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有哪些勸諫技巧?

酒熟梅子青


“文死諫,武死戰。”這句俗語生動地說明了古代臣下事君的最高道德規範,也說明了勸諫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各種忠臣良將不顧龍顏,冒死直諫的故事俯拾皆是,今天便來談談古人勸諫的技巧。

一是鄒忌諷齊王納諫

語文課本上都學過,鄒忌通過說自己與徐公比美,妻、妾、客的看法如出一轍,都認為“徐公何能及君也”,來說明齊威王也和自己所述情況一樣,很容易被身邊的姬妾近臣所矇蔽,所以勸諫齊威王要廣開言路,採納群言。

二是李斯的《諫逐客書》式奏疏勸諫秦政

首先論述了各代秦王任用客卿而使秦強大,如秦穆公任用五子、秦孝公任用商鞅、秦惠王任用張儀、秦昭王任用範睢等大量的歷史事實,說明客卿的功勞,然後以五帝三王廣泛接納賓客而無敵於天下來對比今天“藉寇兵而齎盜糧"的驅逐客卿必將使國危邦衰,以此勸諫秦王。

當然這種勸諫方式用到多次,祭公舉西周的先王棄和不窋(ku)的治國經驗,即以德服人,不輕易動兵和先王制定的法治條令等來勸諫穆王不應徵伐犬戎,穆王不聽,最終“得四白浪四白鹿以歸”,使王室聲威受到損害,從此西周王朝逐步走入衰落。

三是鬻拳兵諫楚文王

楚文王欲與巴人聯合,鬻拳以為不可,對文王極力加以諫阻,文王拒絕採納鬻拳的建議,於是鬻拳就“臨之以兵”,即手持兵器對準楚文王,對其進行威脅,楚文王非常害怕,只好聽從。之後鬻拳說:“我用兵器威脅君王,沒有比這更大的罪行了。”於是,他就給自己定了刖罪,砍下了自己的雙腿。

如《左傳·莊公十九年》中記載:“鬻拳可謂愛君矣:諫以自納於刑,刑猶不忘納君於善。”他冒死進諫,因為諫阻君王而自行施加刑罰,後世將這種以兵器或武力脅迫進諫的做法稱為“兵諫”,可以說是諫議方式中最為激烈的一種。

總結

勸諫是一門高深的藝術,正如我們說話,別人都說你這人情商怎麼這樣。古代盛世,諫臣發揮的作用可謂是巨大的。


歷史學舍


說話藝術

說話其實真的是一門藝術吧,有些東西要直接說,但是有些東西要避免。只有掌握了一些技巧,在雙方溝通交流的時候才能順利進行!開口說話的時候感覺是十分簡單的,但是其實並不是容易的。在古代可能幾句話就會引發戰爭,也可能幾句話就能解決矛盾。說話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說一句話,其實往小一點說很有可能會讓一個人很難去做人吧,往大一點去說,就可能影響到每個國家的興和亡吧。

記得小時候學過一篇文章觸龍說趙太后,主要講述說了戰國時期,秦國趁趙國新舊交接,大舉攻打趙國,而且已佔領趙國三座城市。趙國形勢不好,就向齊國請求幫助。齊國趁機要求一定要趙威後的那個小兒子作為人質,才肯去出兵。而趙威後非常疼愛自己的小兒子,怎麼都不肯讓小兒子為人質。觸龍也很著急,想來想去還是冒死去了,結果用“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的道理,說服了趙太后,這表明要去勸諫上位者,一定要從他內心最在乎的人和事出手,這樣成功機率更高,也更容易被接受!

唐朝勸諫

歷史上進諫的還有一個人十分也有名,那就是唐太宗時期的魏徵。他的勸諫技巧就是為對方考慮,讓對方感受到自己的那種真實和誠意。

唐朝當時的政策是18歲參加兵役,有一次,為了能夠多徵一些兵力,然後皇帝就要說16歲的人全部要參加徵兵。魏徵聽了以後覺得不妥,就勸唐太宗李世民說兵不在於數量吧,而在於精和努力。不能為了要徵更多的兵就降低年齡,亂於充數!而且這樣做會讓百姓覺得你是說話不算話的,不像君主一言九鼎的樣子!唐太宗聽了覺得心裡不舒服,覺得他的話很難聽,但是想了想還是有些道理的,認為他是忠於朝廷的,而且一心一意想要輔佐自己治理國家,於是就停下了命令。

以上兩個故事說明:如果真的是想勸諫一個人成功,不僅需要臣一定要以國家這塊為自己的責任,從民生出發,還需要臣子善於去進諫,有很好的語言能力,和說話的技巧;當然也需要君王有一定的容人肚量和魄力吧,從諫如流!


品史知興


恰恰有個這樣的例子,不過是發生在大家不太喜歡的五代十國時期。

五代十國時期,有個大臣,名叫馮道。

他儘管被很多人所批評,但在勸諫君主上卻非常有一手。

有一次,馮道和遼太宗耶律德光討論為政之道,當時耶律德光非常不喜歡漢人,但仍然問道:天下百姓如何才能救?

馮道回答道:這時候佛祖降臨也是救不了的,但是皇帝可以救得了。

耶律德光為此大喜,改變了打算屠殺漢人的策略。

又有一次,這一次馮道的君主換成了李嗣源

李嗣源偶然得到了一個玉杯,於是和馮道炫耀著玉杯的精美。

馮道看著說,這個杯子自然是極美的,但這是有形之寶。陛下您作為帝王,應該擁有的無形之寶。

李嗣源一聽覺得奇了,就請教道:何為無形之寶呢?

馮道這時候氣定神閒的回答道:仁義之道,那是帝王的無形之寶。

李嗣源因為馮道的這番話,稍微收斂了喜歡寶物的心思。

也許很多人會覺得這樣的勸諫也不算什麼嗎?

但是實際上,古往今來的許多臣子與皇帝的地位本來就是平等,偶爾有幾個皇帝大肚能容,那倒是能從善如流,但是我們不能拿特殊性來代替一般性。

事實上,我認為,只要能夠達到勸諫的效果,讓帝王們能走向治國理政的正道,用拍馬屁或直言勸諫的形式其實不重要,效果才是最主要的評價標準。

勸諫要讓人聽得進去才有用!


紅袖君


勸諫有效,其實不容易,戲臺上那些自殘的忠臣,有時候撞得頭破血流也沒能讓君主們回心轉意,徒留一個清直之名,還陷君王不義,讓君王腹誹:這廝自己留名,讓老子背罵名。

有些人聰明些,讓上頭聽進去了,自己也不必去死,譬如觸龍。


觸龍是戰國時趙國左師(左師是古代的官名,相當於卿)。

某年秦國攻趙,連下三城,趙國危急,求救於齊,齊國表示:出兵可以,得趙國的長安君來當人質。

長安君是趙太后最喜歡的小兒子。趙王想讓長安君去齊國,太后不允,而且揚言:哪個來勸,老孃唾他一面。

趙國上下無計。

左師觸龍求見。太后不好駁老臣的面兒,繃著臉說見。

觸龍先和太后套近乎:唉呀老了,腿腳不好,半天才走到。

太后也有同感:是呀是呀,人老先老腿。

觸龍趁機求太后:眼看老臣不中用了,擔心我家么兒沒前程,這裡求太后給個恩典,讓小兒來宮裡當個侍衛。

太后笑:唉呀你們男人家也跟婦人樣愛孩子呀。

觸龍道:是呀,就跟您愛長安君一樣,不過,老臣比您愛得狠些。

太后:才怪咧。

觸龍:依老臣看,您倒喜歡女兒燕後些,當初燕後出嫁燕國,您雖然捨不得,但還是叮囑她安心在燕侍夫,不要回來,您跟她想得長遠。但是長安君,您就沒給他做長遠打算。


太后:我什麼好的都留給長安君了,怎麼不是給他打算?

觸龍:人說,君子之澤,五世而斬,您看看,有什麼人能躺在祖蔭上過一輩子呢?說句不好聽的,將來您百年後,長安君憑什麼立世呢?

太后思忖良久,澀然道:你說得對。

不久,長安君就啟程往齊國為質,齊國依約發兵,趙國危機解除。

先賢觸龍站在趙太后立場上以情動人,以理服人,最終說動了太后,解了趙國危機,不愧為會勸諫的能臣。


錢多多讀文史


中國歷史上犯顏直諫的例子很多。因為他們多為忠臣良將。為黎民為社稷不怕丟官甚至喪命。

如諫太宗十思疏的魏徵,多次使唐太宗下不來臺;力諫宋仁宗的包拯,竟敢與仁宗朝堂之上吵了起來;抬著棺材死諫嘉靖帝的海瑞。

皆因封建社會中,文諫死,武戰死是做為臣子的本份和基本操守。論起勸諫的技巧也可舉上幾例:

一,觸讋說太后,戰國時,秦欲伐趙,無奈向齊國求救。齊以趙國國君之弟長安君為人質方肯岀兵。趙太后疼愛此子,多人勸說無濟於事,併發下狠言,誰再來勸,將唾其一臉。

大臣觸讋一日來宮中見太后,先東拉西扯一番,稱自已年事己高,放心不下的是自己的幼子,請太后日後給予關照。太后好奇,男人也疼愛幼子嗎?答,甚於太后。於是切入正題,最後說動太后讓長安君去了齊國做人質,齊國出兵解了趙國之圍。

二,漢劉邦攻入咸陽,入住皇宮,立刻被宮中奢侈榮華、眾多美姬迷住了心。沒有離開的意思。無人單獨敢勸。於是張良、蕭何率眾人大聲疾呼:漢王是隻貪圖眼下的享受?還是要得天下?劉邦頓悟,隨封庫退出咸陽,積極備戰,四年的楚漢之戰,終於擊敗項羽,成了大漢王朝的開國皇帝。

三,滑稽大師東方朔。漢武帝乳母的兒子犯了死罪,無人敢替其求情。於是找到了東方朔。經過思考後,如此這般的向乳母交待了一番。

第二天乳母上朝求武帝,自然不準。於是乳母一步三回頭痛哭著退去。只見東方朔大聲呵斥:你還看什麼?陛下早已不是你當乳母時的皇子!

武帝聞言,想到當年乳母對自己的哺育之恩。赦免了乳母兒子的死罪。


晚亭與落霞同暉


毛澤東詩作《七律·和柳亞子先生》

飲茶粵海未能忘,索句渝州葉正黃。

三十一年還舊國,落花時節讀華章。

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淺,觀魚勝過富春江。



李老師講共運


談及這一個問題,我想先給大家引入一篇,我們在中學學習過的文章,就是《戰國策》中所記錄的《鄒忌諷齊王納諫》,這裡咱們不耽誤大家的篇幅,就不把文章全部都引過來了,咱們只引一段話,“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這是一篇記載於《戰國策》中的著名文章,而鄒忌的這一段話,也是其勸諫的技巧所在,他以自己的經歷,來告訴齊王所面臨的問題,希望齊王可以廣開言路,吸收別人的建議,而之後齊王也確實聽從了他的這一“諷諫”下旨要天下之人都可勸諫,最後促成了齊國的強大。可以說,這是有史料以來,較早的一篇關於勸諫的文章了。

接下來,我再跟大家交流一個問題就是“諫”,對於“諫”的釋義如下:指向帝王陳述各種可能的選擇並提出其中最佳者,引申義是在帝王做出錯誤選擇時直言規勸。當然隨著時間的推演也就不止是限於帝王了。那麼勸諫(這裡的題目說的很清楚,是勸諫,既然如此兵諫是不能作為例子的)的技巧有哪些,給大家舉幾個例子。當然,受自己所學有限,所列的例子如果有不恰當的地方,希望可以得到大家的諒解。

第一個也是我們所學過的一篇文章,《觸龍說趙太后》,裡面有這樣一段話,左師公曰:“今三世以前,至於趙之為趙,趙王之子孫侯者,其繼有在者乎?”曰:“無有。”曰:“微獨趙,諸侯有在者乎?”曰:“老婦不聞也。”“此其近者禍及身,遠者及其子孫。豈人主之子孫則必不善哉?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而挾重器多也。今媼尊長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於國,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託於趙?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故以為其愛不若燕後。”太后曰:“諾,恣君之所使之。”(左師公即觸龍)這裡面表現了觸龍的勸諫的技巧,當趙國面臨秦國威脅,而需要齊國相助時,齊國需要趙國提供一人為人質,這時候趙國需要把趙太后的兒子長安君交出去才可得到幫助,但趙太后不願以自己的兒子為人質,所以觸龍用“威言”來勸諫趙太后,告知趙太后如果長安君不去的壞處,而讓趙太后自己做抉擇,最後趙太后聽了勸諫,讓長安君以為質,也得到了齊國的幫助。

接下來,我們再說一個歷史上所熟知的人物,海瑞,海瑞是明朝的大忠臣,大清官,他曾寫有《治安梳》用來勸諫嘉靖皇帝。我們來看看海瑞是怎麼做的,海瑞以《治安疏》來規勸嘉靖皇帝不要興土木,要重朝紀,而他在上疏時就為自己準備了棺材,如果惹怒嘉靖皇帝,要把自己處死,那麼棺材都準備好了,可見他的無所畏懼。最後,果然惹怒了嘉靖,嘉靖本意處死海瑞,可一旁的徐階勸嘉靖帝,說:“海瑞是想以死求名,陛下殺了他,恰好是成全了他。”嘉靖聽了,感嘆說:“這個人大約算是比干吧,可惜我不是紂王。”這一來就海瑞沒有思,結果還得了忠臣的美名。我們無法來考證海瑞當時的心理是如何想的,但海瑞也因此獲得了美名,雖說嘉靖也沒有吸取他的勸諫,但是海瑞這種法子在面對有的皇帝是,還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漢武帝時期,有一人名叫汲黯,這個人也是一個以勸諫聞名的大臣。汲黯為人威武不屈,剛直不阿,不畏權貴,秉公事職,敢於犯顏直諫。一次武帝召集群儒說:“我欲振興政治,效法堯舜,如何?”汲黯說:“陛下內多欲而外施仁義,怎麼能效唐虞呢?”武帝聽了尖銳的批評,怒而罷朝。當時很多朝臣為他擔心,紛紛勸他明哲保身,他慨然說:“天子設公卿大臣,不是為了匤正錯誤難道是專作阿諛奉承的嗎?我既在其位,總不能只顧個人安危,見錯不說,使皇帝陷於不義之地。”同海瑞一樣,汲黯也是一個敢於死諫的大臣,他們的勸諫是不顧個人安危的,目的就是皇帝吸取建議就可以了。

然後我們說一個成語故事,“一鳴驚人”在《韓非子·喻老》中有這樣的記載:“楚莊王熊旅統治朝政三年,不發佈政令,不治理朝政。右司馬伍舉來到君王座駕旁,對楚莊王講了一段微妙的謎語,說:“有一隻鳥停駐在南方的阜山上,三年不展翅,不飛翔,也不鳴叫,沉默無聲,這是什麼鳥呢?” 楚莊王說:“三年不展翅,是為了生長羽翼;不飛翔、不鳴叫,是為了觀察民眾的態度。雖然還沒飛,一飛必將沖天;雖然還沒鳴,一鳴必會驚人。你放心,我知道了。”經過半年,楚莊王就親自聽取朝政,被廢除的有十項政令,被啟用的有九項政令,誅殺大奸臣五人,提拔隱士六人,因而國家能被大力整治。這個例子其實和《鄒忌諷齊王納諫》有異曲同工的地方,表面上都是顧左右而言他,不直接指出領導的問題,而是或以自己為例,或以動物暗示,的旁敲側擊。

最後我們再說一個人,這個人是唐朝的重要諍臣,魏徵。魏徵於貞觀十一年(637)寫給唐太宗一份奏章,就是我們後來所熟知的《諫太宗十思疏》,意在勸諫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積其德義。太宗,即李世民,唐朝第二個皇帝,是中國歷史上最有成就的開明君主之一,在他的統治時期,出現了安定富強的政治局面,史稱“貞觀之治”。“十思”是奏章的主要內容,即十條值得深思的情況。“疏”即“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議事進言的一種文體,屬於議論文。而魏徵也對於做良臣還是做忠臣與太宗有過一次議論,魏徵曾向李世民進諫說:“希望陛下讓我當一個良臣,面不是個忠臣。”太宗問:“忠和良有什麼不一樣?魏徵說:良臣讓自己獲得好的名聲,君主得到好的聲譽,子孫世代相傳,福祿無疆。忠臣就像比干一樣,自己被殺,君主得到惡名,國破家亡,光他自己得到了一個忠臣的空名。二者相去甚遠”魏徵的這番話,表明了自身的政治抱負,說明自己並非是一味死諫的人物,面是希望達到雙贏的結果。

其實歷史上的勸諫例子有很多,但大概總結起來就這麼幾類,一是,顧左右而言他,旁敲側擊的勸諫,二是擺明厲害關係,讓被勸諫者自己來思考,三是直來直去,死諫到底,皇帝不聽,我就不走。


隨意言之


勸諫分好多種,直諫、婉諫、兵諫等等。

直諫主要特點是奏疏詞硬、氣衝,可以把君主批得體無完膚,也可以把君主說得一無是處。比如海瑞給明世宗上的奏疏,雖然內容誠懇,對皇帝重新振作起來治理國家充滿期待,但因為來了一句,“嘉靖嘉靖,家家皆淨”,把皇帝氣的五雷轟頂,直接給關到死囚牢裡,幸虧皇帝良心未泯,知道海瑞本意是好的,最終沒有殺他。有的皇帝則不然,忍不住就直接拉出去施以杖刑,比如人稱賢君的漢明帝,一次因為被勸諫著急生氣,顧不上皇帝威嚴,拿起棍子就朝臣子身上打去,這個臣子被迫躲到床底下,漢明帝拿著棍子還在外邊嚷嚷呢,“出來,你給我出來!”這個臣子說“天子穆穆,諸侯皇皇,未聞人君,自起撞郎。”這才讓漢明帝又理智起來,消了氣。不過他是幸運的,碰上不幸運的就完了。比如隋文帝就好對臣子施以杖刑,好多大臣一再勸諫,隋文帝勉強接納,但老毛病不改,碰到有誰勸諫不對自己心事,直接開打,打了又後悔,後悔了再打,就是改不了。這為他的兒子隋煬帝帶了個很壞的頭。隋煬帝特別厭惡臣下勸諫,公開宣稱再有勸諫我的,即使當時不殺,事後必殺。又說:“我生性不喜人諫,尤其不能容忍位望通顯的大官僚上諫。官位卑賤的上諫我雖然稍予容忍,但決不會提拔重用他。”你如果是他的臣子,可別聽他的話,一旦勸諫了,還是會大禍臨頭的。就在隋煬帝冒著天下大亂,最後一次非要去南方巡遊的時候,一位臣子就站出來冒死直諫,隋煬帝大怒,命衛士把他的下巴割掉,不讓他再說話,然後施以斬行。這個剛死,又有個勸諫不要去的,隋煬帝二話不說,直接殺掉。最後再沒有一個人敢反對他去江都,也就是到現在的揚州去遊玩了。

還有的勸諫目的就是讓皇帝著急,引起注意,甚至靠直諫來求名。明神宗常年隱居不出,朝政荒怠,有個御史叫雒於仁,上了主題為“酒色財氣”的奏疏,意思是說皇帝有四個缺點,嗜酒,貪色,愛財,使氣,明神宗看了以後,氣不可遏,把內閣大臣都叫過來,對雒於仁的批評一一辯駁,說完後,要求必須重處雒於仁,首輔大臣申時行勸阻說,不能處罰他,處罰他一來說明皇帝有這些毛病,正好讓他說中,而來就是沒有,處罰了他,不正好讓他出名了嗎?所以還是留中不發,讓他自動辭職吧。明神宗一想,是,最後這件事以雒於仁罷官歸家了事。

其實勸諫,不一定非要直諫,完全可以婉諫,也可以理解為幾諫,說白了就是見機行事。東漢末年,曹操給孫權寫了一封信,我要去江東打獵,等著我。孫權嚇壞了,屬下嚇壞了,都嚷嚷著建議孫權投降,只有魯肅不吭聲。趁孫權上廁所時,魯肅追到廁所外跟孫權說了投降和不投降的利弊,堅定了孫權聯劉抗曹的決心,這才有了赤壁鏖兵和三分天下。這就是婉諫,幾諫,而不是直諫。對這個,十六國時期前趙宰相劉殷就深有體會,他說“事君之法,當務幾諫,凡人尚不可面斥其過,而況萬乘乎!夫犯顏之禍,將彰君過,宜上思召公諮商之義,下念鮑勳觸鱗之誅也。”也就是說,凡人還不能當面說人家不是呢,何況是萬乘之尊呢。龍逢比干那種冒顏直諫,觸犯龍鱗既讓自己送了命,又沒有達到目的,他們的做法實不可取的。正是因為這樣,劉殷作為亂世中的亂世的一國宰相,最終壽終正寢,讓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好好表揚了一番。

對劉殷這個說法,唐朝名臣魏徵也曾對唐太宗說,“請您讓我做一個良臣,而不是忠臣。”唐太宗說,“忠和良有區別嗎?”魏徵說,“古代堯和舜的臣子稷、契、皋陶,就是良臣;夏桀的臣子關龍逢,殷紂的臣子比干就是忠臣。良臣會在使享有美名的同時,讓君主也獲得光輝的聲譽,子孫相傳,國運無窮。忠臣則會因犯顏直諫而遭難被殺,君主也落得個昏庸殘暴的罪名,國亡家滅,只不過取得個空名罷了。這就是良臣和忠臣的區別。”唐太宗聽了十分讚賞和認同。

兵諫更有意思了。一般都是被逼的,幾乎等同於謀反。唐末唐昭宗就被一群宦官搞了一次兵諫,被廢了一次。這個太監把唐昭宗軟禁後,在他面前拿著棍子在地上邊劃拉,邊一條一條的說著皇帝不聽他話的罪狀,一邊說一邊罵,看史書時,這個情景十分帶感,躍然紙上。宋高宗初年也發生過一次“苗劉兵諫”,是因為宋高宗本身做事不對導致的,這次兵諫搞得自己失去生育能力,還搭上了,還搭上了唯一個兒子的性命。西安事變也是兵諫,把老蔣嚇得不輕,大家都知道,不再贅述。

以上說的是勸諫的幾種形式。各有長短,各有春秋。而勸諫不僅僅是靠勇氣,還要靠知識淵博,必須要旁徵博引,能以理服人。可是問題來了。現如今我們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當然有很多例子可以用。古代的人,特別是秦漢以前的人,讀書有限,知識匱乏,怎麼辦。也有法子,一個是搞天人感應,哪裡發大水了,鬧地震了,或者來了彗星了,還有謠言和讖語等等都能成為臣子們勸諫的例子。特別是天人感應,是老天爺對皇帝做錯事的一種警告。有時候就嚇得皇帝一愣一愣的。西漢時期最厲害,有了天災或星變,大臣就要被免職,甚至引咎自殺。

當然,勸諫還是需要舉一些真正的例子來說服皇帝的,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越往前,能舉得例子就越少,怎麼辦?另一個方法及時通過真假結合,編例子,什麼“竊聞”之類的話,有的道聽途說,有的是諺語,有的是引經據典,有的則純屬胡編。


重岐真好


《墨子》與《戰國策》均為先秦時期的優秀散文。《墨子》是先秦墨家著作,文中善用譬喻、類比、舉例、推論的方法進行說理,是我國論辯性散文的源頭。《墨子》中的《公輸》和《戰國策》中的《鄒忌諷齊王納諫》便是體現了“說諫”特色的優秀篇章。墨子和鄒忌都是能言善辯之士,在“說諫”過程中均體現了高超的論辯技藝。

  一、引魚上鉤、巧用迂迴的墨子

  墨子論辯的巧妙就在於他能根據不同的對象,採用不同的方式,要他們說出自己想要他們說的話,這樣就可以抓住其把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墨子見公輸盤,採用的是“引魚上鉤”之法。公輸盤問他有何見教,他並不直陳其事,而說:“北方有侮臣者,原借子殺之。”他把問題說得十分嚴重,意在一下子把對方的注意力引到這件事上,迫使對方對這件事立即表示態度,說出自己想要他說的話。墨子之所以使他不高興,繼而又激怒他,無非是讓他說出這句話來,然後再予以批駁。

  墨子見楚王,則又是“巧用迂迴”了。一開頭就對楚王作比說:“今有人於此”如此這般。他不說“倘若”“假使”等假設字樣,好像是在講一件實實在在的事,使對方不致發生錯覺,能聽得進去,然後讓對方說出自己要他說的話來。在墨子強有力的論據面前,楚王也不得不諾諾稱是。可誰知楚王雖言“善矣”,卻又以“公輸盈為我為雲梯之械,必取宋”,再一次把責任推回給公輸盤。

  面對此種情況,墨子不得不在戰術上同公輸盤來一次較量,結果“公輸盤之攻械盡,子墨子之守圉有餘”。在實力的對比和威懾下,楚王不得不說出“善哉,吾請無攻宋矣”。至此,墨子“止楚攻宋”的目的已經達到。

  二、近取乎身、以小喻大的鄒忌

  鄒忌論辯的巧妙就在於他用詼諧幽默的戲劇性手法來說諫。他勸諫的目的是要齊威王廣納忠言、振興齊國,但給國君提意見、說“弊”事,是有一定風險的,弄不好反而會招來禍端。從文中“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可以看出齊威王受弊是客觀存在的,那麼鄒忌的勸諫也就是切實需要的。該以何種方式勸諫,齊王才容易接受呢?敏於事、善於言的鄒忌決定以設喻的方式巧妙地諷諫齊王。

  鄒忌由私事推及朝政,抓住這一生活小事同國家大事之間的相似點——“受蔽”,並把兩件事巧妙地聯繫起來,以家事喻國事,拿齊王所處和自己作比較,最後得出“王之蔽甚矣”。由於這兩種“蔽”十分相似,齊王聽後如夢初醒,深以為然,不但稱“善”,還立即下令賞賜,促使群臣吏民進諫,顯示其廣泛納諫的決心。

  三、墨子與鄒忌的論辯技藝之比較

  從上面的分析可看出,墨子的論辯樸實、邏輯嚴密,主要是通過巧妙地設問、啟發、誘導,使對方來肯定他想說的問題;或者說,通過設問、步步逼迫,使對方不能不承認。它的好處就在於使對方在不知不覺之中落入“圈套”,逃不了,掙不脫,只得就範。鄒忌的進諫不同於墨子,他巧於設喻,善於鋪設,用設喻講述道理,語言委婉、含蓄、娓娓動聽,使人更易接受。很明顯,墨子與鄒忌的論辯技藝有明顯的不同。

  1.從身份地位、論辯實質看

  墨子,春秋戰國之際的思想家,墨家學派的創始者,出身微賤。墨家學說主張從保護小生產者的勞動果實和私有財產出發,積極開展廣泛的社會互助活動,爭取實現其“兼愛”、“非攻”思想;倡議保障民主參政權利,從而達到一定的民意集中,實現其“尚賢”、“尚同”理想。因而,當墨子得知強大的楚國即將攻打弱小的宋國時,他不辭辛苦,長途跋涉趕到楚國都城,以實際行動去制止戰爭的發生。這都體現了他“非攻”的思想。然而,從二人論辯的實質來看,一個是為天下蒼生不求名利,只求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救民於水火。而另一人卻就助王治國而成就自己的名利。

  2.從論辯方式來看

  墨子的論辯邏輯性強,手法多變,面對公輸盤用激將法“引魚上鉤”,面對楚王用設喻“迂迴”達到目的。最終,公輸盤之“義”,楚王之“竊疾”均成了墨子之制敵法寶,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使公輸盤、楚王均陷入理屈詞窮之境地。從《鄒忌諷齊王納諫》一文中可看到當時齊國的政治並不算清明,很多弊政是顯而易見的。然而鄒忌給齊王進諫時卻隻字未提齊國當前的弊政,而是大談當天早上自己經歷的一樁閨房秘事——與徐公比美,而妻、妾、客都不約而同地對他極情讚美。在這樣一樁閨閣秘事營造的輕鬆氛圍之中,切入朝議主題,使齊王欣然接受、心悅誠服。

  因而,從二人的論辯方式看,墨子的論辯不僅運用了強大的論辯技巧,將他人帶入自己的思維中,最後以“理”攻人,還憑藉了自身的軍事實力,從論辯到實際演練,使對方徹底折服。而鄒忌則是依據自己的聰明才智從生活中提出論證,用具體事例說明抽象道理,變深奧為淺顯,變複雜為簡明,委婉而形象地提醒君主,以“情”待人。

  3.從論辯語言看

  墨子的語言極富表現力,人物形象、性格特點都藉助這些個性化的語言表現出來。而在揭露公輸盤的殺機使楚王最終打消攻宋企圖的對話中,長句、短句交錯使用,語氣時緩時急,既從容又有威懾力,充分顯示了墨子無所畏懼、鎮定自若的特點。而且這種語重心長的勸說方式自然親切、委婉含蓄,充分尊重了齊王這一被勸說者。

  因而,這二人的勸諫一個言辭極富表現力、有氣勢、有威懾力,儼然—位大義凜然的英雄;而另一人言辭委婉含蓄、自然親切、柔中含骨,更似一位在進諫中既能保全自身又能伸張正義的謀士。

  從上述分析可看出,這二人雖所用方法不同,但在勸諫的時候都會注意對方法的選用,根據對象採用不同的方式,以達到勸諫的目的。在信息飛速發展的當今社會,口語交際的頻率很高,瞭解別人、推薦自己、談判求職、合作共事都需要較高的口語表達能力。所以,墨子與鄒忌的勸諫技巧,對提高我們社會交際的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遊說別人時要不卑不亢,言語恰到好處,不過分刺激對方,也不失自己的尊嚴,這是古人給我們的啟示,也是人際交往的基本原則。這就是論辯的技藝!



文雅小仙女


史記上有一篇專門講過這個,特別逗。主要就是先用問題吸引皇帝注意讓他然後提出自己的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