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白、白木、柏房:寧晉泊名緣起的活化石

寧晉縣延白、白木、柏房三個村的村名由來,都是寧晉泊緣起的活化石,要比國史方誌記載的首次出現早得多。

唐代時期太行山脈植被破壞嚴重,匯入大陸澤的主要水系滹沱河、漳河攜帶大量泥沙,逐漸的抬高了湖底,至宋代大陸澤一分為二,形成了南北兩個湖泊,北部的叫“寧晉泊”,南部的依舊叫“大陸澤”。

延白,《寧晉縣誌》載,相傳該村建於唐朝末年,位於寧晉泊北部邊緣,因而得名“沿泊”,後演變為現在的村名“延白”。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大金沃州柏林禪院三千邑眾碑記》碑陰、寫作“延柏村”,明正德《寧晉縣誌》有“延伯社”,“柏”,“伯”通“泊”,是我國古代的漢字通假現象。由此可知,延白村名的演化過程是,延柏——延伯——延白。

延白、白木、柏房:寧晉泊名緣起的活化石

白木,原名白末,康熙《寧晉縣誌》《舊縣境圖》中把“白木”寫作“白末”,並且其文字說明中兩處提到“白末”:“白木”取“泊之末端”之意,古代華北方言“泊末讀百目音”,在長期使用過程中為書寫便利,泊減三點末減一橫“刪繁就簡讀音不變”就演變為現代的“白木村”。

延白、白木、柏房:寧晉泊名緣起的活化石

寧晉縣柏房村,宋金時期已有記載。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大金沃州柏林禪院三千邑眾碑記》碑陰、寫作“伯方村”。伯方村因何起名?,因寧晉泊而起的村名。“伯”通“泊”、“柏”。,伯方村即“泊方村”。明初永樂移民後,村名寫為“柏房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