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負擔越減越重!家庭教育支出越來越多!教育能否供給側改革?


學生負擔越減越重!家庭教育支出越來越多!教育能否供給側改革?


為什麼學生負擔越減越重?為什麼明明是義務教育,家庭的教育支出卻越來越多?

分析一下孩子們的負擔來自於哪裡?家長的錢花到了哪?

學生負擔不少是來自於課外輔導,少部分來自老師過多的作業。家長的錢多數花在校外培訓輔導機構。

具體而言,小學時學生揹著琴,提著畫箱,舉著毛筆,蹬著舞鞋,捧著新概念,還有跳出來的長袍國學,中學生就是數學、物理、化學、作文、英語的輔導班。家長們到處打聽著去哪交錢。


學生負擔越減越重!家庭教育支出越來越多!教育能否供給側改革?


如果以上分析符合目前的實際,那麼進一步分析為什麼會這樣?

第一點,是好的一面。國家越來越重視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家長也越來越重視,也原來越重視教育,而是全面的培養。

第二點,如果總要往校外跑,說明校內沒“吃飽”。國家要求學校培養學生全面發展,所以有學校有音樂、美術、體育、科學、社會、品德一系列課程。中學生要成績,教室裡上著各科課程,老師也做著各科複習,出著無數的卷子。

但是,學生仍然要去校外,事實說明校內沒滿足學生和家長的需求。

校內沒給吃飽,但是校有校規,不管校內“好不好吃,吃不吃得飽,都得吃著”,放學了,那些“膨化食品”也消化完了,再找地方吃。

我個人觀點,小學階段,不少學校的音樂美術體育科學品德勞動就是膨化食品,質量很低。要不然,為什麼這麼多年改不了“副科”這個說法。這個認識從教育管理部門到校長,到“主科”老師,到“副科”老師自己,都在實際上認同。到期末,誰能借誰的課,一目瞭然。


學生負擔越減越重!家庭教育支出越來越多!教育能否供給側改革?


說中學課程是“膨化食品”不恰當,但是中學學業要求高,壓力大。在這種背景下學生差異化被拉大,但班級容量大,老師能進行個性化指導的可能性越來越小。而且,越是好學校班容量越大,所以,在畢業年級,班上可能有1/3學生是聽不懂老師講的,不會做老師留的作業的,多多少少有被放棄的嫌疑,畢竟,最終顯示學校水平的是升學率,不是學校平均分。


學生負擔越減越重!家庭教育支出越來越多!教育能否供給側改革?


當學校的素質教育不到位,家長和學生又需要,怎麼辦?去校外。


學生負擔越減越重!家庭教育支出越來越多!教育能否供給側改革?


當學校的個別化輔導不到位,家長和學生很著急,怎麼辦?去校外。

校內課不能缺,沒吃飽,去校外再吃一遍,學業負擔怎能不重?花費怎能不多?

怎麼解決?

國家推進的供給側改革是不是可以給我們很好的啟發?

為什麼供給側改革?國內消費起不來,人們有錢也不花,卻跑到國外搶馬桶蓋。所以,要在國內提供好的產品,滿足人民需要水平,消費自然提升。


學生負擔越減越重!家庭教育支出越來越多!教育能否供給側改革?


教育不可以供給側改革嗎?

如果小學校內提升“副科”教學質量,不再當副業,滿足了家長對培養孩子興趣愛好和藝術細胞的需求,是不是就不用跑校外了,孩子上學快樂了,放學不用趕場了,家長錢省下可以用來某寶買買買提高生活質量了。

新時代的社會主要矛盾是什麼?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教育上的矛盾減少了,社會矛盾就少多了。

當然,說著簡單,落實難。

教學質量的提高需要師資,首先是師資數量,然後是師資質量。班容量又代表著學校數量。矛盾點在哪裡?可能在教育投入。如果在目前硬件投入逐漸平衡的條件下,開始增加軟投入,對人的投入,可能會有改觀。

學校數量增加,教師數量增加,各科教師配齊,班容量減少。班容量減少的同時,教師的工作重心才能從管理向教育轉移,教育性質才能真正從精英化向普及化轉變。

同時,師範生的就業問題也會得到改觀。

庸人自語,可能是坐井觀天吧。


學生負擔越減越重!家庭教育支出越來越多!教育能否供給側改革?


包頭本地的專業心理學服務資源: 搜“志誠心理”公眾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