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成本?高評價?《不能沒有你》藝術化講述貧苦生活中的愛與堅韌

很多劇組都愛“喊窮”,如《武林外傳》、《太子妃升職記》之類的電視劇曾屢次因為“窮”而上熱搜,但這並不妨礙它們受歡迎。小成本而又高評價的電影中,僅耗資100萬的《不能沒有你》確是可以佔有一席之地。#安城叨書影#

在正文開始之前,先來看一組關於電影預算的數據,以便更好地認識“百萬預算”對於電影行業的概念:《流浪地球》,耗資5.3億;《我不是藥神》,耗資7000萬;《人在囧途》,耗資400萬……對於電影行業來說,少於千萬即算得上“小成本製作”。

戴立忍的《不能沒有你》則以一百萬的預算,最終在第46屆臺灣電影金馬獎上,奪得了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年度臺灣傑出電影以及觀眾票選最佳電影五個大獎;而後還被譯為英語,傳至海外。

低成本?高評價?《不能沒有你》藝術化講述貧苦生活中的愛與堅韌

《不能沒有你》外文版海報

影片講述了一個在港邊討生活的窮苦男子,和他親生卻並不“合法”的七歲女兒之間,無法被分離的故事。為了爭取女兒撫養權,他來回奔波,四處陳情,卻一無所獲。無助的他選擇了抱著女兒,從臺北天橋往下跳。

與以往臺灣電影中濃重的藝術氛圍不同,該片大膽地將藝術片與商業片融為一體,更注重於故事的表達。導演戴立忍把電影基調定為黑白,將一段清澈溫暖的親情緩緩道來,全方面展示屬於小人物的簡樸生活,卻又在生活的苦難中,賦予他們不可抹滅的堅定和生命力,實在令人動容。

低成本?高評價?《不能沒有你》藝術化講述貧苦生活中的愛與堅韌

《不能沒有你》中文版海報

介乎商業與藝術片之間的新路

21世紀之初的臺灣電影派別分明,要麼就是大陸導演拍攝的,在臺灣上映的商業片,要麼就是一直陷在“藝術片”的困境之中的,臺灣導演拍攝的“藝術片”。

而戴立忍走出了一條新路。

1、“成也蕭何”,受臺灣”新電影運動”影響,景深鏡頭的大量運用,使影片充滿藝術氣息;

臺灣“新電影運動”受到意大利新現實主義和法國新浪潮的直接影響,在題材、內容、結構、電影語言等方面都借鑑歐洲現代電影的理念和美學追求進行了現代性的探索。偏愛從現實生活中取材、突破傳統的戲劇式結構、長鏡頭和景深鏡頭的大量運用等,都成為臺灣“新電影”導演們的創作自覺。

《不能沒有你》上映的2009年,是臺灣“新電影運動”結束後的第22年。戴立忍仍然深受以楊德昌為代表的前輩的影響,在影片中表現出“有創作企圖、有藝術傾向、有文化自覺”的特色。

低成本?高評價?《不能沒有你》藝術化講述貧苦生活中的愛與堅韌

臺灣“新電影運動”的大師們,從左到右依次為:楊德昌、侯孝賢、吳念真、陳國富、詹宏志。

在本片中,最具藝術氣息的就是父親李武雄的三次潛水場景。

第一次潛水時,他一躍躍入黑白色的深海中,只聽得水流緩緩的流動聲,看見細碎的氣泡一股股往水面上衝;第二次潛水時,他仰頭看見女兒一直趴在船頭看著他,光線在海面上勾勒出她小小的影子;第三次潛水時,女兒已經被帶走,他恍惚間又看到了那個趴在海面的影子,一時間分不清幻想與現實。

以潛水場景為代表的景深鏡頭還有很多,譬如父女倆騎車之時,被模糊掉的街景和車輛,又比如父親抱著女兒上樹摘芒果時,朦朧的樹葉枝葉。而這些景深鏡頭的意義不僅僅在於增添文藝氣息,更能夠讓觀眾看到現實空間的全貌和事物之間的實際聯繫,看到父女倆的溫情只是暫時的,而分別的種子一直在暗中萌芽,從而保持事件在自然狀態中擁有的多義性。

低成本?高評價?《不能沒有你》藝術化講述貧苦生活中的愛與堅韌

遙望父親潛水的女兒

2、“敗也蕭何”,試圖衝出藝術片的桎梏,在影片中利用“好萊塢手法”,照顧觀眾觀感

我已經儘量在用好萊塢的方式來拍攝了,因為臺灣地區的觀眾看好萊塢電影比較多,我當時就想說一定要用他們熟悉和接受的方式來拍,這樣他們才不會感覺到悶。——戴立忍

由於“新電影運動”中,影片漫長而無聲的鏡頭極多,暗含著導演的暗喻和象徵,而又極具濃厚的思辨色彩和苦口婆心式的教化姿態,無疑與當代觀眾有著較深的隔膜,所以單純的藝術片道路使行不通的。

因此戴立忍在影片中運用了一定的“好萊塢手法”,少用長鏡頭,多用分鏡,尤其是在兩個人物對話的時候。至於鏡頭,也都帶著一定的導演的換位思考在裡面。

譬如父女倆到戶政司處理戶口問題時,父親與工作人員的對話時,就呈現出一種搖搖晃晃的第一人稱視角。我們無法看到對話中的兩人同時出現,這樣就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視覺上的乏味感,更添一種動態的觀感,使讀者更容易專注於影片本身,去體會情節的發展和人物之間的激烈衝突,去思考鏡頭之中對話的意義。

低成本?高評價?《不能沒有你》藝術化講述貧苦生活中的愛與堅韌

父親李武雄經過一番努力後,得知女兒的撫養權仍不屬於自己

3、有機結合,用商業的方式講述一個艱澀的題材

所謂“商業的方式”,指的就是“講一個好故事”,而“艱澀的題材”,指的就是父女倆所面臨的社會結構裡的問題,也就是邊緣人群的戶口、上學問題。這樣的設計就好似把一顆藥裹上一層厚厚的糖衣,只要故事夠好看,口感夠好,內核裡的東西,觀眾都願意接受。

戴立忍在影片中運用了“追溯法”表現人物衝突。

所謂“追溯法”,指劇中某些情節早已發生了,而幕啟之時正是結果展現之時,劇情發展達到高潮之時,而前因則通過劇中人物回溯的方式呈現出來。

  • 在影片的最開始,電視臺播報了一則父女倆跳橋的新聞,導演展現出父親痛苦的呼號,一下子抓住觀眾的好奇心,彷彿劇情已到了矛盾激化的最高潮;
  • 再以平淡的敘述方式,將父女倆平時貧苦但溫暖的生活狀態鋪陳開來,使人物形象逐漸骨肉豐滿;
  • 隨之呈現父女尋訪的過程,展現出一個個矛盾形成的過程,補充觀眾認知中的空白,使之逐漸牽掛人物的走向;
  • 矛盾爆發之時,也是最多意外和轉折出現之時。

講好一個故事的同時,他不放棄那一點對藝術的追求,於是有了這樣一個結尾:父女兩人分別三年後終於重逢,一個在船的這頭,一個在岸的那頭,一點點靠近。這是全劇最長的一個鏡頭,是一個藝術化又有力的收尾,兼顧了商業和藝術性。

低成本?高評價?《不能沒有你》藝術化講述貧苦生活中的愛與堅韌

影片結局

鏡頭對焦於底層人民:即使生活貧窮困苦,但只要有一點光,他們仍然能展現出韌性的生命力

看完《不能沒有你》像帶著一個延遲炸彈回家,在你靜下來的時候炸開,且餘震不絕。這個事件絕對和你我有關。 ——柯一正(臺灣導演)

1、父女之間,流淌著一種溫暖乾淨的氛圍,即使身處在髒亂差的環境中,兩人也時常帶著笑

這樣的鏡頭出現過很多次:在無憂無慮的時候,父女倆相視一笑,一起踩在一個腳盆裡,用腳洗著衣服;在奔波解決戶口問題的時候,天上陽光正好,父親笑著騎著電動車,女兒在後座活潑地指著路邊地風車;在矛盾一直無法解決的時候,父親焦急地打著電話,目光卻一直看著店裡吃麵的女兒。

而這一切的一切,發生在他們貧苦困難的生活裡,哪怕住的房子是政府的廢棄倉庫,隨時可能會被收回;哪怕父親一直處於失業狀態,連潛水的工作都是無證上崗;哪怕打擊一個接一個,他們仍然懷著希冀,不願和對方分開。

無論身處什麼樣的環境,他們都能笑出來,只因為有著對方在身邊。在這對父女之間,生活環境是否優越反而不是重點,這種純真澄澈的親情還在,還能對對方好,才是最重要的。

低成本?高評價?《不能沒有你》藝術化講述貧苦生活中的愛與堅韌

父女在破舊的屋子裡相擁著睡覺

2、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好友阿財都在各方面給予他鼓勵,友情的滋養支撐著父親李武雄不至於絕望崩潰,而是努力生活。

在故事的開始,就是好友阿財幫忙瞞著李武雄的“無證”事實,李武雄才得以有份餬口的工作;而後,也是阿財出主意,讓他去找已當上官了的小學同學林進益,尋找一條合法養育女兒的途徑;也是他,在看見一群人對著電視中的李武雄指指點點時,憤怒地與他們打了起來。

這樣的義氣和不離不棄,無疑也是令人感動的。

要知道,李武雄和他的朋友阿財,都是屬於臺灣社會中的邊緣人,是存在感薄弱的、時常被人忽略的不重要的存在。

但同樣,他們也是“人”,這種“關懷”我不認為是“同病相憐”,我更覺得是一種“善良”。正因為見證著父女倆的人生,而更不忍心置身事外,因為作為李武雄的唯一朋友,他更應該擔起責任。

低成本?高評價?《不能沒有你》藝術化講述貧苦生活中的愛與堅韌

阿財幫父女倆想辦法

講述的絕不僅僅是親情:以冷靜筆調,再現苦難背後的推手

有很多人看過影片後不止是“淚流滿面”,更是“義憤填膺”,認為這部影片是赤裸裸的現實主義,嘲諷當代臺灣制度上的僵化,諷刺那些麻木的看客。而這確實也是導演戴立忍的用意之一。

影片通過人物衝突,指出了暗含在生活中的幾種日常暴力:

婚外生女的母親擁有私生女的撫養權,養育女兒七年的父親卻沒有這項權利,這是法律上的暴力;體制內的人按照程序辦事,臉上帶著如沐春風的笑,但辦事過於機械,這是程序上的暴力;旁觀的人興奮難言,看熱鬧不嫌事大,反而對身處苦難的人進行嘲諷,這是言語上的暴力。

低成本?高評價?《不能沒有你》藝術化講述貧苦生活中的愛與堅韌

除此之外,戴立忍還以另一種方式,展現社會對於以李武雄父女為代表的邊緣人群的忽視。

李武雄父女在政府破舊的房子裡住了七年,期間沒有任何人發現那間破屋裡住著人;臺灣南部的高雄市百分之七八十的人都屬於底層的勞動人民,他們生活困頓,只能自己想辦法解決溫飽,連低保也沒有;媒體報導的時候的用語是“一個不明身份的男子挾持了一位小女孩”,看李武雄蓬頭垢面,他們便不惜以最壞的惡意來揣測人。

如果僅僅是描寫父女溫情和他們遭遇的苦難,顯然不夠打動人。只有讓苦難背後的“吃人怪獸”露出鋒利的牙齒,讓觀眾看到那嘴角淌下的血漬,這樣的觀感才足夠觸目驚心。

觀眾靠著親眼所看到的一個包裝好了的故事,彷彿親歷了人物的苦難。而導演借李武雄喊出的那句“社會不公啊!”,則尖銳地將影片揹負的沉重主題挑開了一角,剩下的聯想和深入思考環節,交給了觀眾。

低成本?高評價?《不能沒有你》藝術化講述貧苦生活中的愛與堅韌

路邊倒下的牌子,上面寫著“抗議倒行逆施”

“電影真的能影響生活”

巴西電影《上帝之城》直接影響了《不能沒有你》的創作。巴西總統深入到了電影裡提到的貧民窟裡,去解決裡邊存在的問題。那個時候,他真正意識到,原來電影真的能輻射到社會,影響到生活。

但他也許沒想到,李武雄父女的經歷,是對任何一個觀影者都有啟發的。

它告訴我們:平凡生活也有快樂,不必抱怨。

就像處於簡樸平凡生活中的父女,他倆沒有一人是抱怨著的,一直帶著笑去迎接每一件事,迎接新一天。而正是因為他們的苦難,這樣的樂觀和韌性才更顯得熠熠生輝。

我們見過不少滿身負能量的人,不管大事小事,總愛把“好煩”掛在嘴上。唸叨久了,不管這件事的解決是不是真的存在困難,他主觀上都是消極處理的狀態。

因此,當麻煩落到我們頭上的時候,一定要壓住抱怨的心情,心平氣和地去處理矛盾。但同時,也要給自己做好心理疏導,負能量的疏導不一定要通過抱怨的方式,還可以通過轉移注意力、運動疏解等其他方式來完成。

低成本?高評價?《不能沒有你》藝術化講述貧苦生活中的愛與堅韌

它告訴我們,個體難以對抗時代的潮流,但隨波逐流的同時可能會被時代的浪潮淹沒。

我們很明顯地看到,父親李武雄並不知道要怎樣按照社會的要求做,才能留住女兒。他的無助與惶恐,恰恰是個體在面對時代洪流時最為正常的反應。

我們還會面對很多時代的潮流,譬如人工智能的廣泛運用、自媒體的興起與紙媒的衰落等。若是隨波逐流地順應這股浪潮,很多職業很可能會被人工智能取代,而紙媒也會一直陷在傳統的誤區裡,漸漸與讀者拉開距離。

因此,我們必須在一個浪潮湧來之時,正視我們的恐慌與害怕,並敢於與這股浪潮做對抗。只有迎著風浪勇往直前,才能在對抗中一點點找到自己的位置,

低成本?高評價?《不能沒有你》藝術化講述貧苦生活中的愛與堅韌

它也告訴我們,無論身處何時何境,請珍惜身邊美好的人事,並把它當作動力。

令父女倆沉下心來好好生活,並最終如願以償相見的,是那股“一定要見到對方”的執念,我們常常稱之為“希望”。

我們也經常給自己獎賞,比如考完這場考試我就出去吃大餐,完成這個業績就清空購物車。這樣的行為可以叫做“獎勵激勵”,是一種正向的反饋機制。

正是因為生活中存在著這樣的美好,我們目前所受的苦難就是有意義的。就像尼采所說的,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種生活。

低成本?高評價?《不能沒有你》藝術化講述貧苦生活中的愛與堅韌

結語:

影片看到的始終是別人的人生,回到現實,我們終究會過上自己的人生。

你會不會想到這部影片的原始素材,那個“新聞事件”裡的人究竟怎樣了?你會不會想,假如自己遭遇了這些,會是怎樣的感受?

世上確實沒有感同身受,但影視、書籍等作品存在的意義,就是讓更多的人能更容易地,理解到別人的不易,從而擁有同情心,擁有悲憫。

同時,它們也在以自己的方式,支撐著現實中人們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