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央视拍成纪录片的水城天门村之吊脚楼

2019年的夏天,酷热无比,地处北盘江干热河谷地带的天门村,气温要比别的地方高上几度。我是第一次去天门村,现在的柏油路直接修到村里了,据说,在路没有修通之前,村民出入村子要在绝壁上攀登一两公里的石梯,其艰难和危险可想而知。托经济发展的福,现在小车直接就可以开到村边了。一排排的吊脚楼掩映在青翠的绿树中,几个小孩在地上玩泥巴,天门村到了。

在山清水秀的天门村中,错落有致的吊脚楼是天门村的灵魂。

被央视拍成纪录片的水城天门村之吊脚楼


无论在任何地方,公路的路面和房屋都是留给人们的第一印象。路面平整、干净的往往会对这个地方留下干净的印象,若是道路泞泥不堪,再美的地方也会反胃。粉墙黛瓦,往往会有世外桃源,诗情画意的感受;木制房屋更有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印象。

天门村的吊脚楼和参天的古树,层层的梯田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天门村的吊脚楼是一种比较古老的建筑,是标准的全实木房屋。由柱子支撑,高悬地面。在潮湿闷热的地方,这种建筑有很多好处:离开地面,避开了潮气,冬暖夏凉,各种毒蛇与野兽难以进入房屋里。据说支撑吊脚楼的柱子要用方柱而不用圆柱,因为毒蛇极易缠绕在圆柱上,在方柱上却很难很难缠绕。

被央视拍成纪录片的水城天门村之吊脚楼


修建吊脚楼是天门布依族的一件大事。

第一步要准备木材,天门村周围的原始森林里多的是木材;第二步加工大梁;第三步叫“排扇”,即把加工后的梁柱接上榫头,排成木扇;到了第四步,主人家要选个黄道吉日,请众多的乡邻来帮忙,这时就鞭炮齐鸣,在众人的帮助下“立屋竖柱”,吊脚楼大致的轮廓就做好了,余下的工作就由师傅们慢慢做了。

建好的吊脚楼居住起来是很方便的,第一层喂养牲畜,第二层是主要的活动场所,客厅、卧室、厨房全都在这一层,第三层则堆放粮食。

在天门村,所有的生产、生活都围绕着吊脚楼展开。

这其中,吊脚楼二层的火塘是整个楼最有人气的地方,那是用青石砌成的一个石框,在里面生火并不会引起火灾。

布依族十分善于利用木柴火,火的热力烧水、煮饭、炒菜、取暖;火的余温、烟雾薰烤着挂在火塘上方金黄的腊肉和香肠,就连烧尽的木材灰也不扔掉,因为那是上好的农家肥。

被央视拍成纪录片的水城天门村之吊脚楼


火塘不仅是布依族做饭的地方,也是全家聚会、会客的地方。布依族的后代们就是在火塘边了解了自己的历史,学会了生活的技能,火塘永远是布依族心灵的一个港湾。

但火塘并没有给恋爱中的男女青年留下一席之地,因为他们的天堂在吊脚楼外的田野里。

每到夏日的夜晚,月亮升起来了,田野里夏虫呢喃,此时的月光和吊脚楼上的灯光一样朦胧。

被央视拍成纪录片的水城天门村之吊脚楼


高亢的山歌从田间地头飘来,吊脚楼上就会打开一扇窗户,一个美丽的倩影在四处张望。

这是辛勤劳作后肆意狂欢的前奏,散发着青春荷尔蒙的布依族青年男女聚集在一起。

伴随他们的是煮熟的糯米和米酒,在燃烧的篝火中将苞谷和洋芋烤熟,舂碎的辣椒面和食盐作为调料。

糯米和米酒是当仁不让的舌尖上的天门村的招牌食物。

一首首山歌,一杯杯美酒,觥筹交错,天门村的年轻人凭借着糯米和米酒去捕获爱情,然而此时朦朦胧胧的月色下,无能怎样的美酒都不是主角,米酒敌不过的是青春。

这样的狂欢有时要到天明。

清晨在山鸟的清脆的鸣叫声中,最先从醉酒的天门村中醒来的是吊脚楼的开门声,伴随着袅袅的炊烟的升起,天门村新的一天开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