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薪百萬美元的銀行總裁,卻在中國的農村“淪落”到一無所有

他,年少得志,哈佛大學高材生,27歲成為瑞士銀行駐香港聯席董事,29歲成為法國銀行副總裁,生活體面精緻,出入各種明星場所。但是當他處於世俗人生定義的成功金字塔時,

一次深入河南農村的經歷,卻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過上了一種和銀行家有天壤之別的人生。

他叫杜聰,生於香港,14歲與全家移民美國,畢業於哈佛大學。剛剛畢業兩年就擔任法國銀行副總裁,年薪百萬,正是風光無限。可是一次河南農村考察的經歷讓他做出一個令周圍人十分不解的決定,辭職創建智行基金會,資助河南、安徽等地的艾滋遺孤,迄今資助了兩萬多名艾滋遺孤,被救助的孩子都親切的叫杜聰“杜爸爸”。

年薪百萬美元的銀行總裁,卻在中國的農村“淪落”到一無所有

用自己的幸運幫助周圍人的不幸

年少成名,天之驕子的杜聰並沒有想過人生會有這樣一次逆轉。華爾街,一個彙集了全世界最聰明大腦的地方,杜聰不僅輕而易舉獲得這樣的工作崗位,而且做的風生水起,出入各種高端名利場。銀行每天派專車接送上下班,擁有自己的私人飛機,生活相當奢侈。因為銀行的報酬很高,所以杜聰的一些同事拿到紅利就想方設法把它花出去,豪車名錶,紙醉金迷。

可杜聰並沒有這樣,這和杜聰從小特立獨行的性格有關。杜聰喜歡和別人生活的不一樣,並不在意別人的眼光。杜聰成立智行基金會幫助艾滋遺孤,是杜聰意欲衝破世俗成功定義的旅程,也是一次河南農村艾滋病村走訪後,再三思忖的結果。

年薪百萬美元的銀行總裁,卻在中國的農村“淪落”到一無所有

在1980年代的美國,就曾經歷過艾滋病肆虐,但人民避而不談,帶有色眼鏡看待患有艾滋病的病人,人們對待艾滋病患者充滿敵意,艾滋患者被趕出家門,醫院拒絕治療,醫保拒賠,那時沒有免費藥物,可以把疾病轉化為慢性病,杜聰的一個高中老師就是因為患有艾滋而死。

5年後,里根總統才開始公開談論艾滋病,到這時因艾滋病而死的美國人已達到1.2萬人。那時的舊金山是艾滋病的重災區,杜聰作為一箇舊金山新移民,目睹一切,見證一切,這是一個對杜聰來說非常震撼的事情,從那時,杜聰就一直關注艾滋病。

年薪百萬美元的銀行總裁,卻在中國的農村“淪落”到一無所有

杜聰27歲到了香港任職後,因一個項目原因到河南艾滋病村考察。那裡滿目瘡痍,毫無生氣,同村人對患有艾滋病的鄉親充滿敵意,這些患有艾滋的村民大多是因為過於貧窮賣血時染上,有些艾滋病人奄奄一息,骨瘦嶙峋,卑微絕望的等待死亡之神的到來。

因為無知,因為貧窮,這些人失去的最起碼生的權利。最觸動人心的是艾滋患者的孩子,其實艾滋患者的孩子可以通過早期的母嬰隔絕降低患有艾滋的可能,可這些“花朵”被人遺忘。杜聰看到和自己同齡的農民因艾滋的折磨痛苦死去時,他曾這樣說:

“很多東西的得來,並不是因為你有多聰明,而是因為你幸運。意識到這一點後,我變得謙卑了,也更有社會責任心了。我覺得應該用自己的幸運去幫助他們的不幸”。

而每一個臨終的艾滋患者最擔心的還是自己的孩子,杜聰每次被“託孤”都感覺自己的責任更重大了。而與直接捐款這樣的霸權扶貧方式相比,杜聰更加傾向於授之以漁的方式,杜聰希望幫助孩子們教育,這才可以從根本上改變他們的命運,不用重蹈父輩的悲劇。

年薪百萬美元的銀行總裁,卻在中國的農村“淪落”到一無所有

公益,人生的使命

2002年,杜聰在周圍人不理解的眼光中辭去了銀行副總裁的職位,在香港成立智行基金會,開啟了公益之路。可明明是幫助別人的好事,剛剛開始時並不順利。作為一個外來人口,杜聰對中國大陸完全不瞭解,知道的僅僅停留在銀行分析的報表上。在與地方官員打交道時,他們認為杜聰是一個美國間諜,以公益的旗號,探聽中國的情報。

這倒也無可厚非,杜聰完全美國的教育經歷,世界上怎麼可能有這麼好的人,幫助和你無親無故的人,於是他們認為杜聰一定有政治意圖。想做好事是一方面,最重要的還是有能力做好事。在銀行的工作經歷讓杜聰擁有十分出眾的談判能力和協商能力,杜聰儘可能瞭解他們的顧慮,解除他們的顧慮。時間長了,看到杜聰確實在真心幫助艾滋遺孤求學,消除了對杜聰的戒備。

年薪百萬美元的銀行總裁,卻在中國的農村“淪落”到一無所有

有人說杜聰在華爾街賺的盆滿缽滿,才去做公益。可是中國有錢人千千萬,並非是誰都有杜聰這樣拿起放下的勇氣和菩薩心腸。一些土豪願意花幾百萬買跑車,奢侈品,揮霍無度。也沒有公益之心。有人說必須完成自己的財富自由才去做公益。做不做公益和金錢的關係很小,最重要的是你有沒有這樣一份心。財力有限,也完全可以奉獻自己的時間,做每週幾小時的公益活動。

從2002年到現在,智行基金會已經資助了3萬多名孩子,現在,被捐助的孩子有的已經成家立業,有的已經結婚了。智行基金會主要是幫助孩子付生活費,學費。捐款人的善款直接捐助給學校,不經過任何中間機構。

小學和初中一年給幾百元,高中和大學一年給幾千元,學費直接交給學校。另外,智行創辦了“海上青焙坊”和“village 127”麵包坊,幫助孩子解決就業問題。還開辦環保袋工廠,生產的環保袋目前已經進入了柏悅、萬豪、半島等多家五星級酒店。

年薪百萬美元的銀行總裁,卻在中國的農村“淪落”到一無所有

信仰,用愛去幫助身邊的人

作為一個香港出生,美國長大的人,關注一個與自己毫無瓜葛的群體,杜聰這種大愛多半是杜聰受天主教影響,被佛教薰陶的結果。杜聰中學是在香港的一個天主教學校,是方濟各宗派,方濟各非常有愛心,經常給麻風病人洗腳,這對杜聰來說是一種愛的啟蒙。雖然杜聰後來沒有受洗,但懂得的道理都是真善,愛身邊的人。

正如《肖申克的救贖》中一句臺詞:“強者自救,聖者渡人”。杜聰用他最寶貴的二十年的光陰救孤樂施,以己度人,那個從華爾街出走的銀行家,現在成了智行基金會的“杜爸爸”,這種發自內心的愛,是對自己和周圍人最好的救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