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本上的《賣油翁》,為何會被刪除最後一句?專家回覆:誤人子弟


無他,但手熟耳。想必這句話大家都不會陌生,在別人稱讚自己的時候,拋出來這一句文縐縐的話,顯然是件很有成就感的事。不過,很少有人知道其出處。這句話來自於歐陽修的《賣油翁》。雖然《賣油翁》最後一句話大家很喜歡用,但是對於學生們來說,這篇文章作為熟讀篇目顯然代表了痛苦的回憶。

課本上的《賣油翁》,為何會被刪除最後一句?專家回覆:誤人子弟

但在被選入教材背誦時,教研組們卻刪除了賣油翁的最後一句。那麼這又是何原因呢,這背後顯然另有隱情。對於這個決定,專家們表示,倘若不這麼做,恐怕學生們背完就不學了。

《賣油翁》這篇文章也沒有講述什麼大道理,不過是歐陽修分述了兩個人。用開頭的那句話便可以概括作者想要闡述的理念:無他,但手熟耳。歐陽修這是在勸說學子向老百姓學習,相信熟能生巧的道理。

故事裡,歐陽修是採取借古諷今的手法,在春秋時期,有一個康肅公,雖然是位諸侯王,但是他最擅長的反而是射箭。當時的天下人都追捧其為神射手,當然這位康肅公自己也是自鳴得意,動不動要出手秀一秀自己的出色弓藝。

一天,他在箭場裡射箭,十發箭射出去,中了九箭。康肅公自己自然是得意的很,這時候旁邊一個賣油翁不動聲色的看了老半天,卻只是略微點了點頭。

課本上的《賣油翁》,為何會被刪除最後一句?專家回覆:誤人子弟

康肅公已經習慣了身邊人的吹捧,對於這個不識相的賣油翁,自然是極其不滿。所以他直接責問,難道我的箭法不行?意思是你就點點頭,而不誇上兩句,是不是看不起我這位大王。可賣油翁卻來了句:無他,但手熟耳。

康肅公大怒,認為對方在輕視自己,可未曾想,這位賣油翁卻用自己注油入壺而不漏的功夫,和國君射箭相比。他表示,自己這注油的本事,照樣是一天天練出來的。同樣是無他,但手熟耳。

故事很簡單,無非是渲染熟能生巧的道理。而歷史上類似的故事還有很多,可是,最後一句話卻讓古代那些讀書人有些不滿。這句話就是此與莊生所謂解牛斫輪者何異。

就像今天的故事會一樣,到了結尾,作者要用一句大道理來作結,而歐陽修這句話是將故事中兩個人的對話,衍生到了歷史上莊生所談的兩則典故:庖丁解牛和輪扁斫輪。

課本上的《賣油翁》,為何會被刪除最後一句?專家回覆:誤人子弟

前一個倒還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後一個卻成了讀書人眼中的禁忌。

輪扁斫輪講的是一個叫倫扁的人,家裡世世代代做輪子,所以做的車輪就連皇帝見了都說好,可是,這個做輪子的工匠,卻跑去勸誡喜歡死讀書的齊桓公。

他對皇帝說,他讀的這些書,都是前人留下的糟粕之物罷了。也就是真正的真理,不是單純靠著死讀書可以學得的,而必須要實踐出真知。

故事講述的道理固然沒錯,可是倘若細細追究起來,在一些知識面尚未健全的學生看來,是不是就意味著,讀書無用,他們所看的皆是前人所留下的糟粕。

所以,礙於這種可能性,專家們乾脆刪除了這一部分,讓學生們等到能夠領會的時候,自己去翻開原生態的《賣油翁》,理解最後一句話究竟要勸導世人學習什麼,拋棄什麼。

課本上的《賣油翁》,為何會被刪除最後一句?專家回覆:誤人子弟

對於世界觀尚未成熟的學生來說,這顯然是很有必要的一件事。中學時代,我們播下了什麼,就會收穫什麼,而哪怕是先賢之作,同樣是存在容易誤解和難以領會的部分,所以,這時候老師的領導就顯得很有必要。那麼,在大家看來,賣油翁最後一句的刪除,究竟是好處多還是壞處多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