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书为火, 褚树青的独特“供暖”路

以书为火,褚树青的独特“供暖”路。

以书为火, 褚树青的独特“供暖”路

褚树青 浙江图书馆馆长,《温度管家》绿色义工

取暖,是人类的本能向往。如果说“火”的发现和使用是人类在物理世界对温暖的第一次索取;那么,“书”的产生和传播,则是人类在精神世界里对温暖的又一次探寻。从这个角度看,燃气和图书馆,两个原本风马牛不相及的系统,倒在“供暖”的层面上实现了殊途同归。“火的温暖是一种身体的慰藉,阅读却是一种精神的慰藉,两种慰藉都拥有,人生才算完满”,褚树青侃侃而谈。

初见褚树青,还是其就任杭州图书馆馆长期间,那句“我无权拒绝他们来读书,但您有权利选择离开”让全国人民为之动容,杭州图书馆成为了全国第一个可以接纳乞讨者和流浪者进去看书的图书馆;而今再见褚树青,已然成为浙江图书馆馆长的他,又转身投入到全省层面的文化资源开放、互联、共享的事业中,在更广阔平台、更专业领域大步开展资源整合统筹、学术研究指导、无边界图书馆打造等工作,全力推动公共图书馆和专业文化服务事业更上层楼。

先是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生起了一把火,点燃了全城的阅读热情,而后又为专业文化供给领域拾起了一堆柴,促成了文化星火的燎原之势。两任馆长,两个身份,无论台前还是幕后,都各有出彩之处,他似乎成为了大众精神世界里的一个独特的“供暖”者,虽不猛烈,但温润持久、默化人心。

“我觉得我这辈子最大的优点,就是不留恋什么”,对曾经取得的种种殊荣,褚树青表现得云淡风轻,言谈间也未见过多怀念,反而是一种洒脱的前望姿态,“过去的都翻篇了,但生活还在继续”,他似乎在表达着另一番志趣,或是无关事业的又一场温暖追求。

壹—转型的温度

天堂如有模样,应该是图书馆那样

一次为拾荒者最温暖、正义的发声,让褚树青被亲切地称为“最温暖的馆长”。当时看似细小的一步,现在回看,确实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图书馆“新文化”运动。原本偏安一隅的图书馆,在他的耕耘之下迅速走入大众视野,成为供普罗大众闲暇消遣的新时尚。

“图书馆事业在我看来,就是一种服务,确切的说是一种公共文化服务。而服务的核心我认为逃不过‘贴心’和‘暖心’这两个心,就是要把你的职业性质准确地匹配群众的需求,对上了,服务就到位了”,这是褚树青接手“杭图”以来一以贯之的思路。因为这份心意,他对民众渴望获得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特别感同身受,为了精准对接需求,“杭图”在他手里开始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变革。

针对传统图书馆借书慢、找书烦、还书远的痛点,褚树青不停地在提速图书借阅上动脑筋,力求让图书借还服务做得更“贴心”。于是,杭州图书馆率先推行开架借阅,既大幅节省了读者借阅的时间,也有效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可谓一举两得;同时,又将杭州7个县市区的图书馆的资源进行联网,杭州读者可在杭图和7个县市区任一家图书馆实现“一卡”借阅,国内图书馆首次实现城乡区域一体化的殊荣又被“杭图”摘得;而后,“杭图”又先后打通了读者在新华书店借书、到图书馆还书的渠道,与“芝麻信用”成功联手打造“线上信用图书馆”,读者足不出户就能轻松借还图书……搭上信息化快车的图书馆已然进化到了2.0时代,一个更高效、更便捷、更友好的图书借阅系统摆在了我们面前。

这一系列变革让群众脑中封闭传统的图书馆形象变得灵动了起来,每一项新技术的突破和应用,蕴含的都是对读者的尊重和用心。但褚树青不愿止步于此,仅有“贴心”的速度还不够,他希望能够杭州市民打造一所具有温度的图书馆,一个可以“暖心”的公共空间。

于是,杭州图书馆再一次迎来质的转型。2008年,在杭州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下,“杭图”要搬到钱江新城,面对43800平方米的偌大空间,褚树青思考着图书馆应该是什么样子。最终,他顶着业内外的质疑和非议,打造了一个集展示厅、报告厅、亲子阅览室以及小剧场等现代元素于一体,且全部免费向读者开放的一个巨大而丰富的公共文化综合体,既是图书馆,又融合文化馆,甚至还是博物馆、展览馆等元素,包罗万象又浑然一体,极具跨界精神。“图书馆是安静看书的地方,怎么可以看展览、听讲座、看表演、放电影?这还是图书馆吗?”面对观念的冲突,褚树青很有自信,“时间会打分的”!果然,新“杭图”很快被评为“21世纪公共图书馆典范之作”,并迅速成为全国高校图书馆及公共图书馆的学习标杆。“我不认为图书馆仅仅是一个提供纸质文献借阅服务的场所,那太低估它了。它更应该是一个全民均等享有的公共文化空间,应该要提供更多元的信息资源和服务内容”。

时间再一次证明了褚树青的远见。人们对这个“文化综合体”的兴致远超预期,双休日甚至需要排队等座,“杭图”也成为杭州最早的一批网红打卡地之一。后来,新开的无论是书店还是图书馆,无一不是在模仿“杭图”的格调,努力脱离传统图书馆保守的样子,花大力气在人文性、艺术性上。传统印象里冰冷的图书馆真的无法再吸引年轻的朋友,一个温暖的空间,做什么都让人感觉更加自然、更有归属感。正如博尔赫斯所言,“天堂如有模样,应该是图书馆那样”,暖心、随意、自在,如家一般的惬意氛围。

贰—孤岛的消弭

汇全省之资,聚平台服务之势

曾经独上高楼,重新定义了公共文化空间的褚树青,风光一时无两。虽荣誉等身,他却不执于过往,该转身时即转身,保持着一贯的恬淡儒雅,从容踏进另一个赛道,对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又开始了新的思考。在他看来,只有达到人的现代化,才可能成就社会的现代化。早期的公共文化服务可能更多倾向于公众教育,那是基于当时还不够发达的生产力水平,因此民众需要文化服务来补充启蒙教育。但今日社会的教育水平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文化的公共服务定位也早已不再是简单的教育和启蒙,更多是一种平台的搭建。

“就是要让公众走进来,做他们喜欢做的事和愿意做的事,在平台上发声,通过平台交流,依托平台来展现自我,我认为这才是现阶段的公共文化服务核心!”褚树青向我们介绍了他这些年的着力点:无论是浙江图书馆还是杭州图书馆,作为读者联络的媒介都是一样的,但两者的定位是有区别的,“杭图”立足于城市,更多的是承载拉进民众距离、提高阅读热情的功能,“浙图”则更多的是承担着统筹协调以及资源整合的功能,也就是说它的着眼点更多的是提供一个平台功能,既是聚合、也是枢纽,汇通全省的资源。

为更好地发挥“浙图”融通全省平台的功能,更有效地促进文化孤岛界线的消弭,褚树青提出了 “信用,让阅读更简单”的主张。“用”是城市化发展至今的一种趋势和共识,也是图书馆界近年来关注和研究的一个热点。信用服务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呢?他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普惠,就是对所有有信用的人都平等;二是高效,不用再证明我是我;三是体验,更快、更好、更便捷。借助信用之力,褚树青启动了他的“平台融通”战略。2017年,杭州图书馆引入信用服务,将读者信息与其支付宝捆绑,以“信用+借阅证”模式推动图书馆的服务;2018年,信用借书在全省实行,借书证正式退出历史舞台;2019年,以浙江省馆为龙头,11个地市为基础,全省统一检索、统一流通的借阅服务体系已基本打通,全省图书馆平台融通战略取得重大进展,文化大省建设得到有力推动。

“我始终相信,实现图书馆从市到省的连接,从省内到跨省的连接,从国内到国际的连接,信用是一个很好的载体。虽然与第三方信用机构的合作探索才刚刚开始,可能在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但是这个方向是对的”,在褚树青的设想里,到2022年,浙江图书馆就要打造成一个开放、共享、共用的无边界图书馆,所有的知识都必须分享,图书馆不能做信息孤岛!

众人拾柴火焰高。从曾经全城最暖心的图书馆,到现在成为融合全省资源的文化平台,褚树青不断用自己的一腔热忱为公共文化空间的营造带去暖意,小心翼翼地呵护那些文化火苗,持续温暖地推进全省图书馆共建、共享、共融之路,可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叁—远望的归处

以文化之,心暖处即为家

眼见着褚馆长一路“以书为火”,不断为大众的精神世界输送暖意,我们其实也想探寻一下,这位一生与书为伴的学者、官员除工作以外的其他主张。虽已声名鹊起,但话题落到个人他还是略显腼腆,“我觉得很难为情,—辈子只做了图书馆的事”,他舒爽一笑,看不出遗憾,有的只是对现在的满足,以及对未来的笃定。在他看来,他的工作和生活似乎已经分不开了,虽是一种使命,但他更认为是一种幸运。

“要问我最理想的生活状态是什么?那我就给你描绘一个场景,大雪纷飞的日子里,走进一个屋子,客厅里有一个壁炉烤着火,壁炉旁摆放着一堆书,然后再来一杯咖啡或茶,这样的方式,你是否觉得是最丰满、最宁静、最幸福的生活。这样的图景也是家庭最温暖的样子,人类应当在富足、温馨、爱情和天伦都具有的这样一个环境下生活。”这也是当年褚树青把“杭图”新馆三楼阅读区设置成“壁炉+沙发+书籍”这种经典欧式场景的原因,“最冷的冬天可以把壁炉打开,读者带着暖意在这里坐下来,甚至在炉火旁眼眉低垂地打个盹”。这个设计的灵感还来自于美国的盐湖城图书馆,那是个透明建筑,设计师把组合壁炉从一楼装到三楼,组合在一起的壁炉,在透明房子里特别醒目。尤其大雪纷飞开车路过的时候,从外面远远就看到图书馆巨大的壁炉群在燃烧。这种异常温暖的感觉一定会产生很强烈的愿望,让你想要进去坐在炉火旁。

“到目前为止,我的工作就是为大家烧旺这把‘炉火’,吸引大家走近来、坐下来!”谈到这里,褚馆长会心一笑,为我们点了题,“虽然你们是受燃气集团之托做的釆访,但是我却觉得特别契合,你们发现没有,我们两家其实是‘殊途同归’的,燃气集团为大家的生活供暖,我们做图书馆的,就是为大家的精神供暖”。的确,在他看来,“火”与“书”就是维系人类生存、生活的两个最重要元素,无论未来社会怎么发展,不管是宗教信仰,还是世俗生活,人类都离不开这两样东西,它们都是人类最坚实的底层架构。

“所以,我想我未来的生活肯定也离不开书的,抛开工作不谈,这也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种本能状态,没有书的生活感觉就像是缺少温度的生活。”当被问及之前所做的种种努力最大的价值在哪里的时候,褚树青想了想,简单概括出“迭代”二字。“在不同的阶段,都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大众的公共文化生活更加温暖。最先是打破图书馆传统冰冷的刻板印象,让大家容易接触、愿意接触,使图书馆‘迭代’到大众触手可及的精神消遣场所,这是‘杭图’时期的努力;而后,又希望图书馆在更高层面、汇聚更多力量、发挥更重要作用,不仅仅是文化休闲,还有文化服务,通过资源整合融通,为文化兴省做贡献,这是我在‘浙图’期间推动图书馆的功能‘迭代’。所以,阶段不同,定位必有差异,着力点也随之调整,但这种转变又是很自然的,因需而生,因势而变。”但是不管环境怎么改变,“以书为火”的“供暖”思路是褚树青一直坚持的,“知识就跟火一样,对人类有一种天然的吸引。所谓‘文化’,就是以文化之,所有的‘迭代’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更美好的生活,那‘书’就一直会是‘供暖’源!”

褚树青随手翻起一本《温度管家》,以一种印证的口吻谈道,“喏,你们看,燃气集团的服务已经不仅仅是输送燃气了,已经演变成输送生活方式了。从煤球到煤饼、从煤饼到煤气,再从煤气到管道煤气、管道煤气又到家庭天然气,现在甚至充满艺术感设计的燃气装置,让人根本意识不到这是取暖片。这一系列的进化,一步一个脚印地改变了燃气与生活的供给、供暖方式,而这种方式的改变,也是每个家庭生活模式的改变,甚至可以说是文明的改变! ”

这个模式与观念不断迭代的时代,是褚树青眼里的未来。“我想我们的公共文化服务可能要尽快走向另一个阶段,就是要搭建一种全新生活发生的可能性平台,让大众的文化享受、文化参与、文化创造和创造成果都能在这个平台上充分得到实现展示。”这个平台的功能可以有很多,但根本上都逃脱不了一个“暖”字。心暖处即为家,无论是燃气集团努力营造的温暖小家,还是文化服务温润滋养的公共大家,背后的逻辑都高度一致,那就是持续以“暖”供能个体进步,远望处,是一片欣欣向荣。

过去已然过去,现今还在延续,未来正将到来。褚树青为自己的人生划出的三个阶段,磊磊分明。举重若轻之间,似乎也暗合王国维的三境之说。从输送“志趣”,到输送“平台”,再到输送“生活”,褚树青一路以书为火,供暖了千万个家庭。去过北欧旅行的人大概都会发现,当地人几乎都会在窗台一直点亮一盏台灯,但却是给屋外路人甚至海上船只用的,为的就是让路过者借着这一点灯光,心里多出一丝安定和温暖,既是慰藉,也是希望。这是褚树青给我们讲的最后一个故事,想必,他也还会将那盏台灯一直一直点亮。

更多内容请扫描(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以书为火, 褚树青的独特“供暖”路

杭燃集团数字传媒中心(试运行)原创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