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清明丨王方進:陶藝承載思念

又到一年清明丨王方進:陶藝承載思念

62歲的王方進是江北街道王戶口自然村人。在“陶藝小鎮”長大的他,每到清明,兒時製作陶藝的場景就會一一浮現眼前,尤其是教他製作陶藝的師傅和爺爺。

“小時候,製陶是村裡的主要經濟來源,家家戶戶都會做陶器,周邊村莊的村民都很羨慕我們的手藝。”王方進說,5歲那年他就開始幫家裡做些雜活,平時也喜歡到村裡的龍窯看大人們做陶器、燒陶器。

每到清明時節,村裡還會用陶藝製作“塘塘對”(一種類似牛角的陶器)。王方進說,開春時節,大家牽牛出去“搶青”的時候,都會吹響“塘塘對”,此起彼伏的聲音增添了清明的節日氣氛,更是大家對新一年的期望。

“師傅為我開啟了陶藝製作的大門,爺爺在我的陶藝學習之路上給予了很多幫助。”19歲的王方進拜師學習陶藝,因為能吃苦,又好學,一般人要3年才能出師,他僅用了1年。從開始的選材到陶器製作,師傅對他傾囊相授,王方進回憶曾經的學習經歷,雖然充滿了酸甜苦辣,但也是他寶貴的人生經驗。出師後,他就繼續向爺爺請教陶藝製作的經驗,還辦起了陶藝廠。當時的他只會製作大件的陶藝品,在爺爺的耐心指導下,學會了泡菜壇、火爐等小件陶器的製作,爺爺慈祥的面容和教導一直讓他永生難忘。

如今,王方進的陶藝製作手藝依然不曾落下。在王戶口自然村的大師製作坊內,王方進邊展示陶藝的製作方法,邊告訴記者,坊內的陶藝製作工具都是以前的老物件,是村裡的老人們留下來的,目前還有人在用這些工具製作陶器。王方進表示,這些老物件既是大家對過去的緬懷,也是希望陶藝這項傳統工藝能一直傳承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