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灼其華,桃系冀望——貴州大學農學院春耕服務團

卸下塵世的喧鬧,雅漾溫柔的春風如絲纏繞,山野的油菜花開了。新黃嫩綠暈開粼粼日光,蘸著春意輕搖。遠山,馨香撲面而來,粉白嬌嫩的桃花漫如雲海,粲然綻放。“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殊不知,正是這羸弱的花朵,為林哨村帶來生的希望。在旖旎春光中,與寧谷鎮人民政府廖主任親切交談,鄉村日新月異的變化一幀一幀浮現眼前。

灼灼其華,桃系冀望——貴州大學農學院春耕服務團

圖 1 劉泉宏向廖主任瞭解鄉村情況 村民 攝

“滿山遍野的都是燕紅桃嘞!桃子成熟時,個大又脆又甜,好吃得很!”廖主任笑容滿面。“可以說,沒有桃子就沒有林哨村的今天!”

灼灼其華,桃系冀望——貴州大學農學院春耕服務團

圖 2 果農修剪的桃樹 劉泉宏 攝

距離市中心14公里,寧谷鎮7公里,總戶數僅為1151戶,群山懷抱之中的林哨村險些被世人遺忘,但從今以後它再也不會。“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林哨村迄今擁有土地面積13800餘畝,水果種植示範基地佔3200餘畝,種植面積8000餘畝,以此達到的水果年產量5200多噸,產值1900多萬。但傲人的成績絕非天賜,廖主任說:“20年前,林哨村作為國家二類貧困村,村民以傳統種植業為主。又因地形獨特,林哨村山多地少,荒山兩三千畝,人均分地卻不到八分,村民人均收入不足300元。”隨著國家脫貧攻堅戰鬥的打響,這樣情況才有所改善。在2000年,民盟安順市委派盟員李用奇同志進村幫扶,四周榛莽綿綿的荒山讓他看見了希望。對多方面因素進行研判後,他動員農戶調整產業結構,放棄傳統種植,改種經濟價值更高的果樹。在許多次的篩選後,燕紅桃拔得了頭籌,脫穎而出,成為了林哨村脫貧的希望。

從1997年只有6戶種植,面積不足20畝的窘境,發展到如今全村以燕紅桃為主的精品水果種植面積達到10000多畝的面貌,這是無數人的努力換來的。另外,燕紅桃帶來的巨大效益還輻射、帶動了周邊村。為此,寧谷鎮成了遠近聞名的“燕紅桃小鎮”。桃子產業已成了林哨村致富的支柱產業,每到桃花盛開時節,村民的笑臉比桃花還要爛漫。

灼灼其華,桃系冀望——貴州大學農學院春耕服務團

圖 3 林哨村千畝桃林 劉泉宏 攝

福禍相依,燕紅桃也遇上了挑戰。“因為地理位置不佔優勢,每年來收購桃子的客商都是老主顧,每年就只有三分之一的桃子賣出去了,剩下的都爛在土裡。” 說到這,廖主任眉頭緊鎖。

有一句話這麼說,“方法總比困難多”。為擴大燕紅桃銷量,林哨村除了通過電商平臺進行網售,還創新推行“認領桃樹”產銷模式。200元認領一棵桃樹,由農技人員看護,客人平時能到桃園體驗施肥、剪枝,待到桃子成熟時前來遊園採摘。這些創新之舉帶來的新活力,正慢慢讓林哨村的水果產業得以蓬勃發展。“目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工作也是重中之重。十餘年來,大家都種桃子,導致產業失衡,所以我們要利用春耕生產的有利時機,發展蔬菜、紅薯、食用菌、中草藥等綠色優勢產業。此外,政府正在對鄉村旅遊業進行籌劃,加強基礎設施完善,規劃景區路線,讓鄉旅業帶動經濟。”廖主任補充說道。

灼灼其華,桃系冀望——貴州大學農學院春耕服務團

圖 4 桃子產業文化節縮影 劉泉宏 攝

燕紅桃種植的興旺面貌是鄉村振興的縮影,在中國,還有千千萬萬的“逆襲”故事在九州土地上演。成功故事的背後,得益於惠農政策的精準發力,靠的是政府與人民的同心協力。在擁有14億人口的中國,“三農”問題一直是關係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

作為新時代背景下的農學學子,我們應勇於承擔時代賦予的新責任,在春天的土壤裡播種理想信念,把激昂的青春夢融入鄉村振興戰略新徵程,在田間地頭書寫人生華章。

文字:劉泉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