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心比心,感同身受是善良的心理根源—請與人為善,愛護動物

有的人之所以端正善良是因為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心理體驗——那就是感同身受。比如說一個人見到悲慘的事情,他就會非常難過,見看到被害的事情,他就會非常痛苦,見到不平的事情,他就會非常憤怒,就好像事情發生在了自己身上。因此從主觀上講這些人是不會主動的去做壞事,或者給別人造成傷害。

有的人之所以對許多情景都麻木不仁,實際上就是因為極端自私的緣故。他們在給對方帶去痛苦的時候是不會去感受其中滋味的。請想一想,騙人的人願意被騙嗎?害人的人願意被害嗎?干擾別人的人願意被幹擾嗎?口角鋒芒的人願意別人也反唇相譏嗎?那麼為什麼有些人總是這樣去做呢?因為腦子裡缺根將心比心的弦。其實將心比心不僅僅是一種高尚的品格,也是一種高明的智慧。不光能成全別人,也能保護自己。

請看一下這些圖片,這些圖片被拍出來的時候,可憐的小狗們即將告別這個世界。

將心比心,感同身受是善良的心理根源—請與人為善,愛護動物

這是動物交易市場裡的一幕一幕。一個鐵籠子裡擠了一大群狗,它們無法動彈,最裡面的、最底下的甚至無法呼吸。這些生命在販子的眼裡只是貨品,對於它們的痛苦則視若無睹。我們可以拿自己試想一下,平時在家裡的時候,久坐久躺都十分難受。如果也被擠在一個狹小的空間裡,長時間保持一個體位——歪著脖子,彎著身子,伸不了胳膊也動不了腿,這會是一種什麼感覺——生不如死!

這些動物每天眼看著自己的同伴一個一個的拉出去被剝皮剔骨。我猜它們的內心感覺大概就是在極度的恐懼中無比絕望,這怎樣的一種煎熬!我記得有一年我從一個農貿市場走過,有一個賣活雞的堆位正在給顧客宰雞,那些雞在被抓出來的時候看上去無比驚恐。而它們的叫聲相當的驚人,那種“啊—啊—”的悽慘叫聲居然跟人在被害的時候一模一樣。

還有一次,路過一個殺羊的門臉旁邊,有一隻羊剛被殺掉,地上鮮血淋漓。頭放在了案子上面。身子剛被扒過皮吊在了房沿上。旁邊是一隻被捆著的羊也即將被殺。它親眼看過了它同伴的命運以後想必絕望之極。當它看見我從那走過的時候,一個勁地衝我叫,那種乞求與哀告的叫聲真的讓人心裡邊特別難受——那應該就是它在絕望中認為的一線生機。

朱子家訓有句話說得好“勿持勢力而逼凌孤寡,毋貪口腹而滋殺生禽。”不要因為有人老實就隨意欺負,也不要因為動物弱小就任意擺佈。你如果認為它是你手上的一個物件可以任意對待的話,那麼你又會是誰手上的一個物件呢?試問我們誰又能真的可以活成“絕對自由”呢?

當然如果說因為要保護動物就讓所有的人都不吃肉也很難做到,至少現在還做不到。但是儘可能的尊重生命,減少傷害是能做到的。有的人會說,自然界天天都在上演著捕獵與被捕獵的故事,傷害與血腥是普遍存在的現象。可是我想說的是人類的社會與動物世界還是有本質區別的。我們之所以擺脫了原始階段的那種捕獵與被捕獵的生存狀態,就是因為我們進化出了更加複雜的情感與更高明的智慧。而正是因為這些情感與智慧讓我們蒙生了慈悲、惻隱與羞惡之心。

將心比心,感同身受是善良的心理根源—請與人為善,愛護動物

人與動物在生理上是極其相似的,而在心理體驗上也相差不多。因為說遠點,我們都有共同的祖先,大家都是血肉有情之物。捱罵,捱打,挨刀;被愚弄被欺負的時候,感覺都是一模一樣的。心地善良的人每當每看到苦難與折磨的時候,往往會設身處地的想到自己,這種心理上的距離感既遠在天邊又近在眼前,因此就更加決心要善待他人他物,儘量營造溫暖與美好。至少可以追求心靈上的平衡與彌補。

常言說“心慈而貌美”。一個人如果心地善良,行為端正,勢必身罩祥瑞,面露祥和,愉悅的身心也能惠及髒腹。久而久之自然會身體健康,福澤深厚。

而一個人如果粗俗野蠻、心黑手狠的話,那麼相由心生,他的面目與行為也都會顯得十分醜惡。這樣的人好人見了沒有不躲的,物以類聚,身邊就只能是一群不怎麼樣的人。試問常此以往又怎麼能福澤深厚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