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十大名茶:如何從“百家爭鳴”中脫穎而出,樹立了江湖地位

又是一年清明時,除了追思的主題以外,春茶也是這個時節最吸引人的談資。由於春季溫度和雨量的完美搭配,休養生息半年之久的茶樹也開始復甦,發出的茶芽肥碩,色澤翠綠,葉質柔軟,泡出的茶湯鮮香無比,備受追捧。但茶不止產於春季,夏、秋、冬茶均有各自的特點,如夏之普洱、秋之鐵觀音、冬之凍頂烏龍,皆屬茶之“尤物”。春茶之影響力就好比十大名茶的江湖地位一樣,以至於我國百種茶品,唯“十大名茶”各領風騷。我國茶葉的發展經歷了6000多年的歷史,緣何十大名茶能夠穿越歷史的年輪,樹立起江湖地位的呢?


中國十大名茶:如何從“百家爭鳴”中脫穎而出,樹立了江湖地位

茶山


其實“十大名茶”具有不同的版本,隨著時間的推移,茶葉的發展不經擺脫了“十位大哥”分庭抗禮的局面,還逐漸將“名不見經傳”的普洱茶推進了“十傑”行列,並演化出傲視群雄的“喝茶鄙視鏈”。即黑茶勝於青茶,青茶勝於綠茶,綠茶勝於白茶,白茶勝於黃茶,黃茶勝於紅茶,紅茶勝於花茶。花茶也想找個墊底的,那就看不起奶茶吧。

從發現到推廣,貼上名人標籤

雖然這個“鄙視鏈”屬於茶餘飯後的玩笑話,但也說明茶葉文化中,論資排輩的江湖地位還是有講究的。名茶之所以是名茶,乃是歷代文人墨客潤色之後的傳頌,乃是名家雅士品鑑之後的點評,打上“馳名商標”,樹立了口碑。例如蘇軾的一句“流韻標香誰第一,風華絕代鐵觀音”,妥妥的名人標籤。


中國十大名茶:如何從“百家爭鳴”中脫穎而出,樹立了江湖地位

蘇軾飲茶國畫


然而在西晉以前,茶葉產量普遍不高,它常作為皇家的特供飲料,尋常百姓是沒有喝茶的口福。從西晉至隋朝,茶葉才經歷了較大規模的種植和推廣,成為普惠大眾的飲料。所以說柴米油鹽醬醋茶,茶在最後,與它的發展歷程有關。這說明飲茶在古代是有等級秩序之分的,而且茶葉多種植於南方,封建王朝的政治中心處於北方,所以茶葉的普及是經歷了由南向北的傳播,上流社會的推崇,再到政府性質的推廣種植。

文人雅士們多處在上流社會,自然是有機會品嚐到上等茶葉,但這種所謂的上等茶葉,實則是經歷了發現、改良、推廣、精選的過程。而深山藏好茶,眾多優質小茶種未經發現,或者未經“上供”和推廣,就只是“隱姓埋名”,或許只有鄉野村夫才有幸品得茗芳。

“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採造法。蒙舍蠻以椒薑桂和烹而飲之。”——《蠻書.卷七》

普洱茶就是“隱姓埋名”的典型案例,它在雲南地區的種植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90年代對於邦崴過渡型古茶樹的研究結果表明,這就是古代濮人栽培馴化茶樹遺留下來的活化石,只不過在那個年代並沒有“普洱”這個稱呼,它只是村民自給自足的飲料和藥材。

中國十大名茶:如何從“百家爭鳴”中脫穎而出,樹立了江湖地位

諸葛亮徵南中,孟獲劇照


到了三國時期,諸葛亮平定南中,發現了這種茶葉,並扶持當地人民種植,成為蜀漢經濟的一大支柱。直到唐朝,安南經略使樊綽才將這種茶葉種植記錄在《蠻書》中,此時已經是9世紀中期。到了明天啟年間,雲南參政謝肇淛才在其著作《滇略》中,提到“普茶”這個詞。崇禎十三年(1640年),錢蔚起改繪藥圖時,才將“普洱茶出雲南普洱”的記載收錄於李時珍的《本草綱目》。

所以當今天普洱茶站在“鄙視鏈”頂端時,有人嘲諷普洱都未入列唐代茶聖陸羽的《茶經》,怎敢居於首位。其實這就地域差造成的發展不均衡,陸羽可能都未曾喝過普洱茶,即使喝過,也不可能以普洱茶的名字收錄。這正是茶文化發展的精髓所在,它講究內涵的薰陶,並不張揚於外,這也是文人雅士追捧它的原因。

中國十大名茶:如何從“百家爭鳴”中脫穎而出,樹立了江湖地位

普洱茶


像普洱一樣的“無名之輩”還有很多,如恩施玉露、蒙頂甘露、天池茗毫、敬亭綠雪、日鑄雪芽、貴定雲霧、休寧松羅,大都在明清時期稱為某某地方茶。這些茶葉品質極佳,只不過未經大面積推廣種植,亦與地方農業政策傾斜有關。

“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則困以病。故唐、宋以來,行以茶易馬法,用制羌、戎,而明制尤密。”——《明史》

從漢武帝時期改革經濟起,鹽鐵成為國家專營,就為財政收入開闢了新模板。到了宋代,茶葉的發展已經形成規模,宋朝則將茶葉貿易收歸國營,主要用於和遊牧民族交易馬匹,並設“茶馬司”統一管理。為滿足茶馬貿易的供給需求,宋代是以四川作為茶葉主產區,進行財政扶持,鼓勵茶農大面積種植,並形成“重商抑農”的區域性經濟特徵。這對川茶的發展就起到了很大促進作用,例如峨眉毛峰、竹葉青等品種名揚天下。

中國十大名茶:如何從“百家爭鳴”中脫穎而出,樹立了江湖地位

茶馬古道


而在戰爭區域頻繁,馬匹需求量大時,政府更重視茶葉的產能,所以一些成長週期短的茶葉就更受推崇,生長於高緯度、深山高寒地區的茶葉品種則被“嫌棄”。

茶葉的生長週期與地質、空氣、陽光、溫度、溼度等有極大關聯,所以茶葉生長的緯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茶葉的產量。

我國北方產茶區如山東日照,其綠茶生長週期長,茶葉濃香味久,絕對算得上茶中極品。而它的“缺點”就是採摘週期比較晚,在古代的茶植技術下,清明之後才可採摘春茶,夏秋亦是往後順延,所以在古代並未得到大力推廣,以至於日照綠的名氣並不大。

中國十大名茶:如何從“百家爭鳴”中脫穎而出,樹立了江湖地位

高寒地區的茶樹


而在江淮一帶的綠茶,春茶採摘時間基本上都能趕在穀雨之前,夏秋也是提早了許多。所以安徽、江浙一帶的綠茶得到了很好的推廣,這裡的優質茶品不僅能在高山汲取“天地精華”,還能早早的採摘下山,投入市場,因此備受推崇。如《徽州府志》記載:“黃山產茶始於宋之嘉佑,興於明之隆慶”,這就是古代政府茶葉貿易需求下,將黃山毛峰推向了名茶的行列。

如果說貿易行為下的普及,是名茶名揚的基礎,那麼精選臻品,則是奠定名茶“江湖地位”的決定性因素。例如西湖龍井,這個名稱始於宋,聞於元,揚於明,盛於清。在北宋龍井茶區就已初步形成規模,除了貿易和上流市場供應以外,靈隱寺下天竺香林洞的“香林茶”、上天竺白雲峰的“白雲茶”、葛嶺寶雲山的“寶雲茶”則成為北宋皇家貢品。

中國十大名茶:如何從“百家爭鳴”中脫穎而出,樹立了江湖地位

靈隱寺


“杭郡諸茶,總不及龍井之產,而雨前細芽,取其一旗一槍,尤為珍品,所產不多,宜其矜貴也。”——《浙江匾志》

蘇東坡曾以“白雲峰下兩旗新,膩綠長鮮穀雨春”來讚美這極品龍井,壽聖寺胡公廟、十八棵御茶園中獅峰山腳的懸巖上,至今還保留著蘇東坡親題的“老龍井”。乾隆下江南時,還親自前往西湖龍井茶區觀看採製過程,並封胡公廟前的十八棵茶樹為“御茶”。這就是產茶區域中的臻品之選,帶動了茶葉的名氣,再有如碧螺春以洞庭湖為極品、大紅袍以武夷山九龍窠陡壁上的為極品等。

中國十大名茶:如何從“百家爭鳴”中脫穎而出,樹立了江湖地位

胡公廟前的十八棵“御茶”樹


參賽評選,造就了“江湖地位”

而十大名茶的論資排輩,首先要歸功於1915年的萬國博覽會,這一次國際性大展會,將我國的茶葉、白酒“分出”了“高低貴賤”,所以我國上百種茶葉之中,脫穎而出了十位“大哥”。

這場博覽會是為了慶祝巴拿馬運河的開通,美國身為一戰時的觀望者,可以通過巴拿馬運河大發“戰爭財”,所以就很開心的在本土辦起了博覽會。我國當時正處於袁世凱的臨時政府統治下,與美國關係還較為親近,於是袁政府在1914年受到主辦方的邀請,展示中國的各種商品。

中國十大名茶:如何從“百家爭鳴”中脫穎而出,樹立了江湖地位


“凡辦理出品人員赴美賽如能改良國際商品、倡導海外貿易確有成績著述者,由本局查實呈請農商部轉呈大總統核獎各等勳章”。——《辦理各處赴美賽會人員獎勵章程》

這種既有面子,又能“促銷”產品的實惠活動,袁世凱當然重視,於是立即成立農商部全權辦理此事。與此同時還成立了籌備巴拿馬賽會事務局,各省相應成立籌備巴拿馬賽會出口協會,制定章程,制定獎勵機制,徵集物品。從4月至6月,共19省籌集10萬餘件商品,於年底分批檢驗打包完成,並於次年1月抵達主辦國。

在參賽過程中,我國農業產品依然是重頭戲,在一、二審評比分類細化後,茶葉優質類目被推入三審環節。這個環節由最高審查長派專員復勘,確定是否給予各等獎章。整個參會評比共計500位評審,我國入列評審團的只有16位,也就是說茶葉的評比並沒有專業評審,傳統茶評的“色、香、味、形”四大指標或許就不適用於這場評比。

中國十大名茶:如何從“百家爭鳴”中脫穎而出,樹立了江湖地位

中外評審


其實從國內頒佈的獎勵機制就能看出,選品的目的一是獲獎,二是促進海外貿易,也就是茶葉類的選品需要側重外國人的“口味”。萬國博覽會的獎章設定分為一等獎的大獎章、名譽獎章、金質獎章(以前後順序分甲乙丙三個檔次),二等獎的銀質獎章,三等獎的銅質獎章,以及只給證書不發獎牌的鼓勵獎。

從我國白酒類目的排名其實就能說明問題,大獎章獲得了四枚,排序為直隸高粱酒(今衡水老白乾)、河南高粱酒(今寶豐酒)、山西高粱酒(今山西汾酒)、廣東果酒。貴州公署酒,即今天的貴州茅臺酒,僅獲銀質獎章最後一席,西鳳酒、瀘州老窖皆在其前列。


中國十大名茶:如何從“百家爭鳴”中脫穎而出,樹立了江湖地位

金質獎章復原


茶葉方面,我國獲得大獎章7個、名譽獎章6個、金牌獎章21個、銀牌獎章4個、銅牌獎章1個和鼓勵獎5個。7個大獎章由農商部領銜,分別由江西、浙江、福建、安徽、湖北、江蘇、湖南7省官選茶葉摘冠。其中包含了紅、綠、烏龍的茶品類別;煮茶、功夫茶的飲法分類;以及雨前茶的時節劃分。

官選之外,其他獎項均由民間企業獲得。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經費不足造成的,當時的參展經費由財政撥款的只有24萬美元。因此在政府號召下,一些大型商行、商會是自行出資參展,這在參選類別上決定了茶葉品類的不均勻,大多有實力的商會是來自東南沿海一帶的經濟發達地區。

中國十大名茶:如何從“百家爭鳴”中脫穎而出,樹立了江湖地位

上海總商會


例如裕生華茶公司,它於1904年在上海成立,大東家是上海商務總會,上海當地茶商籌集佔股,專營西湖龍井、碧螺春等綠茶的出口貿易。其選品特點就傾向於名氣大、品質優、利潤高、銷路好。相比較官選茶葉推廣地方優質茶葉品種的目的而言,商會的參選更多的是傾向於銷路的進一步開拓,提高自有產品的外貿市場競爭力。

這些商會選送的茶葉多是以“貼標”的形式參選,如上海茶葉會館三星牌紅茶、大總統牌茶,有些只知品牌和商會名號,卻不知茶為何茶,甚至不明是紅是綠、是烏龍還是白茶。以至於《中國參加巴拿馬太平洋博覽會記實》中記錄的獲獎茶葉難以追本溯源,直到今天尚有爭論。

中國十大名茶:如何從“百家爭鳴”中脫穎而出,樹立了江湖地位

祁門紅茶


這些民間商會、商號大都在1949年以後的公私合營中一一“消亡”,在後來的商業行為中,雖有老字號獲獎茶行被註冊成商標,但並非“根正苗紅”。例如“陳雨耕”商標被註冊,但獲金質獎章的江蘇江寧陳雨耕雨前茶卻早已“失傳”。也有茶葉有了名氣,但商號已經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的,例如獲得金質獎章的上海茶葉協會祁門紅茶、忠信昌祁門紅茶,祁門紅茶是坐穩了十大名茶的一把交椅,但這倆老字商號都早已沉寂。

這次參選巴拿馬萬國博覽會正值一個特殊時期,國際上處於一戰的籠罩之下,國內則隨著1915年底的袁世凱復闢,走向了軍閥割據的混亂局面。雖然此次參展提升了我國的貿易體量,但時局的發展並沒有為民族品牌營造出可持續發展的生存空間。


中國十大名茶:如何從“百家爭鳴”中脫穎而出,樹立了江湖地位

袁世凱復闢


但在這次評選中,算是為我國各類茶葉的江湖地位排出了“座次”,碧螺春、信陽毛尖、西湖龍井、君山銀針、黃山毛峰、武夷巖茶、祁門紅茶、都勻毛尖、鐵觀音、六安瓜片,這十種茶葉就成為最早的“中國十大名茶”。

這個列表如今尚且存在爭議,例如說河南茶沒有獲獎記錄,信陽毛尖不應當入列。其實以省茶獲獎的,是由農商部直接籌辦選品,7個大獎章中確實沒有河南茶。但在金質獎章中,各獲獎商號所選茶品,不乏各地茶葉品類,所以並不能以此就斷言信陽毛尖不在獲獎名列。


中國十大名茶:如何從“百家爭鳴”中脫穎而出,樹立了江湖地位

信陽毛尖採摘茶園


“是月,美國舊金山舉辦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信陽毛尖茶,鐵沙、苧麻等13種參展,其中毛尖茶獲一等金質獎章和獎狀。”——《信陽縣誌》

反而是1915年的信陽地方縣誌中,明確記載了信陽毛尖獲得了金質獎章。信陽當地茶農甘以敬聯合陳善同、蔡竹賢等人創辦的八大茶社,在當時成為信陽毛尖的主要生產貿易商。1914年,在得到籌辦委員會的通知後,八大茶社徵集了車雲茶、貢針、白毫、雀舌等13種茶樣,每個品種選了3斤,用瓶封裝。而賽會主辦方的船運業務由美國太平洋郵船公司承擔,該公司船隻從上海裝運,當時籌備打包的時間為2個月,所以以省為單位的偏遠地區參選籌備時間並不充分,不排除信陽毛尖是未經省出口協會,直接前往上海“拼單”打包的可能。

中國十大名茶:如何從“百家爭鳴”中脫穎而出,樹立了江湖地位

20世紀初的上海碼頭


不論如何,這一次評比幾乎奠定了我國茶葉的江湖地位。1959年,我國國內對茶葉進行了一次全國性的評選,南京雨花、廬山雲霧擠掉了西湖龍井、都勻毛尖的位置,躋身“十大名茶”行列。碧螺春則以洞庭碧螺春作精細劃分,鐵觀音則以安溪鐵觀音作精細劃分。

這兩次的評比基本促成了茶葉的名氣格局,再後來的“十大名茶”評選多以報刊機構的名義列出,這更充滿著經濟因素,彷彿是“政府搭臺,茶葉唱戲”的經濟運作模式。如1999年的《解放日報》,福建銀針、福建雲茶、福建鐵觀音紛紛入列十大名茶,“茶壇新貴”恩施玉露、雲南普洱首次入圍前十,反倒是傳統“大哥”君山銀針、祁門紅、信陽毛尖、武夷巖茶紛紛跌落神壇。


中國十大名茶:如何從“百家爭鳴”中脫穎而出,樹立了江湖地位

市井街頭的茶水攤


無論是萬國博覽會的獎章,還是此後的評選,都是滿滿的商業氣息,這本就失去了飲茶的意義。從古至今,茶葉既能登大雅之堂,助王侯權貴高談闊論;也能居草廬之間,使鄉野村夫怡然自得。茶雖有好壞之分,卻無貴賤之別,正所謂適口為珍。文人喜歡“韓信點兵、關公巡城”的茶道把戲,樂的就是杯盞之間的風流雅趣;農夫則喜歡煮上一壺粗茶,美的就是一飲而盡的酣暢淋漓。竹葉青餘香回甘、鐵羅漢韻味香醇、黃金桂濃郁沖天,雖未揚名立萬,卻也獨具特色。名茶之所以是名茶,是有他的歷史淵源,但十大名茶涵蓋不了中國茶文化的博大精深,“百家爭鳴”才能代表東方樹葉的神韻綿長。


參考資料:《中國參加巴拿馬太平洋博覽會記實》、《中國茶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