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為何這麼喜歡駁殼槍?

中國人為何這麼喜歡駁殼槍?

▲ 敵後武工隊員手持駁殼槍


自來得 、二十響、盒子炮


中國人還給駁殼槍起了好多酷炫的名字,因為是自動手槍,可單發也可連發射擊,就叫“自來得”、“快慢機”。


駁殼槍一般有10發和20發兩種彈夾,裝上20發彈夾可以一股腦打出20發子彈,火力兇猛,所以又被稱作“大肚匣子”、“二十響”。


中國人為何這麼喜歡駁殼槍?

▲ 二十響

又因為每隻槍都配備一個大木盒子槍套,該木盒倒裝在握柄後, 還可做肩託,像衝鋒槍一樣抵肩射擊,增大射程和精度,威力暴漲,乾脆就叫“盒子炮”。


中國人為何這麼喜歡駁殼槍?

▲ 可以抵肩射擊、火力兇猛的“盒子炮”

總之在1920、30年代的中國,無論是正規軍、雜牌軍、還是武裝隊、便衣隊、甚至是土匪、山大王,對駁殼槍都是愛不釋手,那時候如果你身背盒子炮,絕對威風八面,引人豔羨。


大家可能以為駁殼槍是中國生產的“土槍”,其實不然,它是正兒八經的原裝進口貨,由生產精密武器著稱的德國毛瑟公司出品,全稱是毛瑟軍用手槍或者叫毛瑟衝鋒手槍。


為何在歐洲沒火起來?


奇怪的是,自1896年生產以來,駁殼槍就未成為歐洲任何一國軍隊的制式武器,大家看一、二戰期間的影視資料,很少見到歐洲軍隊配備駁殼槍的,這是為什麼呢?


該槍在歐洲不受人待見的原因表面看,一是價格昂貴,二是該槍比手槍大,比衝鋒槍小,不上不下,全自動射擊時槍口還嚴重上跳,影響射擊精度。


其實歐洲人不用的真正原因是火力問題。


歐洲軍隊訓練有素、武器精良、裝備齊全,根本沒有駁殼槍發揮的空間。


比如在二戰初的1939年,德軍一個普通步兵團就擁有各種口徑的火炮65門,重機槍26挺,輕機槍85挺。每個步兵營都配屬一個機槍連和一個重迫擊炮排,這些還是重武器,輕武器就更不用說了。


到了1943年,德軍資源緊缺,一個編制49人的步兵排還配備1門50毫米迫擊炮,4挺輕機槍,5支衝鋒槍,34支步槍和11支手槍。


中國人為何這麼喜歡駁殼槍?

▲ 德軍武器裝備齊全,駁殼槍無用武之地

這樣遠程有強大的炮火支援打擊力量,近程是輕重機槍形成交叉火力網,近戰有火力兇猛的衝鋒槍,駁殼槍還有什麼用。軍官拿它做手槍又太大,攜帶不便,所以駁殼槍在歐洲受到冷落就理所當然了。


駁殼槍的“芳華”在中國


毛瑟公司大概生產了100萬支駁殼槍,據說中國進口了約40萬支,另外西班牙等國家的軍火商也仿造了不少,大部分都賣給了中國,中國內地的兵工廠也仿造了許多,有的還進行了改進,質量也不錯,有些還成為了槍支收藏家的珍品,可以說駁殼槍的使用貫穿了整個現代戰爭史。


中國為什麼這麼喜歡用駁殼槍?


中國人為何這麼喜歡駁殼槍?

▲ 鐵道游擊隊中的駁殼槍

一種說法是,民國初期軍閥混戰,急需武器,而列強卻對中國實行了軍火禁運,但駁殼槍作為手槍屬於自衛武器,不在此列,因此駁殼槍成為各派武裝的首選。其實,這是表面原因,如果真想購買武器,走私渠道有的是。


關鍵還是火力問題。中國當時太窮,火炮等重武器價格昂貴,大軍閥都不能大量裝備。同時國內工業力量薄弱,也沒能力自產重武器。


軍閥部隊的士兵普遍素質不高,訓練鬆弛,重武器即使有了也難以駕馭,維護保養、後勤保障都是問題,所以那時步兵一個團沒幾門炮,輕重機槍、衝鋒槍(如德國的MP18衝鋒槍)也沒幾挺,打仗多是近距離對戰,士兵主要武器就是步槍。


中國人為何這麼喜歡駁殼槍?

▲ MP18衝鋒槍

步槍也是老式的栓動步槍,如著名的“漢陽造”,5發彈夾,打一槍還要拉一下槍栓才能擊發下一槍,火力密度太低了。


駁殼槍雖說有點貴,比起機槍大炮還是便宜多了,而且它操作簡單,維護方便,火力兇猛。


中國人為何這麼喜歡駁殼槍?

▲ 漢陽造步槍只有五發彈夾,火力弱

據說當時進行攻堅戰,選拔敢死隊,標配除了大刀、手榴彈,每人發兩把駁殼槍。如果50名敢死隊員就是100把駁殼槍,一輪齊射打出2000發子彈,在當時軍閥小規模的戰鬥中,這火力算得上兇悍了。馮玉祥的西北軍甚至用駁殼槍裝備了一個手槍旅。


而且,駁殼槍槍身短小,才28釐米左右,便於攜帶和隱蔽。抗戰時期我武工隊、游擊隊員深入敵後搞偵查破壞、懲奸襲擾活動,均喜歡此槍。


擁有強大火力的駁殼槍,在巷戰和近戰中更能充分發揮優勢。


《亮劍》中,李雲龍和楚雲飛等四人化妝進城,混入日本憲兵隊長的生日宴會,以駁殼槍組成交叉火力,四人八支盒子炮將赴會的鬼子軍官、漢奸官員全部擊斃。這雖有藝術誇張的成分,但駁殼槍近戰的強大實用卻是顯而易見的。


中國人為何這麼喜歡駁殼槍?

▲ 李雲龍腰間的駁殼槍


深挖駁殼槍的潛能


聰明的中國人還深挖駁殼槍的潛能,其作用得到大幅度提升,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雙手持兩支衝鋒槍不容易,但兩支駁殼槍就很趁手,加上駁殼槍槍管長,精度高,中國出現了許多雙槍高手。


雙槍高手的實戰打法很有講究:一支槍負責單發點射,幹掉冒頭的敵人,一支槍連發掃射,壓制敵人的衝鋒,這樣左點右射,威力非凡。


兩支槍平時還有分工。一支裝入槍套,一支為防止突發襲擊就直接插入腰帶,高手們還特別將槍的準星磨平以防止掛住腰帶影響出槍速度。如美國西部牛仔一樣,雙槍高手一遇敵情立即拔槍射擊,而且左右開弓,酷帥拉風。


中國人為何這麼喜歡駁殼槍?

▲ 《平原游擊隊》中的雙槍李向陽,注意看他右手駁殼槍的準星已磨平。


雖然歐洲人做了許多技術改進,卻始終無法解決駁殼槍自動射擊時槍口上跳影響精度的問題。


中國人的辦法很簡單——持槍時手旋轉90度,手心朝上,橫手持槍。這樣的話無論槍口怎樣跳動,基本在水平方向呈一個扇面掃射出去,命中率自然提高。土法很實用!


解放以後,隨著我軍重武器、衝鋒槍的大量裝備,駁殼槍退出了歷史舞臺,但它在特殊的時代書寫了一段不朽的傳奇,留下了永恆的“芳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