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9位香港太平紳士的汕頭濠江,是遠近有名的僑鄉

早在明清時期,濠江區已成為粵東沿海對外經貿要地,號稱“南北通大海,皆航海者往來灣泊之所”。

濠江群眾在早期多出外謀生,在海外形成了另一個“濠江”,香港則是濠江華僑集聚之地。

而今,活躍在香港各行各業的濠江鄉親更力爭上游,湧現出了9位太平紳士和一批社團領袖,李業廣、陳昌華、黃士心、張敬石、鄭錦鍾、蔡堅等知名鄉親更成為當今濠江人在香港的旗幟。

過去濠江僑鄉有什麼故事,僑鄉現狀如何?

走出9位香港太平紳士的汕頭濠江,是遠近有名的僑鄉


▲ 香港汕頭濠江同鄉總會創會大典暨首屆會董會就職慶典在香港舉行

華僑熱心家鄉事業

在濠江東湖社區的幽靜小道上,有一個名為“順琴故居”的建築。據瞭解,順琴正名洪作鳴,順琴為其別號,鄉人稱為“順琴仙”。“仙”是潮汕話“先生”連讀而成的尊稱,一般是指德高望重的賢者,比如教師、醫生。而順琴就是東湖社區的華僑代表之一。

順琴有什麼來歷和故事呢?“順琴早年赴越南謀生,在碼頭當搬運工人,後在族人洪良棠(綽號“膽弟”)處幫工,因老實忠厚、勤謹有為受到重用,管理西貢業務。”汕頭市文博協會會員陳斯楷告訴記者,“順琴為什麼被稱為仙呢?因為其歸國之後,一直和睦鄉里、熱心公益,鄉人受其恩惠甚多。”

據鄉土文獻《東湖回憶》記載,順琴擔任鄉長的時間很長,舉措頗多,例如,自費在進村的必經之路嶺路雨亭設立兩個保安亭,僱人看守,對進村外來人員逐一登記,確保治安穩定,因此在鄉里威望很高。加之形象清瘦矍鑠,一米七八的個頭,留著一捧花白長鬍須,一副仙風道骨的模樣,待人謙和慈祥,猶如一位仁慈的神仙,所以“仙”的稱呼是一語雙關。

華僑回鄉捐資的故事不只發生在東湖。陳斯楷給記者展示了一個歷史紀實。據《達濠區地名志》記載:葛洲村村民漂洋過海歷史較早,19世紀初,陸續有人到東南亞等地謀生。這與葛洲山多、臨海的自然地理條件有關。新中國成立前,旅居越南的葛洲人大部分集中在西貢(胡志明市)滲石這個地方,素有“小葛洲”之稱,華僑人口與當時葛洲本地人口相當。老一代番客漂洋過海,先在船上當“侍者”,到達越南後在碼頭就地當起碼頭工人,投靠鄉親與族親,抱團生存,站穩腳跟的人,因為資源積累,大多仍然選擇與船有關的行業發展,如陳訓庭運營船上配餐,東湖的膽弟和順琴則經營碼頭搬運業務。另一位有代表性的葛洲籍華僑張祥耀,在越南經營船務運輸及貿易生意,創有“順成行”和“七條金”搬運碼頭,經營甚為發達,成為旅越潮人的僑領。

走出9位香港太平紳士的汕頭濠江,是遠近有名的僑鄉


▲ 訓庭別築

在葛洲有一座訓庭別築,該樓建於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以屋主陳訓庭的名字命名,別築有“特別建築”的意思。該樓為葛洲第一座疊樓,富有越南特色,當地人直觀地稱之為“高樓”。

陳訓庭13歲喪父,20多歲赴越南謀生,發跡之後在越南、汕頭分別經營光大行、光生行,主要運營船內配餐,舊稱“交菜館”,其中,光生行的地址就在臨近碼頭的小公園怡安街。20世紀30年代初,汕頭港發展進入黃金期,城市繁榮發達,華僑紛紛返鄉投資房地產,40歲的陳訓庭也在祖籍葛洲購地建房。

擁有僑資企業共33家

濠江的發展離不開華僑的支持,多年來湧現出許多感人的故事。為了支持家鄉的社會公益事業,張恭良先生套現了他持有的匯豐銀行全部股票,張恭榮先生攜子累計捐贈近億元資金,陳昌華先生設立30年基金確保濠江耆康會正常運作。

據統計,濠江區目前共有僑資企業33家,僑外鄉親捐贈興辦公益事業資金累計近20億元,建設項目上百個,包括達濠華僑中學、達濠華僑醫院、張恭榮慈善醫院、葛洲學校、澳頭學校、赤港學校、東湖學校、耆康會、中心幼兒園、上店文化廣場及老年人活動中心等,為家鄉培養人才、改善民生髮揮積極作用。

走出9位香港太平紳士的汕頭濠江,是遠近有名的僑鄉


▲ 華僑捐建的東湖學校

此外,濠江籍香港鄉親還積極參政議政,獲委任中央港事顧問、香港立法會議員和行政會成員,擔任全國、省級、市級和濠江區政協委員,為香港的繁榮和家鄉發展奉獻聰明才智。

吸引走出去的新移民

記者通過走訪發現,濠江不乏僑鄉,像東湖和葛洲社區,多年前居民出外謀生,去了越南、香港等地,不乏順琴、張美蘭、張恭榮等著名的華僑。但記者走訪後也發現,目前這兩個純農社區的發展上存在一些問題,很多年輕人還是出外。華僑回鄉投資比較多的是建學,像東湖華僑便在近期回鄉捐建華師附中。那麼,未來僑鄉如何發展?

對此,暨南大學華人華僑研究院教授張應龍告訴記者,這是僑鄉一個普遍的現象。華僑人數眾多,商人多,不等於他們具有投資能力,捐錢和投資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捐些錢許多人可以做到,投資就不一定了。即使是投資,他們也會選擇適合投資回報的地方,汕頭商人很多在外地投資就是明證。

走出9位香港太平紳士的汕頭濠江,是遠近有名的僑鄉


▲ 僑鄉濠江正著力打造凝聚鄉情新平臺

“僑鄉的發展主要決定於當地的大環境。對於華裔青年,

政府可以通過邀請回國參加各類活動加強他們對家鄉的感情和聯繫。走出去的新移民是老僑鄉獲得發展活力的重要途徑。”張應龍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