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怎樣理解儒家的“仁”,“仁”的當代文化意義是什麼?

聿劍培訓師


在《論語》當中多次討論“仁”,我們學習其中的具體內容,可以加深對儒家仁義思想的理解,更深刻的理解“仁”的當代文化意義。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大意是,孔子說:“只有那些仁德的人,才能愛人和恨人。”

我們可以理解到,仁者,首先是自己要有非常好的道德修養,只有自己修養良好、有良好的判斷力,才可能真正的區分出,什麼樣的人是“好人”,什麼樣的人是“壞人”!仁者,是做好自己的人、同時能夠真正幫助他人的人!

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大意是,孔子說:“如果立志於仁,就不會做壞事了。”

仁,是道德自律的標準和準則,更是我們進行道德修養的基礎。當我們內心以仁義道德為做人的基礎,我們就會時時刻刻要求自己,不斷提高自己,時刻自律。這樣的人,會有真正的成長,才能夠有擔當!

仁,是我們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是我們做人和做事的基礎、規範、準則!我們堅持以仁義道德為自我要求,不斷提高自己的修養,才能成為受人尊重的人!


聿劍培訓師


儒家的“仁”,意思是指出自夲心的善良,外化為愛人、善舉善行、為他人考慮為他人著想。就統治者言之,則指實行“輕賦稅寬刑罰”、“倡簡約惜民力”之仁政。

儒家“仁”的思想的現實意義:

1、儒家“仁”的思想與現代“人文”精神相通。它們均要求儘量地、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戒除“撥一毛而利天下吾不為也”之自私自利,戒除“在我死後那管它洪水滔天”之不管不顧,從而構建起現代道德規範。

2、儒家“仁”的倫理與基督教的“愛人”戒律、佛教的“積德行善”教化,具有共通性。它們都從倫理層面揭示了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勾畫了人類命運共生共存的生動圖景。

3、儒家“仁”學可以彌補市場經濟社會重商主義的不足。我們知道,重商主義與市場經濟在於通過生產資料的自由流通、商品服務貿易,實現財富的增長和效用最大化。但其弱點在於自由競爭遵循的是適者生存的叢林法則,背後的人性假設是“人性夲惡”與自私自利,而不談利他和善行,不談同情和憫世情懷。正因如此,儒家“仁”學就有了用武之地,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市場經濟與重商主義倫理的缺陷和弊端,實現社會的公平與諧和。


劍已出鞘A


孔子仁學及其在現實生活中的意義

孔子作為中國乃至世界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其思想可謂包羅萬象,博大精深,中國文化發展所表現出來的全部豐富性特徵幾乎都可以從他那裡得到理解和說明。孔子思想最顯著的特徵之一,就是他提出了著名的仁學思想。

在《論語》中,孔子在不同的場合,針對不同的對象和問題,對“仁”所作的規定和解釋是不同的。不可否認,孔子關於“仁”的思想在今天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適用性,正因為如此,對孔子的仁學思想進行深度挖掘和重新解讀,對於促進我們今天社會的和諧發展也便具有了某些積極的支撐意義。

仁,不是現在所理解的仁慈、仁義或者某種單一的品德。在孔子眼中仁是在道德層次對世人上提出的一種要求,是所有美好品質的集合和總稱。恭敬謙卑,推己及人,任勞任怨,嚴於律己,堅毅剛強,敦厚坦誠,心懷仁慈,關愛他人,莊重誠實,勤敏智慧,先人後己,淡泊名利。在論語裡這些素質綜合起來才能稱之為真正的“仁”。

一、“愛人”是“仁學思想”的核心內容

“仁者愛人”,是人之為人的基本價值準則,這對現代人正確處理人際關係、人物關係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所謂“愛人”,指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親、相近、相趨、相合。孔子主張的 “愛人”不僅要關愛與自己親近的人,而且要關愛社會上所有的人,正如孔子要求弟子們所做的那樣:“沉愛眾,而親仁”。這是一種普泛化的愛,既要求普通民眾之間相互關愛,更側重於要求統治者對人民群眾的關愛。

二、孔子仁學思想中的人文關懷

孔子仁學思想中的待人之仁,建立在尊重別人的人格、權利、價值、尊嚴甚至親情等人道主義基礎之上,貫穿著人人互愛的仁愛精神,體現了孔子仁學濃厚的人文關懷精神。由“孝梯”而“泛愛眾”,這是孔子仁學人文關懷精神的集中體現。

三、仁學思想在當今社會的意義

1. 對個人的意義 現在的社會狀態是物質生活的發展超過了精神生活的發展,於是大部分個人即大眾的品味或樂趣只能來自觀點鮮明的少數人,只能隨波逐流,人云亦云。仁的思想講求內省自律,要求修身養性,是對精神世界的豐富。仁的思想就是在心靈還在的前提下滋養之,令其純淨健康地生長。

2. 對社會的意義 仁的有一個基本觀點是“愛人”,我們可以理解為愛所有人。進而論之,不僅要愛人,還要愛物,愛自然。當前社會的人情冷漠是不容辯駁的一個事實,孔子所說的愛人是不僅要愛那些值得愛的人,也要愛那些可以被愛的人


東方影月51747391


儒家的意思大愛吧,我想不管當代還古代,都是世人希望能做到的一種責任和義務,統稱完人,如果皆行仁,社會自然和偕充滿愛……個見


再見老鬼


內心深處的善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