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淵之盟對宋、遼兩國產生了什麼影響?

一葉輕舟


感謝,我是閒來無事聊聊歷史,先聊聊什麼是澶淵之盟。

1004年,遼國入侵宋,宋朝大多數大臣建議不抵抗,以宰相寇準為首的少數人極力主張抵抗,最後他們說服宋真宗御駕親征,雙方在澶淵相交,宋勝。真宗決定就此罷兵,以每年向遼納白銀十萬良、絹二十萬匹來收買與遼的和平,定澶淵之盟。這是宋朝向番方納歲幣換取和平的開始。

和諧就是生產力

法國思想家伏爾泰說,中國是舉世最優美、最古老、最廣大、人口最多、治理最好的國家。而北宋,卻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小國”。

公元1009年,在中國大地上除了北宋之外,還有遼、夏,雲南的大理國,青藏為吐蕃諸部及黃頭回紇,西域為西州回鶻及於闐國(此時已皈依伊斯蘭教,屬於哈拉汗朝)。

遼之北則為斡朗改和轄戛斯等多個政權並立。而五年前,北宋的周邊形勢要嚴峻得多,尤其是宋遼關係。

1004年閏九月,遼蕭太后與遼聖宗率大軍侵入宋境,十一月,進抵澶州(今河南濮陽)。

此前,遼曾提出和約,宋真宗選擇了戰爭。在同平章事寇準等人的堅持下,宋真宗親至澶州督戰,登臨北城門樓,“諸軍皆呼萬歲,聲聞數十里,氣勢百倍”。

遼軍一面屯兵澶州城下,與真宗所統宋軍主力對峙,一面展開和談。

和平還是戰爭?宋真宗選擇了和平:十二月,宋遼講和,雙方約為兄弟之國,承認邊界現實,宋每年給予遼銀10萬兩,絹20萬匹。這就是歷史上的“澶淵之盟”。

關於“澶淵之盟”,歷來頗多非議,否定者認為這是勝算下的城下之盟。殊不知,雖然遼軍腹背受敵,但已擊敗宋軍第一線主力,長驅直入,折損大量宋軍;同時宋人也因爭戰多年卻無法擊敗遼軍取得最後的勝利而傾向議和。

民意如此,人心向背啊。宋真宗要的是和諧—友邦的和諧,民眾的和諧。於是,宋遼籤盟,從此交好達百年之久。

何況,雖然“澶淵之盟”後宋朝納歲幣換取了和平,可並非像某些教科書所言“大大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負擔,加劇了北宋的財政危機”那麼簡單:從公元979年,真宗之父趙光義北征開始,宋遼之戰已經打了25年了,其間北宋損兵折將,人民生靈塗炭,難道還應繼續嗎?這種生死相搏,要最終博弈到何時,且宋朝徹底勝算又有幾何?

每年扔出去30萬兩白銀,誰都心痛,可是否瞭解當時宋朝在北方戰線上應付一場戰爭,需要投入怎樣的國力物資?

3000萬兩白銀!這還僅僅是中等級別的戰爭。

當時宋年收入一億,而一場中等規模的戰事所耗費的軍費就高達3000萬,這是多麼恐怖的數字。即位近七年來,宋真宗一共應付了多少場超級戰爭?相比之下,這30萬兩歲貢的確是九牛之一毛!但年30萬歲貢對於經濟拮据的契丹來講,無疑是天上掉的大餡餅。

於是,契丹上下因此而與宋朝百年交好,契丹鐵騎不再南下。此中利弊,勿庸贅言。

到此,如果說後人對“澶淵之盟”還有不滿意的地方,那就是它使北宋失去了中原帝國的威儀,番邦外夷竟未臣服!其實“遼宋為兄弟之國,遼聖宗年幼,稱宋真宗為兄,後世仍以世以齒論”不是很好嗎,何必非要自居“父皇帝”?兄弟和諧相處,於神宗而言,其結果就是:和諧就是生產力。

宋朝的國家財政收入,和約之後得以增加,在宋真宗病逝前一年,即公元1021年,其總額已達15000萬。可以說,沒有五年前的和約,就沒有1009年的繁華似錦。




閒來無事聊聊歷史


背景:澶州之戰


景德元年(1004年),遼蕭太后與遼聖宗親率傾國大軍南下,勢如破竹,兵臨黃河沿線的澶州城,一旦攻澶州城,胡馬兵鋒便直指東京汴梁。

大宋朝野震動。眾文臣欲遷都南逃。但在宰相寇準的堅持下,當時北宋第三任皇帝宋真宗最終決定御駕親征,親至澶州督戰。

攻城的遼軍一波接一浪如同海浪般地拍打著澶州城,可澶州城裡的宋軍也知道如今是生死關頭,必需死戰,他們如最堅硬的礁石,任由海浪拍打,夷然無損。雙方在攻守之間展開殊死搏殺,僵持不下。

遼軍主帥蕭撻凜是百戰名將,當年生擒過宋將楊業。某日他自持悍勇,率數十輕騎在澶州城下巡視,觀察宋軍守城的佈防,試圖找出破城之法。,卻不料澶州北城宋軍卻先發現了他的破綻。

宋軍的信心來自一種宋軍新型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八牛弩,有效射程超過1千米,不亞於現代的狙擊步槍,而蕭撻凜正好步入了有效射程之內。

“嘭~嘭~嘭! ”

一陣整齊的弓弦霹靂爆響後,無數支鋼槍一般的箭矢從澶州北城頭爆射而出,在空中如同烏雲一般,把蕭撻凜罩在了龐大的陰影之中。漆黑的槍箭雨點般穿過肅殺的天空,俯衝下來,蕭撻凜大駭,但已經躲閃不及,當即被槍箭當頭貫入落馬而亡。

此時宋真宗一又上了城門樓以示督戰,宋軍氣勢大振:“諸軍皆呼萬歲,聲聞數十里,氣勢百倍”。

主帥被殺,遼軍大為震驚。遼太后蕭燕燕親臨其靈車,慟哭不已,輟朝五日。遼軍士氣為之大挫。


簽署合約

遼軍主帥被殺,又懼於宋軍守城的能力,無法對澶州沒有進行一次有效的攻擊作戰,主力部隊深入宋境,後方反叛勢力蠢蠢欲動,宋軍各路援軍也陸續趕到,遼軍進退兩難,和談成了最好的選擇。

大宋方面如果當時的皇帝是宋太祖甚至宋太宗,那麼肯定是以消滅境內遼軍主力,然後揮師北上恢復燕雲十六州為戰略目標。但這個時候的大宋皇帝是宋真宗,一位愛好和平的皇帝。對收復燕雲並沒有其伯父和父親的強烈渴望。和談自然是他的第一選擇。

於是雙方几輪唇槍舌劍和討價還價之後達成了《澶淵之盟》,主要條約有:

1、宋遼約為兄弟之國,遼聖宗年幼,稱宋真宗為兄。

2、宋遼以白溝河為界(遼放棄遂城及涿、瀛、莫三州),雙方撤兵;

3、宋每年向遼提供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至雄州交割。

4、雙方在邊境雄州(治今河北雄縣)、霸州(治今河北霸州)等地設置榷場,開放貿易。

5、此後凡有越界盜賊逃犯,彼此不得停匿;

6、兩朝沿邊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創築城隍。



《澶淵之盟》對兩國關係產生了長達一百多年重要而又深遠的影響,也深刻影響了中華民族的歷史走向,分析雙方利弊,總結如下:

1、遼國當時起兵以收復關南二州(後周柴世宗從遼國手中奪取)為名義,條款中宋沒有將關南二州還給遼國。所以雙方領土保持現狀,均可接受。

2、互為兄弟之國說明互相認可對方為平等國家。注:當時周邊其它國家(西夏、高麗、青塘、回鶻、安南、大理等等)都只能向這2個大國稱臣。

3、宋向遼輸送了30萬的歲幣感覺好像吃虧了,但實際上對大宋來說成本是非常低的。因為和遼國打戰更貴,宋朝日常每年軍費開支就得4千萬~5千萬,這還不算打戰的額外開銷。30萬歲幣不到大宋日常軍費的1%,對大宋來說沒有付出多少,但保持了和平發展,人民生產勞動不受影響,受戰爭影響的河北地區財政收入遠遠高出這個數,基本達到了戰略目標。

4、而遼國每年能從大宋獲得三十萬歲幣,這個數額對貧窮的遼國那算是天文數字了。遼國以戰促和得到了回報。基本達到了戰略目標。


後續影響

此後宋、遼之間百餘年間不再有大規模的戰事,史書上記載,雙方禮尚往來,通使殷勤,遼國邊地發生饑荒,宋朝也會派人在邊境賑濟,宋真宗崩逝消息傳來,遼聖宗“集蕃漢大臣舉哀,后妃以下皆為沾涕”。

但史書的記載永遠冠冕堂皇,事實的真相往往令人意外。和平年代雙方的競爭並沒有停止,只不過不是再依靠戰爭了。戰爭年代拼軍事,但和平年代是經濟、貿易、文化的交鋒,是看不見硝煙的戰場。而這些方面大宋的優勢就顯示出來了,充分利用《澶淵之盟》條款,把大遼當韭菜進行收割:


1、貿易傾銷:由於條約中宋遼在邊境雄州(治今河北雄縣)、霸州(治今河北霸州)等地設置榷場,開放貿易。經濟文化處於中華歷史頂端的大宋在經濟貿易上的巨大優勢就體現出來了,大宋能出產的商品太多了--絲綢、布匹、陶瓷、茶葉、書籍、手工藝品,遼國則淪為原材料輸出國。

邊境貿易從一開始就變成一邊倒的大宋貿易順差,大遼收的歲幣,還沒運回國,在邊境就被宋人掙了個乾乾淨淨,每年還倒賠。據日本漢學家斯波義信的估算,宋朝通過對遼貿易,每年可獲八十萬貫價值的順差,扣去歲幣,每年還盈餘五十萬。這還僅僅是官方榷場之內的交易量。

2、貨幣戰爭:宋朝的通寶在遼國成為了貿易的結算貨幣。一貫的宋錢民間能兌換幾貫的遼錢,遼錢貶值,貿易上又沒有產品供給宋人,宋人想買的戰馬,契丹人認為是戰略物資又不想賣。隨後的一百多年裡,曾經不可一世的遼國經濟上被掏空了。徹底淪為經濟上處於附庸的原材料輸出國。遼國只能靠盤剝北方其他少數民族部落來維持貿易,這也給遼國的滅亡埋下了禍根。


3、文化侵略:大宋是中國文化最鼎盛的時代,唐宋八大家有六位都出現在澶淵之盟後的數十年中。文化相對落後的遼國契丹民族開始了加速漢化的過程。遼國人原先吃肉和奶酪的習慣被饅頭、糯米飯等漢食替代。漢服成為契丹人主流,就連遼國的禮儀典禮上,皇帝高官們,都是清一色的漢服裝扮。遼國的傳統節日沒落,人民開始過漢族節日。宋詩和宋詞成為遼國讀書人追捧的對象。蘇軾的弟弟蘇轍出使遼國時,發現哥哥的名字在遼國如雷貫耳,堪比周杰倫。以至於發出驚呼:“誰將家書過幽都,逢見胡人問大蘇”。


大遼也沒有束手待斃,充分利用外交手段+軍事威脅,和大宋交鋒也是來往不斷:

1、幫助西夏對付大宋:每當宋朝與西夏戰爭的關鍵時候,遼國總是派兵前往大宋邊界厲兵秣馬。導致大宋總是無法專心對付西夏。

2、1042年(仁宗慶曆二年),遼乘北宋同西夏交戰正酣,向北宋勒索土地為名,伸手要錢為實。最終以北宋增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10萬匹為結果。遼國把歲幣從三十萬增加到了五十萬。

3、宋神宗繼位後,遼國趁大宋天災,朝廷變法派與舊黨內鬥,王安石罷相下野之際。藉口北宋在山西邊境增修堡壘破壞邊界,要求劃界。最終宋政府答應以分水嶺為界,放棄了邊界的山地。

結語

《澶淵之盟》有著重大的歷史意義,結束了宋遼之間長達幾十年的戰爭,給從後唐、五代以來飽經戰亂華夏人民終於有了一個修養生息的機會。陳寅恪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澶淵之盟》之後宋朝成為我國曆史上經濟、科技、文化最鼎盛的時代。


《澶淵之盟》持續了一百多年,北宋末年,宋徽宗背盟,聯金滅遼,後金又滅宋。《澶淵之盟》徹底終結。


趙宋春秋


宋景德元年,宋真宗在澶州派遣使者前往遼國,經過五天的交涉,遼國向宋回致盟書,雙方達成和解協議,宋、遼以這種古老的方式完成了兩國間的和平條約的簽訂,史稱“澶淵之盟”,至此,宋、遼開啟了雙方百年和平的局面。

我們先來看看“澶淵之盟”的主要內容:宋遼約為兄弟之邦,宋真宗尊稱蕭太后為叔母,遼聖宗尊宋真宗為兄,宋真宗稱遼聖宗為弟;北宋每年向遼輸送“歲幣”“絹二十萬匹,銀一十萬兩”;以白溝河(巨馬河)為界河,沿邊州軍,各守原有疆界,兩地人戶,不得交侵;雙方不得創築城堡,改移河道。

從字面上看“澶淵之盟”是宋朝虧了,每年還要向遼送“歲幣”以求和平,但宋真的虧了麼?其實則不然。

澶淵之盟前宋、遼兩國之間的關係

我們先來看看澶淵之盟前兩國的關係,宋、遼長期處於對峙狀態。雙方爭端的焦點就是幽雲十六州,幽雲十六州,即幽、薊、瀛、莫、涿、檀、順、新、媯、儒、武、蔚、雲、應、寰、朔州等十六州的總稱。大致範圍包括今天北京市和天津市的大部,及河北北部及山西北部等部分地區。這塊地方是北望大漠、南有平原、其中還有山脈等過渡帶,是一塊天然的戰爭屏障。因此,歷史上幽雲十六州是一塊“香餑餑”,幾乎誰都想要這塊地方。而宋太祖的“統一”大業的遺憾就是未能收復幽雲十六州,不過這件事並沒有放下,宋太宗即為後,開始了長時間的戰爭,企圖收復這塊“寶地”。

於是開始“北伐”,但結果並不理想,以北宋的失敗而告終。遼朝大獲全勝,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並在以後接連南下侵宋,在澶淵之盟前,雙方開展了幾次比較大規模的戰爭,分別是瀛州與莫州之戰、遂城之戰、望都之戰,長時間的戰爭使得宋軍的損失比較大,遼其實也因戰爭而不堪重負。

北宋“百萬家之生聚,飛挽是供;數十州之田土,耕桑半失”自鄴向北,千里蕭條。燕雲地區的百姓同樣遭受戰爭之苦,顛沛流離,以至於遼朝統治者不得不下令“省賦役,恤孤寡,戒戌兵無犯宋境”

所以,為了和平美好的嚮往,促生了宋、遼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後的北宋

“去都二百四十里,河流中間兩城峙。南城草木不受兵,北城樓槽如邊城。城中老人為予語,契丹此地經抄虜。黃崖親乘矢石間,胡馬欲路河冰渡。大發一矢胡無首,河冰亦破沙水流。歡盟從此至今日,垂相萊公功第一。”

這是王安石的《澶州詩》對澶淵之盟的積極肯定,澶淵之盟後北宋雖然放棄了對燕雲十六州的爭奪,但國家卻因此得到喘息,使得國內獲得積極的發展。

“自景德以來,四方無事,百姓康樂,戶口蕃庶,田野日闢”

耕地面積增加了將近一倍。而在經濟上,雙方開展貿易,在河北沿邊陸續開放了雄州、霸州等地。商品有香藥、犀角、象牙、蘇木、茶葉、繒帛、漆器、瓷器、麻布、羊、馬、駱駝、銀兩等。北宋每年從遼方徵收專賣稅約有一百五十萬貫,宋方得利很大,甚至往往數倍於歲幣。

澶淵之盟後的遼國

從遼國的發展看,澶淵之盟不僅對北宋有利,對遼國同樣有著深遠的影響。

經濟方面。同北宋的貿易開展使得遼國從單一的遊牧產業逐漸轉變為多產業的國家,推動了大規模經營農業基地的產生,也帶動了人口的發展。

文化方面。和平所帶來的不僅僅是沒有戰亂,也帶來了文化的交流。遼國學習北宋的先進文化和制度,特別是學習了北宋的科舉制度,對於人才的選拔有著極大作用,人均文化素質顯著提高。

民族融合和社會風俗方面。隨著交流的不斷深入,大量的漢人進入遼國境內,宗教信仰、道德觀念、服飾、喪葬、歲時禮俗、遊戲等方面影響突出。漢語成為遼朝境內各族人民交流的通用語言。

如混居黃龍府“凡聚會處,諸國人語言不能通曉,則各以漢語為證,方能辨之。”遼道宗曾詩云“君臣同志,華夷同風”。

可見遼朝經濟文化、民族關係等在澶淵之盟後受北宋影響不斷加深,遼朝社會與文化的進步大大加快。

結語:澶淵之盟並不是北宋的“屈辱”條約,相反的是北宋從中獲得了比“絹二十萬匹,銀一十萬兩”更大的利益,而遼國得到的也不僅僅是“歲幣”,軍費的開支削減,經濟的不斷提高,使得遼國社會得到了巨大的進步,所以澶淵之盟對於兩國是雙贏的局面。澶淵之盟給宋遼兩國帶來的百年和平,對於宋遼兩國來說都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歷史紙條


很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對於澶淵之盟歷史上評價褒貶不一,我們可以從多個角度去評價。

先了解一下澶淵之盟。公元1004年,遼國蕭太后和遼太宗率遼軍大舉南下,一路攻城掠地,宋朝邊境頻頻告急。這一下引起北宋朝廷的慌亂,宋真宗趕忙召集大臣商議對策。有的大臣主張避敵遷都南逃,宋真宗也動起了南逃的心思。這個時候宰相寇準極力反對,力主抵抗並勸宋真宗御駕親征鼓舞士氣。宋真宗迫於無奈,只得北上澶州督戰。

由於遼軍一路長驅直入,戰線過長,再加上北宋各地軍民極力反抗,糧草不濟。尤其是遼軍先鋒蕭撻覽在澶州城下被宋軍用床子弩一箭射殺,導致遼軍軍心不穩。遼國蕭太后及大丞相耶律隆運覺得這麼打下去也撈不到什麼便宜了,決定轉換策略和北宋議和。宋真宗在聽到遼國要議和後,派曹利用前往遼營談判,雙方就在澶淵訂立了合約,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宋遼以白溝河為邊界。宋遼互為“兄弟之國”。


其積極影響

澶淵之盟後,宋、遼之間百年間不再有大規模的戰事,禮尚往來,通使殷勤,雙方互使共達三百八十次之多。促進了宋遼兩國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有利於中華民族的民族融合。

對於宋朝而言,雖然北宋做出了一些讓步,但30萬的歲幣相較當時宋朝財政來說不值一提。宋繼承了唐帝國生產力和意識形態。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北宋與遼國簽訂澶淵之盟後,換取了北宋百餘年的和平,為開創仁宗盛治作出了巨大貢獻。

對於遼國而言,也是如此,遼繼承了唐帝國的絲綢之路貿易線,保證絲路的暢通和安全。澶淵之盟後,無論是經濟還是文化,同樣進入一個高速發展時期。

其消極影響

對於遼國,澶淵之盟”之前,遼國內部就存在極大矛盾,各個種族之間,世家大族貴族與中央皇權均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澶淵之盟”之後,由於外部環境有效改善,這些矛盾就被激發出來,造成了內部政局出現動盪,為以後出現衰落以致最後被金所滅埋下了伏筆。

反觀宋朝,“澶淵之盟”後,北宋的黨爭完全轉為內鬥,王欽若,丁謂等保守派也正是利用了“澶淵之盟”對宋真宗心理上和對北宋朝廷上下的影響,邊緣了寇準,控制了朝政。宋朝朝廷苟且安生,只顧著享受榮華富貴與玩樂人間,完全忘記了宋太祖立下的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宏圖大志。從此以後,宋朝國力逐漸衰弱,社會風氣一片奢侈萎靡。


歷史小小生


對宋就是保衛國土,而且燕雲地區產馬,對於宋朝來說可以解決少馬問題。遼控制燕雲十六州,能夠進退自如。可以提供大量兵源和賦稅。其實是一場貨幣戰爭,各取所需。沒有真多贏家。


Xiao胖2


《澶淵之盟》是北宋和遼朝相互妥協後簽訂的和平協議,在中國歷史上影響深遠。

(圖:澶淵之盟)

我們先了解一下《澶淵之盟》的具體內容:

宋遼為兄弟之國,遼聖宗年幼,稱宋真宗為兄。

宋遼以白溝河為界(遼放棄遂城及涿、瀛、莫三州),雙方撤兵;此後凡有越界盜賊逃犯,彼此不得停匿;兩朝沿邊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創築城隍。

宋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至雄州交割。

雙方於邊境設置榷場,開展互市貿易。

從上方協議內容,可以看出,遼朝不勝而勝,北宋不敗而敗。宋真宗不是趙匡胤,也不是趙光義,他只想做一個和平皇帝。為了和平,北宋給遼國一些地,一些錢,他是可以接受的。

從協議的結果來看,協議對兩國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一、對北宋的影響

1.北宋在戰局有利的情況下,簽訂了不利的協議,使國內士氣低落,助長了遼國的侵略意圖。

2.簽訂了和平,北宋放棄了對燕雲十六州的領土收復,使北方遊牧民族可輕易南下,長驅直入內地,對北宋政權構成了嚴重威脅。

3.以北宋宰相寇準為首的主戰派受到朝廷的打擊,主和派官員受到重用,收復失地的願望越來越渺茫。

4.長期和平,朝廷多重用文官,武將得不到朝廷重視,地位越來越低,軍備鬆弛,部隊的戰鬥力也越來越弱。

5.提供給遼國銀、絹,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百姓的負擔。

6.和平的環境,也使北宋經濟、社會發展較快,出現了繁榮的局面。

二、對遼國的影響

1.與北宋達成和平協議後,遼國開始發動了對高麗的戰爭。雖然,最後遼國取得了勝利,但是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2.《澶淵之盟》的簽訂,使遼國在戰局不利的情況下,獲得了好處,助長了遼國的侵略意願。要不是蕭太后和遼聖宗先後逝去,遼國內部發生動亂,實力下降,說不定遼國還會大舉侵宋。就是這樣,後來,遼國還是訛詐了北宋更多的錢財和土地。

3.長期的和平,使遼國統治者過上了安逸的生活,軍備鬆弛,軍力下降,和後金的鬥爭中處於不利的局面。

4.長期的和平,加速了遼國農耕地區經濟的發展,也促進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從上面敘述可知,《澶淵之盟》的簽訂對宋、遼雙方都有好處,當然也有弊端。不過,我們需要肯定的是,《澶淵之盟》以後,宋遼雙方大致保持了百餘年之和平,這對兩國之間的貿易關係、民間交往和各民族之間的融合是非常有利的,尤其是對廣大的老百姓來說,和平更是最大的渴望。


阜城軼事


澶淵之盟對於宋遼來說都是有積極意義的,至此對於宋來說,遼停止南下,避免了更大規模的戰爭,經濟得到了更快的發展,至仁宗朝,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巔峰。對於遼來說,歲幣緩解了遼經費緊張的麻煩,而雙方開商埠互市,更是對雙方都有好處的。至澶淵之盟以後,宋遼100餘年不曾發生戰爭。


Hyy0829


一時的和平


冬天裡的童話


導語:澶淵之盟,可以說是在遼、宋雙方信息不透明下,做出的最優解吧!因為在簽訂盟約之前,遼、宋都覺得自己處於弱勢,然而又都試圖在對方面前表現出強勢的一面。

公元1004年,遼軍進犯宋朝,直逼宋朝澶州,此地離宋朝的都城開封不遠,此時宋朝上下亂作一團,宋真宗畏敵,準備遷都南逃,在宰相寇準等主戰派的促使下,宋真宗親臨前線澶州,宋軍士氣大振。

此時的戰場形勢十分有趣,宋真宗與遼軍在澶州城對峙,而遼軍孤軍深入,身後有若干小股宋軍和一支近十萬人的主力部隊在定州。

遼軍的攻城能力本來就不行,在大將蕭撻凜被射殺後,更是陷入進退兩難之境,覺得打到開封是不現實的。而當初進軍的時候太過深入,導致補給不足,一路上不少城池還在宋國手裡,一不小心就會被宋軍包了餃子,來個關門打狗。

而宋真宗比遼軍還緊張,因為他發現自己調不動遼軍身後的那支宋軍了!對於以黃袍加身起家的趙宋,此時的宋真宗定是一頭冷汗。

初期遼軍南下的時候,雖然攻城拔寨,但是卻沒有對宋軍形成大規模殲滅。為了防禦遼軍進攻,真宗向定州、天雄地區增派了大量兵力。定州形成了一個重兵集團,總兵力約有十萬人左右。

定州軍的指揮叫王超,是太宗舊臣,身高兩米多,看著相當有壓迫感,然而卻是個忍者神龜的性子。遼軍入侵的時候他的定州軍就始終龜縮不動,等到遼軍主力和宋真宗開始對峙時他依然龜縮不動,宋真宗數道旨意都沒能調動王超,這眼瞅著定州軍就指望不上了。

【“王超等陣於唐河,執詔書,按兵不出戰 ……詔王超等率兵赴行在 ……先是詔王超等率兵赴行在,逾月不至 ……車駕幸澶州,大將王超擁兵數十萬屯定州,逗遛不進,知節屢諷之,超不為動。復移書誚讓,超始出兵,猶辭以中渡無橋,徒涉為患…….”】

這時候的宋真宗搞不明白呀!不知道王超在搞什麼,保持按兵不動;而契丹大軍就在眼前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抽風上來和自己拼命了。

蕭太后也憂心忡忡,自己主將蕭達凜被宋軍射死了,士氣低迷,眼前這防線自己估計打不過去,身後又有一支大軍引而不發,搞不好遼國精銳就得全交代在這。

這時候遼、宋都害怕呀!搞不清局勢。

這怎麼辦?大家都打不下去了,都覺得自己要完,然而對方卻遲遲沒有動手。既然不動手……那就和談吧。

於是和談開始了……和談的結果就是澶淵之盟了。

  • 遼宋為兄弟之國,遼聖宗年幼,稱宋真宗為兄。
  • 以白溝河為國界,雙方撤兵。(遼歸還宋遂城及涿、瀛、莫三州。)此後凡有越界盜賊逃犯,彼此不得停匿。兩朝沿邊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創築城隍。
  • 宋方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至雄州交割。
  • 雙方於邊境設置榷場,開展互市貿易

對宋而言,一方面燕雲十六州的失地未能收回,另一方面而且要輸金納絹以求遼國不再南侵,此後遼更是不斷需索,以金錢換取和平使北宋不再居安思危。

對遼國而言,卻是在不利的軍事情勢下佔了大便宜,得到了戰場上得不到的東西。

如黃仁宇先生所說說:“澶淵之盟是一種地緣政治的產物,是兩種帶競爭性的體制在地域上一度保持到力量的平衡”。


歷史遨遊


算是各取所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