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寧晉的古塔

中國古塔是中國五千年文明史的載體之一,矗立在大江南北的古塔,被譽為中國古代傑出的高層建築。古語云:“塔成於村,賢舉於鄉,先生錫祉,奕世流光,科第綿遠,永溯不忘。”

“塔”不是中國固有的建築形式,是隨著佛教的傳入而出現的一種新的建築類型。中國佛塔源於印度的窣堵坡(Stupa),翻譯成中文最常見的是“浮屠”,後來中國人創造出“塔”這個字,借用梵文“布達”(Buddha,佛陀的意思)的音韻,加上中文的偏旁部首“土”組合而成,表示埋藏佛的土冢。中國塔由地宮、塔身、塔剎三個部分構成,除佛塔外,還有登高望遠、瞭望敵情、導航引渡、美化風景等用途。按建築材料分為土塔、木塔、磚塔、石塔、琉璃塔、銅塔、鐵塔、金塔和銀塔。磚塔在各類塔中數量最多,由於石材的性質非常適合建造紀念性的高塔,石塔為數也不少。

聊聊寧晉的古塔

塔底村古塔

寧晉縣北河莊鎮塔底村村南有一座古塔,塔底村名就是因此而來。

相傳古塔建築非常精巧。塔身是用巨磚砌成,共七層,約、八丈高。塔呈六角形,逐層瓦縫參差,簷牙高啄,每個角上都懸有小鐵馬突向簷外,一遇風天,叮冬聲清脆悅耳,如石入潭。塔內有木製弧梯可盤旋而上,直到頂巔。塔的最低層向南開一大門,正中座一石佛。1966年古塔倒塌,當地群眾在清理塔基時,從塔下穴洞中挖出一個白石匣。

南北塔莊塔冢村

南塔莊、北塔莊,原名南塔冢、北塔冢,因西晉太尉楊駿被殺後而建的塔冢起的村名。

宋樂史原著《太平寰宇記》卷五十七:“楊駿墳。在縣北十里,高一丈。晉太尉,武帝后之父,晉亂無碑,有石誌存。”清代《畿輔通志》(雍正版):“晉 楊駿墓 在寧晉縣北,《寰宇記》:寧晉縣,楊駿墳,在縣北十里,高一丈。”

楊駿(?—公元291年) 西晉大臣。字文長。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東南)人。初為高陸縣令,累遷至車騎將軍,封臨晉侯。因女為晉武帝皇后,受武帝寵信,與弟楊珧、楊濟勢傾天下,時稱三楊。太熙元年(公元290年)以武帝遺詔立為太傅、大都督,輔佐惠帝,統領百官,都督中外諸軍事。大開封賞,遍樹親黨,疏遠宗室,執政嚴酷,又不聽勸諫,導致眾叛親離,為人所忌恨。永平元年(公元291年)為賈后、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等謀殺,親黨被誅,三族被夷滅,死者數千。

聊聊寧晉的古塔

邱頭村宋代古塔

寧晉縣侯口鄉邱頭村,村南的皇姑廟前,有座七層古塔,頂部尖尖,塔身掛著鈴鐺。當地人稱:“邱頭的塔尖又尖,城北的廟三大間,荊庒的橋破爛顛。”“邱頭的塔,尖上尖;城北的廟,五大間;葫蘆灣的房,溜河沿”。可惜在“文化大革命”時期破“四舊”被人用炸藥炸倒了。

有網友說:“我家以前還留著幾塊大青磚呢,那是塔上花的磚,後來沒了。””“聽我媽說挺堅固的,炸了好幾次才倒蘭。那上面的青磚,我小時候在我姥姥孃家見過,可大了。”“雖然我沒見過,但我知道是唐朝的磚宋朝的塔,寧晉縣城有個照相館有塔的照片,聽說好像是100塊錢復印一張。有一米高吧,雖然不是很清,但很恢弘。”


聊聊寧晉的古塔

聊聊寧晉的古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