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隱士傳統由來

“鑿井而飲,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逍遙於天地間,帝力何有於我哉”,在上古時代人們往往有如此的理念。於是在堯舜時代,便有許由洗耳的故事。莊子對此做了形象的闡述,堯想要把天下禪讓給許由,許由不僅對堯冷嘲熱諷一番,還到河邊去洗耳朵,認為聽見這種關於政治的話簡直就是對自己的一種侮辱。因此自己逃到深山老林中隱居終老。隱士傳統自始就是與政治相關聯的,隱士往往也是比較排斥政治參與的。

中國的隱士傳統由來

然而韓非子卻從社會經濟發展的角度說明,上古競於道德,中古逐於智謀,當今爭於氣力,很多看似高尚的行為不是人真的多麼高尚,而不過是社會發展的形勢使然。何以言之?韓非子舉例說,在上古時代,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股無胈,脛不生毛,雖臣虜之勞,不苦於此矣”,當官真正是“為人民服務”,無異於一種苦役。因此,禪讓不過是想逃脫苦役,沒有什麼可稱道的。並且,上古時代人口較少,物質資源相對充足,無需競爭。但是到了後世則不然。人口越來越多,相對物質資源越來越少,競爭則成了必然。而當權者卻掌握了大量的資源,因此人們便很難再去禪讓辭官。因此所謂的禪讓隱居,不過是人們理性的選擇罷了。當然,對於後世的人們來說,如果能真正做到輕於去就不為名利動心,那就更顯得人品高尚。因此,在人們的印象中,隱士往往也是淡泊名利的高人。

中國的隱士傳統由來

譬如戰國時代的魯仲連,胸懷大志腹有良謀。在強秦圍趙,趙國束手無策準備帝秦之時,魯仲連一番慷慨陳詞,使強秦為之後撤五十里從而解了秦軍之圍。為此,平原君趙勝欲以千金為魯仲連壽,魯仲連說:“所貴於天下之士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賈之事也,而連不忍為也。”於是辭去,終身不復見。高尚的人格由此可見一斑。

再如,東漢時期的嚴光。在少年時代,嚴光和光武帝劉秀是同學。後來劉秀起兵之際,嚴光還曾相助。後來劉秀登基稱帝,而嚴光卻選擇了歸隱著述。劉秀念及少年同窗之誼,欲召嚴光就官,苦於嚴光隱姓埋名而無跡可尋。後來就派人給嚴光畫像按圖索驥,終於在富春江邊看到有人反穿著羊裘垂釣,才發現此人就是嚴光,因而才把嚴光接到了洛陽。晚上,光武帝劉秀和嚴光又和少年之時一般同榻而眠,嚴光也不客氣,睡覺時就把腿壓在劉秀肚子上。以至於第二天,太史官上奏稱有客星急犯帝星,而劉秀笑說那不過是因為我倆睡在了一起罷了。後來劉秀又想授官給嚴光,可是嚴光還是推辭不就,歸隱於富春江。後來范仲淹寫了《嚴先生祠堂記》稱頌嚴光:“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可見,嚴光的高風亮節也是很受後人推崇的

中國的隱士傳統由來

在後世文學中,和隱士聯繫最密切的往往要數山水田園詩人,二者幾乎是等同的。山水田園詩的興起,在魏晉南北朝之際。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要而言之,第一,戰亂的連綿不斷以及政治的黑暗,使士人對於政治失望而遠離(仕途受挫也是原因之一)。第二,“人”的發現,使人們開始追求關於政治以外的生活的意義。這其中,貫穿在裡面的是深層思想的變化。在魏晉之前,儒家內聖外王的傳統是主流,也是士人們畢生的追求所在。而到了魏晉之際,隨著儒家的衰落,道家玄學的興起,人們在政治之外發現了更有意思的東西,這就是生活。而山水田園則是生活的詩意所在。雖說,在此之前的隱士往往是排斥參與現實政治的,然而,士人出世入世之矛盾,和現實政治之間必然是剪不斷理還亂的糾結關係。


中國的隱士傳統由來

歸隱與否,本來是人的自然選擇,正常的參與政治,是無所謂可恥與否的。心存君國入世為政,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也是值得稱讚的。問題在於虛偽。明明是醉心於功名,卻把自己打扮成淡泊名利從而沽名釣譽,就不那麼厚道了。因而隱士之可貴,正因為有真假之分。比如對於嚴光之歸隱去就,也不是完全無懈可擊的。宋人有首詩說:“一著羊裘便有心,虛名傳誦到如今 。當時若著蓑衣去,煙水茫茫何處尋。” 是真名士自風流,然而真實本色,又何其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