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法第一人的商鞅,為何下場如此悲慘?

邱思民


#魏平子讀春秋戰國#

商鞅是衛國人,從小在魏國求學,魏國是戰國裡面最先變法強起來的國家,他採用了李悝變法,李悝變法的內容最早是有四條,一個是獎勵耕戰,一個是廢除貴族的世襲制,還有廢除井田制以及推行法治.

商鞅在魏國學習中,他深入的學習理解了這一套理念,然後就往西邊去了秦國,基本上是照搬李悝的變法,然後也根據秦國國情進行了微調。

我們知道商鞅的結局不是很好,是因為他是推行變法,變法改革就是對現有蛋糕的重新分配,就會觸動一部分人的利益,有一些人利益受損了,他就要拿你開刀,實際上不管是商鞅還是戰國時候的其他的變法,主推者的下場都不是很好,比如楚國的吳起,比如也是楚王死了之後被他的反對者射死。還有那個趙國的趙武靈王更慘,他是自身親自推行胡服騎射的,然後。被圍在沙丘裡面活活餓死了。

那我們再擴大一點,不是光是戰國的時候,基本上所有的法家在做變革的時候,自身的下場都不會很好,這個是因為法家,他的邏輯裡面有一個先天性的缺陷,他告訴君王,君王身邊所有的人都不可信,皇后不可信啊,兒子不可信,地方官不可信,太監也不可信,只有誰可信呢?只有自己最可信,自己會制定一套完美無缺的政策,幫助君王富國強兵鞏固統治。

“凡人臣之所道成奸者有八術:一曰同床,二曰在旁,三曰父兄,四曰養殃,五曰民萌,六曰流行,七曰威強,八曰四方。”——《韓非子.八奸》

所以法家的推行需要君王的絕對支持為基礎,一旦這個支持不存在或者有所削弱,法家的推行者處境就很危險了。後期法家的集大成者韓非,李斯的下場也都不好。

這一點和儒家不太一樣,儒家講究素位而行,就是如果在君王面前不是很得志的話,就有不得志的做法,如果是很得領導信任的話,就有得領導信任的做法,所以不太容易遭受禍害。

而道家思想呢,也和法家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方說,我們這個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要一視同仁。再比如君主要虛靜自然需近自然,讓臣下自由發揮,然後自己再發揮最終的裁量權等等。但是道家多了一個叫做功成名遂身退的說法,法家是欠缺的。如果比如說商鞅能夠早點從那個位置上面退下來的話,找一個人接他的班的話,他可能就不會有這個下場。


魏平子


商鞅是中國歷史變法者的先驅,對千百年來中國的發展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商鞅變法在中國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有著重要的地位,他的變法常常被後人所借鑑和警示。
商鞅是衛國人,為了一展其宏圖偉志,幾經周折來到秦國。當時的秦國弱小不堪,積弱貧窮,不管從哪個方面相比,都不及周邊國家,甚至有大片領土還被鄰近魏國侵佔。秦國如再不變革,再不強大,多年後就有可能被別的國家吞噬。那麼,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會改寫,也就沒有中國的今天。
來到秦國後,商鞅經過一番舌戰,終於將朝中反對變革之聲全部壓了下去,同時也得到了國君秦孝公的理解和支持。他授於商鞅官職與權力,令其大膽變法、改革。
商鞅的變法:
一、 百姓每五家為“一伍”,每十家為“一什”。這樣各家百姓互相監督,若一家犯罪,其它家一同治罪,也就是連坐法。
二、 每家若有兩個男人而沒分戶的,要交納兩份的賦稅。這樣也就增加了國家的稅收。
三、 若立軍功,按功勞大小加以封賞。
四、 因私鬥毆將予以懲罰。
五、 對多產農物及布帛的勤勞耕織人員可免除勞役,懶惰之人就降為奴隸。
……
商鞅的第二次改革主要是對土地的改革和全國實行縣級制度的改革。
正是由於商鞅十餘年的改革,秦國出現了路不拾遺、夜不閒戶的景象。老百姓的衣食飽暖,生活無憂。士兵與百姓也願意為國家為榮譽而戰鬥。國家的綜合國力大大增強,軍力也有了長足的發展。在商鞅的率領下,秦軍擊敗魏國,並收復失地,各諸侯國也開始正視秦國,並紛紛前來表示敬意,以求和好。在商鞅的變革及領導下,秦國由小到大,由弱到強,成為各諸侯國中較強大的一個,為後期秦國一統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但是,改革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肯定要觸犯一些人的利益的,一些王公貴族和朝臣豪紳們,更是強烈的抵制。特別是那些曾經被商鞅依法治罪的人對其更是恨之入骨,巴不得他早日下臺甚至殺死而後快。
秦孝公死後,商鞅不聽賢人相勸,沒有急流勇退。而且繼任者秦惠王對商鞅也充滿敵視,加上一些妒恨商鞅的人開始報復,最終以叛國罪名,並用非常殘忍的方式——車裂將商鞅殺害。
商鞅的變法在當時來說是行之有效的,事實證明也是對的,秦國也因此而變為強大。但變革的條款有的也確實太嚴厲,缺少人情味。孔子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首先要向人們進行道德教育,讓人們知道尊嚴,知道廉恥,明白道理。當然,嚴格的規章制度、法律條款也是要有的,這些法規的制定也要考慮人的尊嚴及各個階層的切身利益。否則,就會被抵制、被推翻,任何不以人民大眾利益為先導的法規都必將是短命的。

小方說歷史1990


商鞅:我們都知道他推行的變法成功的為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戰國時期各國都發現一個問題“目前的生產力已經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生產需求”,所以各國有識的國君都在尋求改變,以便在殘酷的國際競爭中存活發展(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韓國申不害變法,吳起在魏國和楚國的變法等)。

這種歷史大背景下形成了的百家爭鳴的歷史奇觀,有識之士為了能在這個時代出人頭地或者說是為了全人類的幸福。他們形成了各種執政理念;去儒家,墨家,法家,兵家,道家等等。

這些學說事實上都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在這亂世之中法家是見效最快也是統治階級最喜歡的。商鞅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橫空出世。秦孝公為了強大秦國禮賢下士,面向全世界徵集人才;只要你有才就可以在秦國擁有一片天地。所以商鞅從衛國千里迢迢來到了秦國。


變法第一件事就是說服當時的最高領導,秦孝公重用了衛鞅讓他主持變法。

變法包括:廢井田,獎勵軍功,推行郡縣制;光這三項就可以大大提高秦國人民的勞動積極性了。

1,廢井田重農桑就是提高農民的勞動積極性;國家農業發展糧食豐富了國家經濟實力自然提高了。

2,獎勵軍功,在春秋戰國時代將領基本都是士大夫,世襲公子當任就連讀書都是一小部分人的特權。所以獎勵軍功使得貧民可能通過戰場拼殺改變命運。這樣就大大提高了軍隊的作戰能力。

3,推行郡縣制,就是加強中央集權。將士大夫的權利更加集中到秦王手中,方便統一部署任務做到上傳下達增強了各部門的執行力。

除了這些還有一項是“嚴刑峻法”
動不動就殺頭,殺的還不只是一個人;也就經常追究連帶責任(一個人犯法也許幾家人都要被殺頭)。

我們不可否認衛鞅的變法是成功的;他提高了秦國的經濟軍事實力。可是對於衛鞅自己我們又不得不說他是失敗的;他不僅得罪了大部分既得利益者還得罪了大部分秦國的老百姓最終落得個車裂之刑。


在變法的過程中太子犯了法衛鞅要求懲罰他的兩個老師(一個被割掉鼻子一個被烙印),這就是典型的得罪權貴;秦孝公死後太子繼位自然不會放過衛鞅。更可悲的是衛鞅為秦國增加了收入,可他的嚴刑峻法卻讓秦國人民十分痛苦;所以在秦惠文王要殺他的時候這些農民卻自發的跟隨。

衛鞅一味的追求嚴刑峻法,用壓迫的方式使人民屈服,按照有利於統治階級的方向發展;卻沒有使用教化的方式改變人民的思想。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更何況他以前得罪的人現在成了他的領導。

所以商鞅變法是成功的,商鞅本人是失敗的。


蟻史為諫


主持改革變法,歷史上最成功的莫過於商鞅。

可是他改革變法成功的同時,取消其他貴族特權的同時,自身也變成了秦國最大的地主,擁有一個無比巨大的商邑。

他借鑑楚國的經驗設計了郡縣制,不許再搞封建制,大家只能買賣土地,而不能在各自的封地搞私人武裝,這當然是一個正確合理高明的政治制度架構建設。

可問題是,他的商邑就保留了一支強大到足以抗拒國家的軍隊的私人武裝啊。

一旦政治家推行的改革變法,自身成為最大的受益者,那麼,只會加劇上層內鬥,其悲慘的命運是可以預見。

今天很多人稱許商鞅的治國功績是沒有問題,但是他並不是因為變法而死,而是死於他自己的貪婪啊。

可以說,商鞅善於謀國,卻不善於謀身。

高收益帶來高風險。

法家諸子相對其他百家而言,入仕上位成功率高。而一旦上位,那個位置就是箭靶子,不死也得半條命。

這一點,法家諸子上位之前,心裡也是明鏡般的明白的。

在彼時劇烈的政治鬥爭中,誰上位都得死。此為必然。

而能夠上位的,靠的都是真才實學競爭上崗。說不上好聽,儒家、道家、墨家領袖是想死君主也不給他們機會啊。

商鞅搞的是郡縣制,其目的就是取消貴族特權。

結果,在他這面改革的大旗之下,他詭異的成為了商君。一個擁有十五座城邑的商君。

這等於是把自己放在火上烤。

任何一個政治家只要主持朝政,即便是賢明如諸葛亮,也要承受來自政敵的攻訐和抹黑。

而如果一個政治家要想強勢主持推動變法,必然觸動既得利益集團,這時候即便是為了自己變法順暢進行,也當做到清廉自持。否則,身家性命、滿門九族就得交代了。

當他剝奪了其他的貴族的既得利益,自己卻成了秦國最大的封建領主,也就是選擇了死路一條了。

於是,當他的後臺秦孝公死了之後,他自然會遭到政治清算。

此一時,他束手就擒可能還有一線生機,而他卻選擇了倚靠自己商邑的私人武裝力量去抗拒在戰場上百戰百勝的秦軍,最終也死於亂軍之中,屍體慘被車裂。

這樣的下場太正常了,根本不值得同情啊。

在政治權利鬥爭中,最大的大佬從來都得愛惜自己的羽毛和政治名聲。

歷代改革家即便搞貪腐即便從改革變法中分贓,都是偷偷摸摸的。

那有像商鞅這麼大張旗鼓的告訴大家,我從自己主持的變法中收益了十五座城邑,我建立了秦國國內最大的封國。

商鞅這等於在四面樹敵的同時還自己找死,黃泉之路、地獄之門就是為這種人開闢。

當然,從商鞅的變法設計中,任何一個秦人都可以就軍功論賞,那十五座城邑也確實是秦孝公獎賞商鞅奪取河西之地的,按照軍功正規程序而獲得的。

可是這樣的政治設計,當秦國那些幾百年嚴格下來的世官世職的貴族們都是腦殘啊。

於是,秦孝公一死,商鞅的好日子也就到頭了。

這哪裡是什麼守舊派的反撲啊,是商鞅本人不得人心,太貪,太缺乏謀身的政治智慧。

任何一個智商合格的政治家,既要懂的謀國,也要懂的謀身。

這保護的不僅僅是自己個人的身家性命,也是保護自己的未來的政治遺產。

也就繼任的秦惠文王英明,沒有因人廢政,在宗室多怨的基礎上,僅僅弄死了商鞅,並沒有搞全盤政治清洗。

要不然,商鞅之前的改革全得白瞎了。

人亡政息在中國歷史上是最常見的。

商鞅變法的成功,取決於秦孝公,更取決於秦惠文王。而商鞅本人的功勞固然有,卻並不是最大。

賈誼都說的明白,奮六世之餘烈,哪能功勞全落到商鞅一人之頭上。當秦國曆任君主全是吃素的啊。

說到底,商鞅就一個打工的。

打工打到自己命都沒了,固然落得了中國最偉大改革家的名聲,可是千載之下,他的下場都是歷代改革家的殷鑑了。

商鞅至今為歷史教科書所歌頌,當然也是正確的。

在家國一體的宏大敘事中,一切過往的細節被忽略了。

普通人記不住,歷史學家卻留心。

今天,我並不是來做這個翻案文章,也不需要做。

商鞅之為人,自己已經在《商君書》一書上直言無隱了。

他留下這本奇書,交代了未來兩千年。

這兩千年中國史,說是外儒內法,明擺著孔孟當擋箭牌,行的到底是商鞅之法術。

中國曆代權謀之書,在《商君書》面前,皆不過小巫而已。

歲月如流,百代易過。

此樹非新樹,日下無新事。


中國上古史


法家核心思想

提到商鞅變法!首先我們得搞清楚變法的核心是什麼?在我看來,變法就是新與舊的對立,一種新的制度革命舊的體制。商鞅屬於法家,思想方面一定深受法家薰陶。法家又被細分為三派,分別為,勢派、術派、法派,著名的申不害屬於術派,術派變法在短期內雖然效果顯著。但是難以長久,這一特點正好與法派相反!申不害在韓國變法失敗的很大原因就是治標不治本,


細看我國曆史上的變法者。多數都是不得善終,其根本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點,變法是否能夠取的成功,離不開君王的鼎力支持和權利的下放。變法一但開始君王不得以任何形式干預執法,第二點,變法者對被變法國的瞭解,比如國家的地理地勢,百姓的組織結構,及百姓的思想,社會的風氣。第三點,舊制度的弊端,除舊推新,法度的推行、推行的阻力,以及執法的力度!

法,治下而約上

新法規定!上至大夫,王公、下至百姓,凡亂法者必須受到懲治,執法者不避權貴、不避親情,如有知情不報者,同罪論處。商鞅推行新法時期,奪了王公貴族的封地,革了他們的世襲罔替,王公貴族們視他為眼中釘肉中刺,個個都想除之後快!只是迫於秦孝公才不敢動作,商鞅的死可以說是這些人的復仇,也可以說是執法嚴苛毫無半點人情可講。
有一次曾經反對商鞅變法的人說,剛開始的時候我們不瞭解變法的好處所以才會反對。現在變法使我們富裕,使國家強大,人人得以解決溫飽問題。諸如此類的話,沒想到傳到了商鞅耳中,商鞅就以私下論法的罪名流放了這些人。從以上幾點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商鞅變法就是打破止步不前的安逸體制,推行新的積極向上的功必賞、過必罰,二十軍功爵,激勵士兵捨生忘死,耕田受爵法,鼓勵百姓開墾荒地調動熱情。確保以耕養戰的耕戰戰略。


少顏翁


商鞅的變法很苛刻,不近人情。最後商鞅逃亡的時候,沒人敢收留他,因為秦國實行連坐式。不過這也說明,商鞅變法很成功。


如果這是歷史


只能證明他的理想成真了,通過他逃亡時遭遇。說明秦國法制已到了認法不認人的程度。秦的以法治國是成功的。


盛世微言


估計是得罪了太多人吧,雖然的變法有效,也使秦國強大起來,可想除他的人太多了,那也沒有辦法!改革就是會得罪人。


半月輪


此人太自信了,不懂得急流勇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