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困局,真的任何方法都拯救不了大清帝國了嗎?

彭國放


這個問題實際上就是要挖掘晚清當時的困局是什麼,然後為什麼這個困局導致了晚清的時候,清政府不能夠實現近代化改革。

先看晚清當時的困局是什麼。

清政府是一個由少數民族組建的政權。在中國歷史上這樣的政權其實不少見,但是實現大一統的只有元和清兩個王朝。而持續時間超過200年的只有清王朝一家。這樣一個特殊的出身,就使得清王朝的權力架構和一般的漢人王朝相比有很大的區別。

中國的幾個代表性的漢人王朝漢唐明,皇帝相對來說都是比較孤單的。用來制衡朝臣的手段,各有不同。比如兩漢時期外戚的地位很高,其實就是利用他們來對抗朝臣。東漢時期還有另外一個權力集團就是宦官。唐代的時候,皇帝通過科舉制度,選拔一批中下層的地主進入官僚集團,用來打擊世家大族。唐玄宗以後,宦官又開始做大,其實也是皇帝用來制衡官僚集團的一個手段。明代的時候,廢除丞相制度,其主要目的除了防止丞相專權以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為了打擊官僚集團。與此同時,明代又建立起了廠衛制度,以宦官和特務機構來制衡官僚集團。總而言之,皇帝以個人力量在對抗整個官僚階層的時候,總是需要尋找一些同盟軍,從而防止被官僚集團架空。

清代的少數民族身份使得皇帝在選擇同盟軍的時候不需要太多的思考可以直接利用本民族的精英階層,也就是滿清貴族,當時被稱為八旗子弟。因此滿清的權力架構是比較特別的,實際上是以滿漢對立的模式來實現了一種權利平衡。之所以說它,特別是因為其中一方和皇帝有著特殊的民族與血緣聯繫,這樣一種權力關係是極為密切的,和漢人王朝當中常見的外戚集團,宦官集團有顯著區別。

這種權力架構帶來的一個好處就是極為穩定,可以說其他漢人王朝是到了王朝的前中期時候才建立起較為穩定的權力架構,並且這種權力架構在後來的時候,很有可能會因為權力鬥爭而發生傾覆。當然是滿清時期的權力架構非常穩定,從入關以後一直到滿清退位,從來沒有發生過變化。穩定顯而易見就帶來了政權的長久性,這也就是滿清政權能夠延續267年的重要原因。但是反過來說,那就使得清政府沒有辦法,脫離這樣一種權利架構來構建一個近代化的權利體系。原因很簡單,這樣的關係太密切了,使得清政府沒有辦法在不動搖滿清貴族利益的基礎上,實現近代化改革。通俗的來說就是兩者水乳交融,已經沒有辦法分開。

再看為什麼不可能實現這一個困局在清政府架構之內的解決。

應該說在晚清時期曾經有過此類嘗試。最重要的兩次政治嘗試分別是戊戌變法和清末新政。

戊戌變法的兩位最主要的推動者分別是康有為和梁啟超。康有為,雖然當時名氣較大,又是梁啟超的老師,但實際上在理論建築上面遠不如梁啟超,所以我們主要看梁啟超的觀點。梁啟超對於革命和改革其實是有比較深入的認識的。他從當時的整個社會情況來分析,認為走改良道路相對來說需要付出的社會成本比較小,對於中國來講可能是更好的選擇。當然他的這種判斷被歷史證明是錯誤的。不過當時梁啟超在特定歷史環境下給出的建議就是短期內先模仿西方政治體制架構,邁出簡單的一步,後續再徐徐圖進。這種想法當時來看很美好,但並沒有取得成功。從當時變法的實際情況來看,除了湖南巡撫積極響應變化,其他各地方官都是陽奉陰違。最後在慈禧的阻撓下,戊戌變法以失敗告終。

慈禧為什麼反對變法?有人認為是因為光緒準備聯合部分維新黨人逼宮,導致慈禧在政治上發浪。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但沒有觸及到根本原因。最主要還是因為維新變法其實已經開始觸動很多滿清貴族的利益,這是他們不能容忍的。慈禧,相比光緒更為現實的意識到了,這些人是清政府統治的基礎,一旦這些人不再支持清政府,或者沒有能力支持清政府,那麼清政府離倒臺也就不遠了。從這個角度上講,慈禧反對變法有其立場上的合理性。

清末新政是由慈禧主持的,因此在推行的過程當中,至少在明面上是沒有遇到特別大障礙的。但是問題同樣存在,那就是隻能將主要的精力放在經濟和文化領域上,對於政治領域的變革則非常抵制。現在回顧清末新政的內容,當然要從兩方面來看,在經濟和文化領域上還是做出了一些重要的探索和嘗試,不過在政治領域則極為保守,尤其是搞出了皇族內閣的笑話。

從政治改革這個角度來看,清末新政是失敗的,縱使由慈禧主持,也不能改變這樣一個結局就可見,真正的阻力其實還不來自於慈禧,而來自於更廣泛的滿清貴族階層。

這兩次現實政治層面上的失敗,也就從歷史角度證實了,清政府不可能在保持滿清貴族利益的前提下實現近代化的改革。實際上清政府的統治和滿清貴族的利益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要推翻其中一個,實際上也就必然要推翻另一個。

最後,晚清的這個困局,實際上通過歷史已經給出了一個非常明確的答案,很多人是在歷史過程當中才意識到這一點的。

在大部分的歷史著作和教科書當中,總是先談晚清的維新派,再談革命派,這當然有其合理性,不過很容易給歷史知識不足的人形成一種錯覺,認為兩者是先後產生的。其實從時間上看,兩者是大體同時產生的。區別是維新派通過公車上書更早的進入了歷史舞臺,在當時登上了社會意識的大舞臺。而革命派是通過其後的一系列革命暴動才開始為社會所認知。從晚清時期知識分子的傾向來看,至少在戊戌變法失敗以前,很多人是傾向於維新而不是革命的。在戊戌變法失敗以後,促成了一部分人的轉變。到了清末新政時期,則有更多的人從維新派轉為革命派。而到了辛亥革命時期,整個社會主體意識對清政府沒有任何留念,也就使得清王朝在短短不到半年時間裡邊就徹底倒臺,而且居然是在沒有大規模軍事暴動的基礎上形成的,以這樣一種異常平和的方式實現政權過渡的大一統王朝,在中國歷史上恐怕也僅此一次而已。從這樣一個過程來看,整個中國的主流意識,對於清王朝已經極為失望。

革命派逐漸獲得社會主體認識和支持的過程,實際上也就是民眾對於晚清困局認識逐步深刻的過程。而對於這個困局日益清醒的認識,也就會迫使民眾愈發的支持革命。


用戶4325101516


當然可以救,只是救下來的還是不是大清,就難說了

救大清第一步,除八旗特權

皇權不提了,中國數千年封建史,對於腦袋上有個皇帝,那是理所當然的事,就算不爽,也是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

雖不提皇權,但大清要續命,取消八旗特權緩和矛盾是必須的。長久以來,八旗以征服者居稱,佔據了太多的資源,地方上的滿城內外矛盾重重,互不信任。就像鎮江保衛戰,漢家百姓想守城,竟然能被八旗當外敵驅逐殺害……

救大清第二步,開民智、啟民心、強民體、鑄民魂

為官主政叫牧守一方,把老百姓當牛羊,讓老百姓活的渾渾噩噩,在大時代中若想續命,大清必須改正。所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其實是歷代王朝詬病,只是大清做的更進一步,老百姓更渾噩

大清如若浴血重生,必須在開啟民智上下功夫,把四萬萬隻羊,變成四萬萬隻狼

救大清第三步,打土豪,分田地

人人有衣穿,人人有地種,一直是老百姓渴望。而王朝末年,總伴隨著土地兼併嚴重,大量人口淪為佃戶狀況,這是個大炸彈。解決問題有兩個辦法

一個是建立大量工廠,把佃戶引進城市,變成工人,而這一點,當時顯然做不到;第二個就是分田地,把土地從地主權貴手中取回來,重新分配……

打土豪分田地,就算清政府不做,後來者也會做的。大清既然想續命,不如自己做

救大清第四步,守土有責,全面皆兵

這條不多說了,大家都懂

大清國力比西方國家,委實差距過大,面對入侵,很難做到禦敵於國門之外,很大可能是全民抗戰,一寸山河一寸血

經過這四步,大清必定浴火重生,只是這樣的大清還是大清嘛?估計那些想救大清的人,也不想要這樣的大清吧


靈石蘊珠寶


清政府的結局其實避免不了,因為權威領袖沒了。別小看權威領袖的作用,以美國第一任總統華盛頓為例,他當時就是美國的權威領袖。如果沒有華盛頓的個人魅力,美國製憲會議根本開不下去,邦聯也不會成為聯邦。

而清政府的倒臺,表面上是因為種族暴亂,實際上就是因為沒有權威領袖導致的。當時中國的權威領袖是誰?慈禧太后,慈禧太后之所以能在庚子國變之後依然維持國家的行政運轉,主要是因為慈禧早年積累的威望,也就是鎮壓長毛以及支持洋務運動。再者,慈禧主政期間的晚清幾位名臣,諸如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等人完全可以憑藉個人的威望來保障地方上的穩定,這些人是慈禧的再造玄黃之人,所以慈禧和他們之間的互動一直不錯,可以凝聚整個國家的向心力。

但是問題在於,慈禧死的實在是太早了,雖然她鋪開了清末的憲政改革,但是慈禧實在是死的太早,而清政府從中央到地方又沒有能夠主持局面的權威領袖,中央是載灃這種缺乏政治經驗的毛頭小子,地方上又沒有諸如李鴻章的頭面人物,所以清政府的倒臺是必然的,根本不可避免。

雖然清政府後幾年因為新政,以及吸引國內外投資,給清政府帶來每年三億兩白銀的財政收入,再加上近代化工業、經濟、教育、軍事體系的建設,當時國內得局面可以說是非常的平穩。但是平穩的外表下往往潛藏著暗流,也就是立憲派、革命黨和清政府之間的政治矛盾。如果慈禧還在,完全可以鎮住場子,但是慈禧蹬腿之後一切就成了泡影。

說好聽的,當時不管是清政府還是立憲派還是革命黨,都是理想主義者,雖然他們的理想各不相同,但是都在為實現理想而努力。其實我不是瞧不起理想主義者,理想主義者往往在信仰上非常堅定,但是理想主義不代表就能幹好事。

作為一個理想主義者,你首先要有捍衛理想、即便以身殉道也在所不惜的聖徒精神;還要有那種為了驗證理想是否可行而進行試驗的科學精神;更要為如何踐行自己的理想而進行豐富的學習來提升理論基礎的求知精神。說一句不好聽的,當時中國三個派別的理想主義者沒有一個是合格的理想主義者,尤其是革命黨,他們這種從頭到腳都散發著民族主義惡臭的人類排洩物早晚會被衝進歷史的下水道。

清政府的理想就是儘快仿照日本實行二元制君主立憲,立憲派的理想就是儘快仿照英國完全君主立憲,革命黨的理想就是排滿。如果論可行性來說,清政府的那套方案可行性最大,但是事實哪有那麼簡單,政治改革是一個大事,是需要一定的經濟和社會基礎的,你全國老百姓都沒有個憲政的概念,你玩個屁憲政。

所以清政府玩起了激進式改革,很多改革不加試點就推行,比如說地方諮議局,玩的跟屁一樣,完全違背了憲政的精神,甚至搞出了地方政府停擺的鬧劇。而且還不斷地去北京請願要求從速立憲,這等於飲鴆止渴。因為每一個國家的國情都不同,憲政是權力分解,而在中國這個這麼龐大的、具有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傳統的國家當中,快速對權力進行分解哪是那麼容易的。伊藤博文就預言清政府這麼玩最後必然會導致國家解體,不過他一語成讖,因為他永遠也看不到這一幕了。

所以,清末的局面根本無解,清政府倒臺是必然的。而導致清政府倒臺以及之後一系列亂象的根本原因,就是清政府和立憲派那種激進的改革。而革命黨不過是壓垮駱駝最後一棵稻草而已,可以說撿漏撿的很成功。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順封建運轉之勢必,亦時代變換之必然”,清朝滅亡是東歸入海,大勢所趨、不可逆轉的,這個結果是時代發展的要求,“逆勢則死,順潮則存”的道理大家都懂,“變則通,不變則亡”的說法眾人亦知,奈何晚清“臨死之前”都苦苦守著那早已夕陽西下的封建制度,卻從未在內心真正接受除封建模式之外的任何一樣東西。如此心理,又怎能一步一步脫離困局,再次在東亞的地平線上升起大清龍旗呢?那是萬萬不可能的。

清朝自公元1840年跨入近代,以第一次鴉片戰爭為序幕一併被英國的鴉片和堅船利炮無奈打開了活門,硬是活生生地被英國扯著頭皮拉進了正在發展中的近代化時代。按理說,晚清是有機會翻盤的,怎麼說呢?同一時期的他國,①沙俄在大搞農奴制改革;②日本在大搞明治維新;與此同時的清政府自然也不甘落後,隨即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率先主動邁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結果是甲午中日戰爭這一戰,徹徹底底地打破了清政府大經營洋務運動的興致。也罷,從頭開始吧。戊戌變法中,本來在光緒皇帝支持的前提下,看起來還是有那麼一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態勢的,奈何“光緒有意,慈禧無情”,慈禧太后的反對致使戊戌變法頃刻間轟然瓦解。也罷,再試他一試吧!八國聯軍侵華、《辛丑條約》之後,晚清政府愈發感到“不改則亡”的危機迫在眉睫了,於是“清末新政”應時、應勢而生了,清政府打著君主立憲、皇族內閣的幌子搖擺在國人眼前,起初的國人還是比較對主動改革的清政府報之期望的,但是沒過多久,晚清政府便露出了“狐狸尾巴”,這哪是什麼君主立憲制的改革,這明顯就是用來暫時一方面麻痺國人、另一方面用來安慰自己的暫緩之計嘛!這一次可真的是讓國人對晚清政府傷透了心,經歷這種種變換,清政府仍然是泥舊陳古,不改前非,國人將這種種面目都皆數看在眼裡,終於以真正的星火燎原之勢揭開了對這最後一個封建時代的全面攻勢。公元1912年,末代皇帝溥儀在袁世凱的威逼脅迫下無奈退位,三月,中華民國建立,這種種新跡象標誌著清朝乃至兩千多年封建帝制已然潰敗。

立足於國外角度,自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始伊,面對地大物博而又軟弱的晚清帝國,接踵而來的便是魚貫而入的欺侮戰爭和屈辱條約。1895年《馬關條約》的簽訂,又是徹底激起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1901年《辛丑條約》的簽訂以及“洋人的朝廷”的實至名歸,真正將晚清政府置於死地。隨著後來國內國外的時局變化,清政府逆勢反時,徹底決斷了自己“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後路。

對於晚清王朝的命運,恐怕早已是病入膏肓,迴天乏力了。晚清滅亡是必然,封建制度解體更是必然!兩千多年之前的《周易·繫辭下》就曾提及過:"變則通,不變則壅;變則興,不變則衰;變則生,不變則亡。"任何朝代的滅亡根本原因都是出自本身,清朝身為封建末代王朝,自然也不例外.


歷史課課代表


綜合內外因,清時的中國,是沒救的。事實上,一直到新民主主義革命結束,中國都處於救亡運動階段,這條路,最終確立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具體來說,太長了,手機打字累,不寫。


TonyDeng


怎麼可能沒有辦法?其實這個問題有一個小bug,晚清是從鴉片戰爭開始的,準確時間應該是1840年—1912年。中間橫跨72年,如果說前50年,那肯定還有救,如果是後面那就是積重難返,無法挽救了。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標誌著晚清的開始,也標誌著滿清的受辱史開始。但是我們要客觀的瞭解和看待歷史,鴉片戰爭爆發的真正原因和對滿清的意義。這樣就知道了如果在那時能不能力挽狂瀾,讓滿清重回世界強國。

其實,兩次鴉片戰爭並沒有讓滿清受到多大的創傷,只是被突然的武器打蒙了,陪銀比其後面來還是可以承受的。雖然鴉片戰爭給滿清帶來了創傷,但是也帶來了許多先進的東西。比如:武器、海關、國際貿易甚至政治制度。這些都是隨著戰爭帶來的,如果那時的君王是一個勵精圖治,並且有一定執掌年限的,那滿清在那時邊學邊改革,肯定是可以挽救的。

一、實行君主立憲的政治制度,改革原來慵懶貪腐的皇權政治。

二、全面改革學習制度,輸出大量留學人員,倡導新學,鼓勵科技發展。

三、客觀對待國際貿易,逐步接手海關,建立新的交易制度。尊重商人。

四、購置大量先進武器,鼓勵研發新武器,培養新軍。

其實這不併不是我空想出來的,因為歷史有證明,首先我們要知道我們鄰國日本幾乎是同時被打開國門的,同時被欺辱的,但是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大家也看見了,他們就採用了這幾條。

滿清真正的被打垮,其實是甲午海戰以後,賠款加大,帝國已被完全打空,甲午之前的中國,GDP還是很強的,此戰以後滿清再無力爬起來了。而甲午海戰的日本,大家都看見了。

所以,如果說晚清之前,我們還是有許多辦法力挽狂瀾的。





狐瓦拉


要知道洋槍大炮還可以買,滿清最大的問題不是科技,而且人的思想。

救國就要革命,革誰的命?不是革老百姓的命,是革滿清貴族的命,救人先救己,他連自己都救不了何以救國?

滿清已經成了一個死循環,救國就要革命,就要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滿清就要亡國。不革命滿清也要亡國,誰也救不了他了,中國試過資本主義不流血君主立憲制,試過美國大總統制,最後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歷史已經證明了這件事情,無論多精緻的外殼手術也無法剪除中國當時的弊端,當線亂成一團麻,當一座房子即將倒塌,縫縫補補是無濟於事的,只有一切推到重來,在廢墟上重建輝煌。



何以知世


要搞清這個問題就要搞明白晚清時代的世界政治經濟格局和晚清在世界文明所處的位置。在晚清所處的年代,世界文明已經進入資本主義工業化文明,就在我們還太平天國的時候,西方世界的工業革命正逐步往第二次工業革命過渡,與同治和光緒帝同時代的美國總統是格蘭特,也就是美元五十塊鈔票上印的那個老頭,當時的資本主義國家政體以君主制為主流,民主選舉總統的共和國只有美國一家。把大時代背景理順了,我們才好覆盤晚清。晚清朝廷有沒有自救的機會?有!且僅有一次機會!機會就是洋務運動的同時變法成資本主義君主立憲制國家,變法時間要安排成跟洋務運動同步進行,不能有前有後二者不同步。那麼搞君主立憲晚清朝廷有沒有人可以搞?有!恭親王奕忻就可以牽頭帶著一幫洋務派去玩兩把。恭親王長期擔任洋務大臣跟西方列強泡在一起,多少還懂點兒資本主義是個什麼主義,恭親王加上李鴻章、張之洞、盛宣懷這些洋務派,立憲的人馬班子就能搭起來,清廷的保守派徹底邊緣化繼而退出舞臺。封建主義農業社會小農經濟體也可以資本主義君主立憲?當然可以!日本就是個榜樣,俄國又是一個案例。晚清朝廷搞君主立憲採取的策略不是去照抄英國德國的立憲君主制,而是根據本國國情來立憲,皇權虛化是必須的基本原則,但是要不要像英國那樣虛得那麼徹底大可商榷,搞成日式德式的實權立憲未嘗不可。這種封建農業社會轉化成資本主義社會的改革指導思想就是另一個女人-俄國女沙皇葉卡捷琳娜二世講的那樣:與其讓他們自下而上自主發動一場革命,不如由朕自上而下送給他們一場革命。晚清朝廷自上而下完成資本主義君主立憲改造社會再加上洋務運動富國強兵,那麼甲午基本上可以避免戰敗,最壞的結果不過是打成平局,平局對晚清並非不可接受,但是對明治的日本就是滅頂之災,日本撈不著戰爭賠款就不能回本,不能回本那麼他們光是為了償還搞維新而從西方列強借來的外債就夠他們一直不歇氣地還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後,平局讓日本肯定賠本兒賠得要當褲子。日本要是敢耍光棍賴賬,那麼就會上演西方列強派軍隊上門討債的鬧劇,庚子賠款的就是日本而不是我們,甚至我們還可以跟著別人一起去日本揩油,錢不夠就拿機器設備來充抵,我們看上什麼就拿什麼,日本的明治維新工業化瞬間就化為烏有,打回農業國原型。農業國的日本永遠不會對工業化的清政府形成任何威脅,沒有了日本這個中國近代史最大的攪屎棍子,那麼晚清朝廷就可以全力以赴發展經濟並且繼續加強武備,經濟搞上去了國力變強了,就可以找沙皇俄國、德意志帝國、大英帝國洽談收復失地的問題,沙俄在東北搞過去的江東十六屯得還,在西北弄過去的唐努烏梁海還有現如今中亞五斯坦一部分原屬於中國的地盤得還,和平協商不成就可以武力收復,以日俄戰爭中沙俄的表現,幹倒了日本強大起來的晚清要武力收拾他們應該可以成功拿下;收回了沙俄侵佔的土地,再有沙俄戰敗一副慘兮兮的樣子,跟英國和德國談判就好談了,連談判帶嚇唬,三下五除二就能把香港跟青島和平收復回來,上海的租界也沒必要再繼續租直接收回即可。陸地上的失地都收回來了以後就輪到海上,琉球群島,也就是日本的沖繩縣,這個得讓日本吐出來,要麼獨立出來恢復琉球王國納入中國的藩屬國團隊,要麼乾脆併入中國設置州府縣衙實行直管,海軍艦隊也入駐琉球開啟太平洋海權的制霸時代,從此成為跟西方列強對等的唯一東方強國。國防無憂,繼續發展下去,這個虛擬版本的晚清就能趕上以內燃機和電為代表的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浪潮,洋務運動工業化就會繼續深化,屬於中國人自己的發明創造就會湧現,綜合國力將會急劇上升,在亞太地區將出現中英爭霸的地緣政治格局,清軍會跟英國的殖民地軍隊展開一系列碰撞,類似春秋戰國的連橫合縱將會在列強國家之間反覆上演,中國會拉攏幾個跟英國彼此看不順眼的歐洲國家組團對抗英國,德法兩國必然榜上有名,而英國為了消解掉三打一的不利局面會拉攏沙俄入局幫忙同時會拉攏擁有印尼的荷蘭還有美西戰爭獲取了菲律賓的美國一起在亞太對付中國,歐洲國家就在歐洲跟英國和俄國亂鬥,清廷只需在亞洲提供武器和經費煽動當地人造英國人的反就可以不斷侵蝕英國的亞太殖民地,除非英國人急紅眼了主動上門挑戰中國,清廷一般不赤膊上陣,對於美國和荷蘭則保持警戒彼此相安無事即可。這樣專注於打擊英國,搞個幾年十幾年下來,英國就得準備認輸簽訂喪權辱國條約,割讓一部分殖民地給中國,有了海權意識的清王朝當然點名要拿走馬來西亞、新加坡還有緬甸,談不攏就給錢給槍讓這三個地方的當地人接著鬧,英國不服氣挑釁清軍就接著揍他們,打到條約簽字為止。英國要是丟了馬來西亞、新加坡和緬甸這三塊殖民地在那個年代可就算是遭受了傷元氣的重傷,英國將提前很多很多年從世界頭號強國的寶座上跌下來,在歐洲的德國就更是像打了興奮劑一樣比真實歷史更狂熱地挑戰英國的霸權,未來世界大戰的基本格局就此完成。現實中的滿清保守派當權弄權,白白葬送了中國逆境崛起的可能性,覆盤洋務運動前前後後再繼續推演之後若干年的發展趨勢,不由得感慨滿清的王公大臣都是一群誤國賊。


用戶96772369439


應該說這種結論過於武斷和簡單。

說到危機,那就是既有危險,當然是又有機會,關鍵看滿清統治集團面臨這場危機時是怎麼想或怎麼做。

平心而論,滿清王朝當年遇到的危機並不是滿清王朝自身的危機,而是時代的危機,換句話說,如果不是遇到西方工業文明的崛起與向東方傳播,以大清帝國自身的極強的生命力和修復機制,試想連太平天國運動那種席捲十幾個省,損失人口達2個億的大動亂都挺過來,還實現了同(治)光(緒)中興,如果不是西方文明的切入,大清再挺一兩百年應該沒問題。因為從歷史上看王朝的覆滅只有兩個原因:內部潰敗和外族入侵。清朝的滅亡恰恰與上述兩個原因都無關,它還沒出現歷史上王朝覆滅前的敗相,皇帝依然勤政有為,既無昏君也無暴君,既沒有宦官亂政,也沒有外戚專權,更沒有橫徵暴斂或外族入侵,甚至愛新覺羅家半文盲的兒媳婦慈禧的統治也顯現出夫君家高超的政治手腕以及制度與文化的自信,她竟然敢讓朝中大臣回鄉招募鄉勇,訓練成軍去取代早已不堪重用的滿清八旗軍,這需要怎樣的勇氣和睿智,面對曾國藩,胡林翼,李鴻章,左宗棠等新崛起的漢族精英,絲毫沒有像兩百多年前明崇禎皇帝的那種猜忌和小肚雞腸,而是顯示出充分的信任和遊刃有餘,讓其放手一搏,最終掃平叛亂,重整河山。

滿清帝國的最後潰敗,是由於古代社會向現代社會,專制社會向憲制社會轉換,在升級社會系統時磨磨蹭蹭,對放棄愛新覺羅家特權欲罷還休,在生死存亡之機還不肯放權,還弄出個皇族內閣,讓在一旁的革命黨人覺得與其讓你不情不願的改革不如讓老子酣暢淋漓的革命來的痛快!於是大清帝國在這場王朝改革與革命黨革命的賽跑中敗下陣來,覆滅成為不可避免...

1840年伴隨著船堅炮利呼嘯而來的這場危機對大清帝國既是幸運的又是不幸,幸運的是因為這時歷史的機遇窗口已經打開,可以像東邊蕞爾小國日本一樣打開國門,虛心向西方文明學習,下載軟件,把中華文明的操作系統從古代社會1.0版本升到現代社會2.0版本,實現“師夷長技以制夷”;如果說不幸就是在這一大變局中抱殘守缺,頑固僵化,錯失良機,不願升級文明操作系統,大清帝國恰恰就是後一一種選擇和結局,並且在歷史最關鍵的關頭,老謀深算,政治經驗豐富的慈禧太后和在政治上有號召力的光緒帝先後一天撒手人寰,無權威的護航,接手的二代們力小而謀大,終於使大清這艘巨輪撞上冰山...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 1840年起,坐江山的不論是劉家,李家,趙家,朱家還是愛新覺羅家,遇到這個問題如不轉型升級都無解,這就是曾國藩李鴻章說的三千年未遇之變局說法的原由!

實際上從大英帝國的米字旗出現在廣州洋麵的地平線那時刻起,傳統中華文明的演變方向就確定了,且不由人的意志而轉移,這就是中國社會形態由低級而高級,由愚昧而文明,由古代而現代 ,由獨裁而民主,由專制而共和的轉型序幕已經拉開,轉的快的進入列強序列,轉的慢的或轉型失敗的成為列強口中肉,盤中餐!

任何一個社會的變遷都需要學習和時間,商鞅變法推行的平民郡縣制取代貴族封建制前後經歷了一千多年到唐宋才穩定下來,滿清的覆滅與它試圖嘗試君主立憲這種在中國還不成熟的制度來達到自救目的有關。但是正如後來孫中山先生總結的,世界大勢,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就像九曲黃河,千轉百回,終將奔向大海。人類向善,人心向善,自由平等可能不僅是人類的共同價值,也是一切生命的共同追求,一個牲口你把它圈養在漂亮的柵欄裡,限制它的自由,不準亂喊亂亂叫,估計它也不會感到快樂的。毛澤東詩裡“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就是對萬物嚮往的境界最生動的描述...

所以晚清困局的失敗也有運氣太差的因素,如果慈禧老佛爺再多活幾年,用霹靂手段鎮住各種勢力,假以時年,保不定君主立憲有成功的可能,當然,歷史不可假設...


土豆到底去哪裡挖


晚清是可以救的,載灃是個好人,也是個非常正直的人,也有一定的政治才能,但是不適合做大變革時代的掌舵人。

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去世後,載灃當政,當時中外對他是有非常大的期盼的,康梁黨羽、中山門徒,如果載灃有大的政治智慧和這些人進行政治和解,結果會截然不同。

但是載灃太年輕了,太相信自己的武力了,他認為有兵在就有一切。當張之洞去世後,隨著清朝最後一個政治大佬的離去,能夠在危難之中穩住陣腳的人沒了,當武昌小小的兵變就把大清朝二百多年的基業錢了個精光,載灃才發現沒有民眾的支持,手中的槍桿子反倒成了自己的催命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