后之言,張柬之被削權降職做了他老家襄州的刺史。

被貶為刺史後的張柬之,關心百姓民生,在一次抗洪請求軍營幫助時,再一次被武三思一夥借題發揮,將張柬之定罪流放。

張柬之在流放時,憂憤的死去了,享年82歲。


歷史那事兒


張柬之雖然在年輕時,就已經涉獵經史,才華橫溢,還考中了進士。但是,張柬之在很長一段時間的仕途,真的可以用波瀾不驚來形容,他在太學生、清源縣丞崗位上竟然一直做到了65歲的高齡。

如果放到現在,65歲,早該退休,回家領著退休工資,過清淨日子了。但張柬之卻是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真正的是大器晚成之人。

張柬之65歲時,在武周朝廷的賢良科召試中以策問第一的成績,從上千人中脫穎而出。張柬之因此受到提拔,被授予了監察御史之職,成了京官。很快,又被授予鳳閣舍人。鳳閣是武周時期的機構名稱,即中書省。

原本張柬之安安穩穩做官,成為宰相的可能性雖然很小,但再升升官,混箇中書省的副職,然後告老還鄉,頤養千年,或者老死於工作崗位之上,都是可能的。但是,張柬之卻偏偏有個特點,就是堅持原則,敢於直諫。

張柬之曾上書武則天,直言反對皇室宗親娶突厥首領的女兒和親,得罪了武則天,被趕出了京城,就任合州、蜀州刺史。

而當時的朝廷,每年還會派五百士卒去姚州戍邊。因為地險和瘴氣,派去的士兵基本上都死在了當地。姚州,大概就在當年諸葛亮南征孟獲的地方。

這張柬之是越混越差了,那為什麼快到了八十歲時,竟然還做了宰相,最後還能發動“神龍政變”,成就如此輝煌的大業呢?這就不得不提到另外一個人了,他就是千古名相狄仁傑。

張柬之和狄仁傑有相似之處,兩人年齡相仿,張柬之大狄仁傑5歲;而且兩人都敢於直諫,都是從內心深處忠於李唐的。

狄仁傑在武則天選繼承人時,就曾說服武則天立了李顯為皇太子。張柬之的執著,也讓狄仁傑覺得,張柬之是他實現復興李唐大業的最好人選。

因為張柬之、崔玄暐、敬暉、桓彥範、袁恕五人是發動“神龍政變”的五大核心,而且均是由狄仁傑推薦的。

狄仁傑所推薦之人,皆是忠於李唐的。狄仁傑推薦他們,就是想在自己死後,由這些人來保證在武則天去世後,中宗李顯可以順利登基。

張柬之等人雖然位居朝廷大員之位,但在武則天病重之後,能夠天天見到武則天的則是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張昌宗等人。

“神龍政變”成功了,武則天退位做了太上皇,被軟禁宮中,李顯成功復辟了。張柬之等五位主要謀劃大臣,也因功先被授予郡公,後又晉封為郡王,可以說是達到了唐朝異姓大臣的巔峰地位。

可是,“神龍政變”並不徹底,留了一個漏洞,因此,張柬之等五王最後都沒有落下好的結局。我們都知道“斬草除根”、“除惡勿盡”,武則天雖然因病,被軟禁,失去了權勢,但是,武氏家族還在。而

很快張柬之等人就遭到了武三思的構陷。武三思跟中宗打小報告,說“五王”誣陷韋后,用以中傷五人。中宗李顯並不是一個什麼英明神武的君主,聽信了武三思、韋后的讒言,下詔將“五王”分別流放。

張柬之輔佐中宗,重登大寶,最後卻被中宗所猜疑,這讓耿直的張柬之是無論如何都無法接受的。所以,張柬之最後是在憂愁憤懣中去世的


歷史問答人


張柬之雖然策劃實施了神龍政變,讓江山又回到了李家的手上,不過,他的下場卻很悽慘。

張柬之這個人實際上是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拿姚州來說,他因忤逆武則天而被貶為蜀州刺史之後,發現朝廷每年得派500個兵駐防姚州,可是姚州卻處山高水遠蠻荒之地,這500個兵一步一步走到姚州時也死得差不多了,這對朝廷來說很不划算。

於是,他上了一個表,說漢朝統治姚州是因為能夠收到稅掙到錢,可是如今我唐派兵駐守姚州卻是個虧本買賣,不如撤了姚州,將它視為藩屬國算了!

這樣的張柬之不得不說很現實,他所追求的更多的是看得見、用得了的好處,虧本買賣他不會做。

不過,如果執政者真如張柬之這麼追求如此現實的“利己主義”的話,恐怕唐朝也不會打下那麼遼闊的版圖了,也許只能龜縮在中原一帶了。

所以,當時武則天看完了張柬之的表之後,只是呵呵一笑,便放到一邊去了。

張柬之一生抑鬱不得志,名聲不顯,一直到了人生的最後兩年,方才一炮打響了自己的名聲,被人所熟知。

當然,不論是狄仁傑還是姚崇,都對張柬之評價很高,狄仁傑對武則天說張柬之是“宰相材也”,姚崇也說張“能斷大事”,他已經老了,趁著還沒死,還能用,趕緊用他!

經過狄仁傑和姚崇的連番舉薦,武則天這才很不情願地召見了張柬之,然後升了他的官,讓他當了同平章事,也即宰相,這時候的張柬之已經到了80歲的年紀。

當然了,也不能說張柬之是純乎出於私心,多多少少也確實是想要幫助李家重新奪回江山。

這張老頭雖然已經80歲了,可還是忍不住想要折騰折騰,所以便開始四處奔走,聯絡一批人,又策反一批人。

還真別說,張老頭確實召集了不少人。

當時誰也沒有想到一個80歲的老頭竟然有勇氣牽頭髮動政變,所以沒什麼提防,誰知道張老頭竟然突然率領五百羽林軍殺到了迎仙宮,然後二話不說砍了武則天的男寵“二張”的腦袋。

同時,又派王同皎去東宮迎接李顯,當時李顯也是一頭霧水,但還是被王同皎帶到了紫微宮,隨時準備奪位。

張老頭砍了張易之和張昌宗的腦袋後,又毫不客氣地闖入了武則天的寢殿,嚇得武則天坐了起來,直呼:“是誰作亂?”

張柬之聽了武則天的話,摸了摸鬍鬚,一點也不緊張,反倒不緊不慢地說:“二張想要謀反,我已經奉東宮的命令砍了他們的腦袋

武則天氣得說不出話來,這時看到了李顯,便問李顯:“此事可是你授意?既然二張已然伏誅,你回你的東宮去吧。”

李顯復位,再一次坐上了皇位,對於張柬之、桓彥範、敬暉、崔玄暐和袁恕己五人的擁戴之功,李顯當然得好好地感謝感謝,怎麼感謝呢?

李顯對這五個功臣真的很慷慨,封張柬之為漢陽王、桓彥範為扶陽王、敬暉為平陽王、崔玄暐為博陵王、袁恕己為南陽王,時人稱為“五王”。

只不過,張柬之他們卻犯了一個低級錯誤,以為只要迫使武則天退位便足夠了,不聽薛季昶的勸告,沒有盡誅武氏族人,結果這才發動政變沒多久,他自己便遭到了武三思的誣陷,被李顯罷免了宰相之職。

雖然後來寫史書的人說如果張柬之他們當初能學漢朝誅諸呂一樣誅諸武,下場也不會悲慘了。


串場河


張柬之,出生於唐高祖武德八年,湖北襄陽人,他年輕時就高中進士,但此後一直在清源縣當縣丞,相當於現在的副縣級官員。張柬之這個官一當,就是半輩子,直到公元689年,張柬之65歲時,朝廷以賢良科目召試,他也報名參加。

當時參與對答策問學子共有一千餘人,結果張柬之卻仍然名列第一,被授於官監察御史,相當於咱們現在中紀委紀檢監察室的處長,從級別上來說,也算是從副縣級上升為正處級,並且從一個地方官變成京官,這對於一個65歲的老人來說,實在算得上是個奇蹟。

所以,按照正常的人的想法,以後肯定要勤勤勉勉和低調做人,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官位。但是,張柬之的這個正處級官位還沒有坐熱,他就公開頂撞武則天。

當時,突厥首領想把自己的女兒嫁給大唐以和親,武則天就想讓自己的侄孫武延秀娶這名突厥女子,朝廷裡的大臣都沒人說什麼,結果張柬之跑出來反對,他的理由是:自古從無天子娶異民族女子的事。

武則天非常生氣,因為,自古以來還沒有女子當皇帝的事情呢?如果凡事都必須按照傳統來,我是不是也要退位讓賢啊。總而言之,就你這老東西多事!於是武則天直接將他給趕出朝廷,發配到地方做合州刺史。

不過武則天考慮到張柬之的才能,雖然是將他貶到地方,但從官職上說,還上升了好幾級。因為張柬之這個合州刺史就相當於咱們現在某個地級市的市長,屬於正廳級。後來,張柬之因為政績不錯,又被調任為荊州大都督府長史。

這個時候,張柬之已經快七十歲,如果不知道後來的事情,張柬之這一生恐怕也就這樣了。當然,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這已經算是很不錯。但是,奇蹟又再次降臨到張柬之身上,讓他終究無法再成為一個普通人。

當時,武則天非常倚重的狄仁傑身體越來越差,而武則天又對當時的宰相李嶠、蘇味道等人的表現不滿,便向狄仁傑徵求宰相人選。狄仁傑思慮再三,便推薦張柬之,並稱此公雖然年紀老邁,但精神矍鑠、極富才幹,如能重用他,必定會成為賢輔良相。

武則天似乎並不喜歡張柬之,但礙於狄仁傑的面子,就下令提拔為洛州司馬。過了一陣後,武則天又找狄仁傑推薦人才,狄仁傑就說:“臣曾舉薦張柬之,您沒用他。”武則天說:“我已經提拔他了。” 狄仁傑回答說:“我是舉薦張柬之當宰相,而你卻讓他當個小小的洛州司馬,這不是用才。”

於是,在狄仁傑的強烈推薦下,武則天只好將他升為刑部侍郎。不久,狄仁傑病逝,姚崇成了最受武則天信任的宰相。長安四年(704年)九月,姚崇被任命為靈武道行軍大總管,臨行前他再次向武則天極力推薦張柬之,稱其最有資格接替自己擔任宰相。

武則天見狄仁傑、姚崇都極力推薦張柬之,這才放下心中的成見,正式提拔張柬之為宰相。這一年,張柬之剛滿八十歲,真的是太不容易。後來,成為宰相的張柬之接連推出一系列的改革,讓武則天大為滿意。然而讓武則天沒想到的是,她親手提拔起來的老宰相,最終竟會摧毀她辛苦建立起來的帝國。


三國故事


張柬之,字孟將,大唐襄州人,出身國子監,以進士科及第,被補為青城縣丞。武則天永昌元年升任監察御史,算是勉強進入權力中樞,但是這時候的他已經65歲了,公元698年,張柬之由於進諫阻止淮陽郡王武延秀納默啜可汗之女為妃,被外放為蜀州刺史。

武則天后期荒淫無道,不理政事,宮中大權逐漸被其男寵二張操控,眾多心繫李唐的大臣覺得時機已到,於是聯合起來,在八十歲的張柬之的帶領下發動神龍政變,誅殺二張同時立唐中宗為帝,推翻了武則天的統治

但是政治活動極為兇險,一有紕漏就有殺生之禍

張柬之雖然復立了大唐帝國,為天下首功,但是其不知道斬草除根的道理,沒有將武則天的勢力全部剪除,所以留下了禍患,中宗神龍二年,

在中宗和韋后庇護下的武氏餘孽武三思指使其親信鄭愔誣告張柬之等人與駙馬都尉王同皎通逆謀叛。懦弱的中宗就坡下驢,本想處死他,又擔心惹來朝野非議,於是把張柬之被貶為新州司馬。到任後不久就憂憤而死,終年八十二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