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的故事》:是愛情遊記,更是親情的高度濃縮,感人至深


《撒哈拉的故事》:是愛情遊記,更是親情的高度濃縮,感人至深





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一本婚姻式的遊記,詳細記錄了她和荷西從結婚、婚後在撒哈拉共同生活的過程,特別有生活氣息,也激起了很多人對撒哈拉這一片神秘地方的嚮往。

除了有他們兩人的婚姻之外,在書中,還有不少細節是關於親情的描述,可圈可點,三毛的父母簡直是神仙父母,所以才能培養出一個有主見、特立獨行的女兒。

有不少家長說自己很想成為孩子的朋友,具體怎麼做,他們卻無從下手,不妨借鑑一下三毛父母的做法。


《撒哈拉的故事》:是愛情遊記,更是親情的高度濃縮,感人至深


細節一:尊重女兒遠行的選擇,給她遠行的啟動資金。

三毛抵達撒哈拉之後,她和荷西外出採購生活用品,出門帶著一個枕頭套,把枕頭套護得死死的,他好奇裡面是什麼。

三毛跟大變活人是的,從裡面掏出一把錢,荷西驚訝於她怎麼會有那麼多錢。

三毛說是她爸爸給她的,她都帶來了,沙漠地區,東西貴得離譜,她爸爸給的這筆錢,確實可以為她緩解燃眉之急。

給錢這個細節,足見三毛的爸爸很尊重女兒的想法,更不會去強加阻撓,女兒的夢想在前方,他便給足盤纏即可。

像極了我們大多數人的父母,不善於言語,也不懂得誇獎自己對女兒付出了多少心血,但,暗地裡卻傾注了自己的一切給兒女。

我們常常說:捨不得為你花錢的男人,一定是不愛你的男人,只有那些愛你的人,才會為你傾其所有。


《撒哈拉的故事》:是愛情遊記,更是親情的高度濃縮,感人至深


而愛情和婚姻,往往都希望獲得對方的反饋或者回報,是帶有條件的。

唯獨親情,是不求回報的,只要孩子健康喜樂,父母便感到開心知足了,這就是親情的特別之處。

之前熱播的電視劇《都挺好》《歡樂頌》《安家》,之所以引起熱議,不少是其中親情部分引起很多人的共鳴,當父母把自己當做搖錢樹,或者拼命啃噬自己的錢,或者拿自己辛辛苦苦賺來的錢去補貼兄弟姐妹時,內心恨不得離開這樣的家,它存在一天,就多了一天對自己的剝削,原生家庭之傷,由此得來,而不少孩子,在長大之後,依然無法治癒父母給自己造成的傷害。

細節二:女兒遠在千里之外,父母給她郵寄了“家的味道”。

三毛和荷西在撒哈拉的生活條件相對比較艱苦,得知女兒結婚之後,三毛的父母便給她發去不少航空包裹,大批的粉絲、紫菜、冬菇、生力麵、豬肉乾等珍貴食品,三毛愛不釋手,其他朋友也給三毛寄去了罐頭醬油,有了小家庭作坊的“飯店”。

這一幕,像極了春運結束要返程的我們,父母恨不得在孩子的行李箱塞滿家鄉特色的美食,後備箱也塞得滿滿的,包子酸菜等都是家裡獨有的,要給孩子捎帶上,唯恐孩子在大城市買不到好吃的食物。

在很多父母心裡,只有家中的食物才是最健康的,遠離家之後,孩子想再吃到父母的拿手好菜也就變得遙遠了。


《撒哈拉的故事》:是愛情遊記,更是親情的高度濃縮,感人至深


食物變成了鏈接感情的紐帶,把所有的食物都給孩子打包好了,才能填飽他的胃,繼續開啟新生活。

當我們在外漂泊時,想念家的味道,常常也會想起父母的那道拿手好菜,可能不是用很高端的食材製作,卻一定是傾注了父母很多的心思,他們甚至可能在前一天就開始準備製作了。

簡簡單單的食物,往往承載了父母最深沉的愛,這可能是中國式親情了,帶著美食的芳香味。

細節三:結婚之後,父母對她倍加關懷,告知女兒要感恩。

三毛的父母,很瞭解她的性子,也預感女婿可能會被女兒欺負。

於是,他們在來信中千叮萬囑,開導女兒要知足,要感恩,已經結婚的人了,不可再任性強求。

而為了讓父母相信自己確實會和老公過日子,三毛特意寫文告知自己的父母。

一篇《結婚記》,讓父母欣喜不已,還鼓勵女兒多寫寫文章,以便他們瞭解近況。


《撒哈拉的故事》:是愛情遊記,更是親情的高度濃縮,感人至深


得虧於父母的反覆提醒,加上荷西對三毛寵愛有加,婚後3年,三毛筆耕不輟,出了《撒哈拉的故事》《稻草人手記》,翻譯了20集《小娃娃》,《哭泣的駱駝》《五月花》等等作品,堪稱是她的創作高峰期。

此外,由於三毛遠在海外,國內的圖書出版,也便由她的父母在操持了,似乎成為了她的經紀人,成為對外聯繫的商務,打理著女兒的出版事業。

三毛調侃,書名應該取什麼名字,母親還挺苦惱的,是應該叫《啞奴》,還是應該叫《哭泣的駱駝》。

父母還擔心取名沒達到女兒的期望,怕女兒寫信回來發脾氣,謹小慎微。

比較難得的是,三毛覺得書是為父母而出的,那就讓父母全權代享這份喜悅。

這樣操心的父母,搭配不上心的女兒,倒是挺般配的,各有各的情趣,也就不會產生相處的矛盾。


《撒哈拉的故事》:是愛情遊記,更是親情的高度濃縮,感人至深


細節四:父母的教育方式以女兒為主,願意扛住壓力。

三毛的父母是開明的人,放到我們現在的時代來說,可以說是教育界的一股清流了。

三毛不去學校讀書,她的父母也不強求,承擔起了教育的重擔,女兒不肯讀英文課本,就讓她讀淺近英文小說,因勢利導;女兒不想死記硬背,就讓換一種方式讓女兒讀唐詩宋詞。

甚至,連練習鋼琴,父母也願意最大限度包容女兒,女兒不想練習,父母便自己投入其中,坐在旁邊打拍子跟著哼唱,練完了,還會獎勵女兒5塊錢。

而且,在教育這個問題上,她的父母也絲毫不心軟,不吝惜錢,三毛喜歡美術,敦煌書局的原文書很昂貴,她的父母還是斥巨為她買下了畫冊。


《撒哈拉的故事》:是愛情遊記,更是親情的高度濃縮,感人至深


“再窮不能窮教育”說的可能就是三毛的父母,當孩子不適應現有的教育體制時,他們尊重孩子的個性發展,不強制要求孩子必須去適應制度,這種難得的包容心,也讓三毛的文學素養得到很大提升。

聰明的父母,常常能看到孩子身上的閃光點,並且鼓勵孩子,而眼光狹隘的父母,往往會是孩子成長道路上的絆腳石,孩子是璞玉還是頑石,往往都是由父母決定的。


《撒哈拉的故事》:是愛情遊記,更是親情的高度濃縮,感人至深


寫在最後。

《撒哈拉的故事》既可以當成遊記來讀,也可以當成親子教育的教材來讀。

真實呈現了三毛和荷西、父母之間的相處細節,讀完會感受到其中的一番深情。

為人父母,不要感慨自己的孩子為什麼比別人差,多從自己的身上反思總結,才會知道問題的根源在哪。

孩子只是父母的複印件,父母的原件如果不好,那麼,想培養出優秀的孩子自然也就難度重重了。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