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建議:對低收入群體發放一次性補貼,你怎麼看?

受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我國社會經濟秩序都受到巨大沖擊,很多企業都面臨較大的經營危機。即使能平穩度過此次疫情,要恢復元氣可能也需要一段時間。疫情不僅對居民就業和收入有短期的影響,中長期的影響也不可忽視。

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甘犁、何青今日撰文建議:

發行防疫專項國債來補貼低收入群體

總的來看,需要出臺更精準定向的財政支出政策,對受此次疫情影響較大的收入較低、負擔較重的群體給與更大力度的一次性現金轉移支付。由於低收入群體邊際消費傾向更高,對低收入群體大規模的轉移支付將直接轉化為大規模的消費,加上乘數效應,對整個經濟體而言也是強力的刺激。

這有助於提振全社會信心,幫助社會經濟儘快恢復活力。雖然傳統的經濟學觀點認為,由於消費者在各期平滑消費,一次性的收入增加對消費促進作用非常有限。但在收入受到衝擊導致居民存在較大流動性約束的時候,給予一次性補貼,可以有效緩解流動性約束,進而促進消費。還有助於增加居民對政府保民生能力的信心,減少預防性儲蓄增加消費。此外,此時通過這筆“雪中送碳”的定向補貼,可以拉近老百姓和政府的距離,增強向心力,為社會經濟復甦營造良好的氛圍。

同時,他們還指出,採用一次性補貼的方式刺激經濟或緩解外部衝擊帶來的影響,在國際上並不少見。例如美國2001年為應對互聯網泡沫破滅以及2008年為刺激經濟,都對收入較低的居民發放了300美元或600美元的一次性補貼。

具體政策上,他們建議,對未能享受個稅專項附加扣除政策紅利,且年收入在6萬元以下的群體,對其教育、醫療、住房和贍養支出按照一定比例給予一次性的定向補貼。該政策直接瞄準低收入群體中教育、醫療、住房、養老等民生支出負擔較重群體,這部分群體受疫情的影響相對較大,也相對公平,可切實提高人民群眾獲得感。

據估計,受惠人口規模將達1.76億,補貼總額接近2860億元。這2860億元的一次性補貼,不僅僅使得1.76億低收入群體生活得到改善,還將直接轉化為2000億的消費,考慮消費乘數效應,總共帶來近4000億元的經濟增長,相當於2019年GDP總量的0.4個百分點。

對疫情衝擊較大的兩類重點人群加大補助

一類是受疫情直接影響的人群。湖北僅對防疫一線工作者取得的臨時型性補助免稅是遠遠不夠。對他們應該要有專項的補貼和獎勵。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這次因為醫療資源全面傾向於新冠病毒,導致很多其他病人沒有得到及時救護,所以對大病醫療的救助還需要加大。

另一類是未納入政府正式保障制度範圍的低保、特困戶邊緣群體。對於未納入正式保障範圍內的邊緣群體,他們就業和收入穩定性都比較差,在疫情衝擊下,他們的基本生活可能存在更大困難,需要更大力度的補貼支持。

不建議再出臺全面的個稅減免政策

對於以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為主的靈活就業、自由職業等群體,可以允許納稅人或扣繳義務人申請暫不進行個稅預扣繳,在年終彙算清繳時進行辦理。在實際徵管中,勞務報酬和稿酬所得並不是像工薪所得一樣進行累計預扣,而是按次參照預扣繳稅率表進行預扣,這導致預扣繳稅款額度可能遠超過應納稅額,年終彙算清繳時退稅的情況。

以每月獲得1次5000元勞務報酬的情況為例,年總收入為6萬元,實際不需繳納個稅。而每月預扣繳的稅款為800元,實際年預繳稅總額為9600元。在正常時期,這800元/月的預繳稅款對納稅人可能影響不大。但如果受疫情衝擊導致收入非常不穩定,暫停辦理這筆超額的預繳稅款對居民就非常有幫助了。

資金來源可發國債

中央政府可以通過發國債的方式來解決資金來源。因為這些減稅和補貼都是臨時性,通過國債來對沖成本是可行的。

根據央行數據,2019年底我國政府債餘額37.37萬億元,相當於2019年GDP餘額的37.7%。這與其他主要經濟體相比,均處於較低水平。2018年,美國政府債務佔GDP比重為106%,日本政府債務佔GDP的比重高達222%,德國政府的債務佔GDP的比重為68.3%,法國政府的債務佔GDP的比重為122%,印度政府債務佔GDP的比重為69.8%,都比中國要高得多。

因此,通過發放3000億元左右的防疫專項國債來對低收入群體定向發放一次性補貼,不論是保民生,還是穩增長,都是有效可行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