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豐南的“全國之最”,你都知道麼?

唐山豐南的“全國之最”,你都知道麼?

豐南的“全國之最”

你都知道麼

我們可愛的家鄉——豐南,有著許多令人激動不已的地方。它不但有古代文化的高度文明,更令人驕傲的是這裡誕生了中國第一條鐵路——唐胥鐵路、第一臺蒸汽機車——“龍號”機車,豐南在我國近代工業發展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

唐山豐南的“全國之最”,你都知道麼?

唐山豐南的“全國之最”,你都知道麼?

新中國成立後,各項事業得到了長足發展,特別是三次步入了全國百強縣(市),四次雄踞全省十強縣(市) 之首,各行各業創造了許多“全國之最”、“全省之最”、“唐山市之最”、“豐南之最”。豐南有著如此深厚的文化淵源、如此輝煌燦爛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建設的成果,足以說明豐南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也看到了豐南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勇於創造的精神。

全國最大的鹽場

古越支鹽場

南堡鹽場大部分在豐南境內,是世界上僅次於墨西哥勇士鹽場和澳大利亞丹皮爾鹽業公司鹽場的世界第三大鹽場,也是亞洲最大的鹽場,年產鹽180萬噸,佔全國海鹽總產量的11.2%。

南堡鹽場的前身是越支鹽場。越支鹽場並不是在越支附近,而在今豐南鹽場、南堡鹽場一帶,因鹽場機關駐地在越支,故名越支鹽場。越支鹽場始建於契丹天顯元年(926 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

唐山豐南的“全國之最”,你都知道麼?

豐南大部分原屬豐潤縣,之所以稱豐潤,意為“潤澤豐美”,主要指的豐南部分。豐南地處九河下梢,水源豐沛,所以潤澤;又因南臨渤海,有廣袤的灘塗,有魚鹽之利,在元代就有“紫蟹金鱗隨意而得”的記載,所以豐美。明代郭子章編纂的《郡縣釋名》對豐潤縣的得名做了這樣的解釋:“縣產鹽場,故名豐潤。”可見豐潤縣的得名就是因為縣內產鹽。

唐山豐南的“全國之最”,你都知道麼?

在封建社會,經濟落後,其財收入主要是鹽鐵,所以鹽鐵歷來為國家壟斷。正因豐潤有這豐厚的資源,所以歷來富庶。早在元代就有“賦入繁阜,為薊郡之最”的記載。就是說其繁榮富庶在薊郡(即京東一帶諸縣)位居前列。

全國最大的豎井煤礦

開灤錢家營礦

唐山豐南的“全國之最”,你都知道麼?

開灤錢家營煤礦,坐落在豐南錢家營。1958年開灤鑽探隊開始勘測,煤炭儲量8億噸,可採儲量3.4億噸,設計能力年產400萬噸,服務年限60年,煤田絕大部分在豐南境內。1977年9月開始鑿井,1988年12月正式投產。

唐山豐南的“全國之最”,你都知道麼?

開灤礦務局包括唐山礦、林西礦、馬家溝礦、趙各莊礦、唐家莊礦、範各莊礦、呂家坨礦、荊各莊礦、林南倉礦、錢家營礦10個礦。整個開灤礦務局年設計生產能力1500萬噸,而錢家營礦年生產能力就達400萬噸,佔開灤十礦的26.7%。錢營礦是開灤礦務局中儲量最大、生產能力最強、現代化水平最高的煤礦。錢家營煤礦的建設投產,不僅銜接了開灤日益衰退的老礦,而且保持了全局生產的活力。

全國最早的運煤河

煤河

唐山豐南的“全國之最”,你都知道麼?

說起中國的運河,人們自然就會想到,隋朝開挖的橫貫南北2000多公里長的京杭大運河。開平礦務局也曾開鑿過一條運河,它是為便利煤炭運輸而修建的。這條運煤河雖然遠不及京杭大運河著名,但它卻為開平礦務局的發展和唐山地區的繁榮,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清光緒七年(1881)三月,煤運河正式開挖,於當年八月完工。河長70裡,河底寬1.5丈,河面寬10餘丈,深1丈,共佔地6500畝,工程造價11.5萬兩白銀。原計劃挖到唐山礦井,因往東地勢太高,加之流沙嚴重,不能再挖,因此煤河的東頭,稱之為“河頭”。

唐山豐南的“全國之最”,你都知道麼?

煤運河正式啟動後,煤從河頭裝駁船,由纖工牽拉到閆莊,改油輪拖帶,經蘆臺、北塘口出海,直接運往天津等地。從1882年至1887年,通過煤河運至天津的煤炭約40萬噸,佔開平礦務局產量的80%。煤河除運煤外,還運載農副產品、糧食、生活用品、工業用品。煤河的開挖促進了胥各莊、河頭的繁榮。清末文人張燾在《津門雜記》中這樣描述了胥各莊:“目下開新河一道,往達天津,又建鐵路一條,由礦直接河頭,規模大廓,氣象一新……該處曩為蕭瑟荒村,現已為大市落矣”。清光緒十七年(1891)《豐潤縣誌》對當時煤河的情形曾有一番描述:“煤河在胥莊南二里許,光緒七年開平礦務局挑浚,為運煤計也。東自胥各莊起,西至寧河縣之蘆臺止,長約70餘里,寬10數丈,引蘆河之水,隨潮汐上下,設閘儲蓄,波平浪靜,四時不涸。商艘客艦,檣密如林,來往洋輪,疾於奔馬。而起浚之處名曰河頭,方圓數十畝,波水澄清,兩岸洋樓花塢,目不暇接。稍西橋旁,列肆鱗比,人煙輳集,居然一水陸埠頭也”。

唐山豐南的“全國之最”,你都知道麼?

煤河自1881年通航,到1955年停運,經歷了70多年的歷程。在這曲折漫長的歲月中,為開平礦務局的建立和發展,為豐南乃至唐山地區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本文節選《豐南史志資料選編第五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