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長鶯飛二月天”黃鸝古詩中的常客,為什麼實際生活中很少見?

馬蘭開花256


隨便翻一下古詩,寫黃鸝的詩句真是不少,如柳宗元的 “倦聞子規朝暮聲,不意忽有黃鸝鳴”,杜甫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韋應物的“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晏殊的“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曾幾的“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白居易的“翅低白雁飛仍重,舌澀黃鸝語未成”,黃庭堅的“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王維的“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秦觀的“春路雨添花,花動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處,有黃鸝千百”,溫庭筠的“柘彈何人發,黃鸝隔故宮”,

李白的“春陽如昨日,碧樹鳴黃鸝”,王安石的“何物最關情,黃鸝三兩聲”,……簡直是數不勝數。

黃鸝棲息在樹上,在枝葉間覓食昆蟲、漿果,很少到地面活動,加之黃鸝性情膽小,所以人們很難看到黃鸝。但黃鸝的叫聲悅耳動聽,受到詩人的喜愛,當然,普通人也喜歡。每到春季的清晨,我們常常在床上就能聽到鳥兒的鳴唱,其中最悅耳,應該就是黃鸝的叫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