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中多次提到的文化屬性,我們應該怎麼理解?

獨立小樓風滿袖81111411


從宏觀維度看,思維模式形成性格,性格覺得命運

而從具體每件事的角度,從微觀維度看,細節決定成敗

思維模式是核心!

而一個人思維模式的形成,與其從小成長環境,所受教育,人生經歷有關,而這些外部環境,濃縮看就是一個國家,一個地方的文化屬性!

但這又不是絕對的,畢竟還是有改變命運的人,而能改變的本質,是一個人的內因起了作用!

也就是說,雖然,文化屬性形成了每個個體的思維模式,從而決定了每個人的性格和做事方式,但破局點就在“思維模式”!

我們無法改變文化屬性,但我們可以改變思維模式,從而改變性格,改變最後結果!

文化屬性之於社會,就如原生家庭之於個人!


大象策劃


《天道》這首詩的作者馮道,是個奇人。先說說這首詩,再說說這個人。

窮達皆由命,何勞發嘆聲。
但知行好事,莫要問前程。

冬去冰須泮,春來草自生。
請君觀此理,天道甚分明。

詩中的文化屬性,我覺得可以從兩方面理解。

一、宿命論。

詩的第一句“窮達皆由命”,也就是冥冥中自有註定。

在儒家思想裡,這叫“生死有命,富貴在天”,誰說的呢,孔子的弟子子夏。孔子也說:"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還說"天生德於予,桓魑其如予何",在孔老夫子那裡,富貴、生死都是天註定的。

這種思想不僅中國有,其它諸如古埃及、希臘、羅馬也都信命,占卜占星、文學作品、信仰神靈,都有相信命運、求索命運的特徵。

二、積極宿命論。

而馮道接著又講“但知行好事”,他不像年輕人一樣,把“命中註定”當成不努力的藉口;也不像老年人一樣,把“命中註定”當成回顧人生時的自我安慰。而是有目標的努力去做事,用非常積極的態度。

“莫要問前程”更體現了這一點,這與那些想方設法去算命,並消極被動的按“命運”指引做事的人,是完全是不同的。

為了更好的理解詩的文化屬性,我們再說說這個人。

馮道歷仕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朝,並先後輔佐十多位皇帝,期間,始終擔任將相、三公、三師之位,本身就是個奇蹟。贊他的人很多,都說他賢明元老,罵他的人也多,說他無恥不忠,但所有人都對他“做好事”給予了客觀肯定,在自保的同時,他做到了救世濟民,而且也引導那一個個虎狼皇帝為百姓做點好事。

他的另一首詩《偶成》, 有一句“但教方寸無諸惡,狼虎叢中也立身”。也反應了他變通做官、”做好事“的理念。這更體現了前秦時期儒家人心、民心的思想,而不是後來的君君臣臣的愚忠。他這官做的,簡單跟現在頻繁跳槽的高管一樣。

古話講“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這也許就是我們應該從中理解到的。

以上是我的一點淺見,不足之處請指點,如果贊同請關注。


讀書寫心


談一下自己的視角。

要深入理解文化屬性,要先透徹的瞭解屬性。那什麼是屬性呢?

要理解屬性抓住兩個要素:

要素1:性質

要素2:關係

性質或關係是事物的屬性。

蘋果的【顏色、氣味、軟硬】是屬性,是關於蘋果的性質。

具體的蘋果1 比蘋果2大或小是關係,這個關係也是屬性,這叫關係屬性。

蘋果在草地上,這是蘋果與草地的一種關係。

關係也是屬性。

關係屬性很容易被人遺漏掉。

拿蘋果來說,屬性要抓住蘋果的性質【顏色、氣味、軟硬】和蘋果與其它事物的關係【大小關係、在....之上等等】。

舉一個例子,幫助大家徹底的掌握屬性。

啤酒,夏天基本自己每天都要喝

啤酒有什麼屬性

就可以從屬性的兩個要素【性質、關係】來思考

啤酒的性質:顏色、口味

啤酒與其它事物的關係:釀造方法

通過對啤酒的屬性的刻畫,我們可以更加了解當前的這個啤酒

我們可以構建一個屬性網絡來表述啤酒

大家注意到沒有,在屬性網絡的上面還有一個價值網絡

每一種客觀的屬性對於人來說有相對應的主觀價值

主觀價值總是基於客觀屬性的。你將“享受”(價值),啤酒因為“它” 的原料和釀造方法(“屬性”)。反過來,屬性通常是由其他更基本的屬性組成。

口味與顏色:是啤酒的性質屬性。

釀造方法:是啤酒與其它事物的關係屬性。

再次強調一下,性質與關係是屬性。

超爽:是啤酒的客觀性質屬性【綠色、透明、清淡】提供給人的【主觀價值】。

健康:是啤酒的客觀關係屬性【釀造方法】提供給人的【主觀價值】。

健康、超爽,提供給人更大的價值【享受】。

有時在夏天很享受啤酒。

啤酒通過【諸多屬性:綠色、透明、清淡、釀造方法,向我提供價值:超爽、健康、享受】。

瞭解了屬性,我們在掃描一下文化屬性的地域簡單劃分。

每種文化屬性都能提供相應的價值。

文化有太多的屬性,同樣是傳統經典的愛好者

道家文化的屬性【道、德】

儒家文化的屬性【仁、義】

但每種屬性都有其相應的價值。

作科學研究、創新、創業的,還是要倡導西方的文化基礎屬性【邏輯、哲學、科學】以及【制度、技術、文化】。

以中為體,以西為用。

西方的哲學與科學這種文化屬性比較適合於導出新知識。

文化這個概念確實很難把握,在這裡也只能是蜻蜓點水,浮掠而過。如果能夠對文化有更深入的瞭解,再其談文化屬性,才能講得更清楚。

一個人往往是具有多元的文化屬性。


認知框架


《天道》這部電視劇多年前曾經看過,最初是被王志文的演技折服。印象最深的是一首自嘲:本是後山人,偶作前堂客;醉舞經閣半卷書,坐井說天闊;大志戲功名,海斗量福禍;論到囊腫羞澀時,怒指乾坤錯。至今我的QQ簽名裡仍是這首詩。

劇中提到文化屬性分為強勢文化和弱勢文化,王志文飾演的主人公丁元英提到透視社會的三個層面:技術、制度和文化。普通人很難去參透其中的奧秘。

強勢文化就是認識到事物的客觀規律,並遵從客觀規律,去實現自己的價值,處於領導者或者掌控者的地位;弱勢文化,依賴別人,在現有條件下,不斷想辦法怎麼實現突破,取得成功。

我們的人生就是一個思維不斷被解碼的過程,可以通過讀書、實踐等來提高我們的認知,至於到達什麼層次?就只能靠我們的“悟性”了。


金陵坤叔


應該怎麼去理解《天道》這首詩裡的文化屬性?

天道 馮道

窮達皆由命,何勞發嘆聲。

但知行好事,莫要問前程。

冬去冰須泮,春來草自生。

請君觀此理,天道甚分明。

這是一首仄起仄收、押平水韻“八庚”部的五律,作者是大名鼎鼎的馮道。

馮道是個精彩的人物,可惜被後世腐儒們罵得抬不起頭,從歐陽修、司馬光到當代的餘秋雨,都用自己的“風雷之筆”把他定性為十足的小人。具體怎麼罵的,就不引用了。

他到底做了什麼事情,讓這些正派人士覺得如此不堪?

馮道早年曾效力於燕王劉守光,歷仕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朝,先後效力於後唐莊宗、後唐明宗、後唐閔帝、後唐末帝、後晉高祖、後晉出帝、後漢高祖、後漢隱帝、後周太祖、後周世宗十位皇帝,期間還向遼太宗稱臣,始終擔任將相、三公、三師之位。

所謂之四朝元老,十帝之師。這可是了不得的榮耀,為何到了馮道這裡就變成了恥辱呢?因為這些皇帝不是一個姓。

呂布陰陽反覆,還只是得了個“三姓家奴”的諢號,這馮道服務的朝廷就超過四個,還對遼太宗稱臣,豈不是罪該萬死?

可他一生榮耀,勤儉對己,寬於待人,保護文化,阻止殺戮,當世之時官聲極好。追封瀛王,諡號文懿。老百姓的眼光其實雪亮,後世的文人不過是出於宋理學的忠君思想,對他橫加指責。卻不知道他才是真正踐行先秦儒學的人:“為百姓事,非為帝王事;為天下事,不為國事也。”

即便是在北宋,對馮道的看法也是一分為二。因為在整個五代十國中,皇帝走馬燈一樣的換,哪個官員不是送走前朝迎後朝?五代中詩成就最高的王仁裕、馮道、和凝,哪一個不是換了幾個朝堂呢?

王仁裕甚至比馮道還多“投降”了一次,為什麼這些人要拿馮道開刀?

因為馮道在每一次改朝換代中都積極參與政治,為天下蒼生做了很多事情。王仁裕只是個名士,和凝是個詞臣,這兩人在官場的作為和影響都無法與馮道相提並論。所以馮道就成為宋儒們強烈攻擊的靶子,成為了一個反面的“榜樣”。

宋元明清的文人對他的看法侷限於思想,可以理解。當世的餘大師卻還抱著這種忠君思想來對他提出批判,就讓人不得其解了。

瞭解了詩人的傳奇人生,再來看這首詩的文化屬性,就比較清楚了。

馮道這首《天道》其實很有宋詩的味道,前面兩聯“窮達皆由命,何勞發嘆聲。但知行好事,莫要問前程。”就是講道理,和唐詩大不同,已經完全沒有賦比興的起筆味道,直到第三聯才有比喻手法的出現:“冬去冰須泮,春來草自生。”這是用冬雪消融,春草自生來比喻天理的循環有道。

雖然是講道理,但是講得非常深刻,同時體現了馮道本身的價值觀。

他是什麼態度?他就是隨便你們誰當皇帝,只要對老百姓好,就可以。正是這種價值觀和態度就決定了他的行為,他才會出使契丹,用近似於阿諛奉承的吹捧避免了中原百姓的戰亂,用貶低後周皇帝不如唐太宗的方式勸阻了御駕親征平叛,減少了百姓的犧牲,以至於自己失寵隱退。這正是一種大寫的奉獻精神。

為什麼北宋的蘇軾、王安石對馮道比較推崇?

一方面喜歡他的詩風,另一方面也對他的政治活動表示理解。

這首詩本身理解起來並不難,可是背後的人生和後世的冤謗十分沉重。我們看馮道另外一首詩:

偶作

莫為危時便愴神,前程往往有期因。

須知海嶽歸明主,未必乾坤陷吉人。

道德幾時曾去世,舟車何處不通津。

但教方寸無諸惡,狼虎叢中也立身。

生於亂世,只有學會“狼虎叢中立身”,才能真正力掃“方寸惡”,通舟“道德津”。

希望大家能看懂馮道這個人,看懂了他這個人,也就看懂了他的詩。

文學、歷史、哲學——文采、時事、思考在中國歷史上從來是不分家的。


梧桐樹邊羽


這是一部融合了釋道兩家文化且有一定深度的小說,不同的人對這部小說的理解會有很大的出入,本文只代表我自己的觀點,當然我也只能理解到其中的一點點。縱觀整部小說,給人留下印象最深的詞就是文化屬性了。

文化屬性是什麼?引用主人公丁元英的話,“透視社會依次有三個層面:技術、制度和文化。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任何一種命運歸根到底都是那種文化屬性的產物。

強勢文化造就強者,弱勢文化造就弱者,這是規律,也可以理解為天道,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強勢文化就是遵循事物規律的文化,弱勢文化就是依賴強者的道德期望破格獲取的文化,也是期望救主的文化。強勢文化在武學上被稱為“秘笈”,而弱勢文化由於易學、易懂、易用,成了流行品種。”

強勢文化造就強者,一個完整的獨立個體,不等不靠不要。弱勢文化造就弱者,等靠要三者俱全。

這是規律,也可以理解為天道,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所以此小說被改變成電視劇《天道》。

強勢文化是遵循事物規律的文化,意在告訴我們自立方能立人,弱勢文化就是依賴強者的道德期望破格獲取的文化,也是期望救主的文化,總期望別人去提攜自己,從不在自身找原因。

這本書,不斷提醒我該做一個擁有獨立人格的人。當然在不架空自己的能力和知識基礎上。


非小魚


對於文化屬性的理解,這裡就不故作高深了。

我們可以將文化屬性理解為一個人的“思想”、“信仰”。用當下流行詞彙是“三觀”,在神話領域是“元神”。雖然可以這麼理解,但不能劃等號,這裡我就簡要的說說文化屬性與“思想”、“信仰”、“三觀”、“元神”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文化屬性與思想的異同

相同點:都是關乎人的行為方式和情感方法,都對人的日常決策起決定性作用。

不同點:1,思想是活動的結果,而文化屬性不僅僅是結果,也是獨立於活動存在的道,;

2,社會存在決定思想,但社會存在不僅決定文化屬性,文化屬性也決定社會存在,往根源上辯證是雞生蛋蛋生雞,但我認為是現有社會存在,後有文化屬性,即先有天地後有道;

3,正確思想對客觀事物發展起促進作用,錯誤思想對客觀事物發展起阻礙作用。但文化屬性不會直接對客觀事物發展起作用,而是強勢文化,弱勢文化起作用。從這個層面來說,強勢文化和弱勢文化比文化屬性低一個金字塔層級,思想和強弱勢文化在一個金字塔層級。

文化屬性與信仰的異同

相同點:都是人對某物的信奉和敬仰,並奉為自己的行為準則。

不同點:1,信仰是理智的主觀和情感體驗色彩,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而文化屬性即道,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2,哲學家定義的信仰:“一種強烈的信念,通常表現為對缺乏足夠證據的、不能說服每一個理性人的事物的固執信任。”即信仰的說服力信服力沒有文化屬性對於人的說服力信服力強;

3,極端信仰會喪失理智,但文化屬性則不然,能讓人喪失理智的是極端文化。也就是信仰比文化屬性的金字塔等級低,至於低幾個這裡就不做討論了。

文化屬性與三觀的異同

三觀一般而言是指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這是被大多數人所認知的三觀,它們辯證統一,相互作用,崇高的真善美為三觀的追求目標。

三觀具體到了辯證與目標,與文化屬性有異曲同工,但後者又獨立於目標存在。

文化屬性與元神的異同

在神話引領域中一種高於肉體而可以單獨存在的某種物質,它是通過修行人修煉而逐漸形成掌握的可以控制魂魄的物質,它也是人類生命的真正意義與一切精華。在人類現有的能力下無法考證這種物質是否存在。

文化屬性是高於主觀世界而存在的客觀規律,是將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抽象出來的規律,亦無法被控制。

元神無法被證實與證偽,但文化屬性一證即錯。

因為有人的參與,判斷標準的差異,每個人的理解不同,將文化屬性分成了強勢文化與弱勢文化,但道卻不分強弱。


新理異聊


《天道》是一部近些年很火的電視連續劇,該劇改編於作家豆豆創作的小說《遙遠的救世主》,由老戲骨王志文與左小青領銜主演。

我平時並不喜歡追劇,心裡又有點排斥愛情劇,所以在很長時間裡,我雖然知道有此劇,但並沒去追看它。

後來由於常在各種推薦與劇評中看到大家對《天道》的好評,漸漸就引起了我的好奇心。年初得閒,我從電腦的影視劇庫中找出了該劇,開始首次觀看《天道》。

在電腦上一口氣把《天道》看完了,絲毫也沒考慮,我直接回到第一集再重看了一遍。後來我又去網上書庫裡找出原著《遙遠的救世主》,囫圇吞棗般看了第一遍,現在正在看第二遍。

因為《天道》,我還參加了一個微信【天道思維共享群】,每天與天南海北的數百道友們一起分享各自對《天道》的感悟與體會,啟智明道,受益頗多。

在《天道》中,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地方,莫過於男主人公丁元英所提出來的“文化屬性”,以及用“文化屬性”來實踐商業投資並達成目的、利用“文化屬性”來對各類人進行心理分析與有效利用。

小到一個市井小民,大到一個國家民族,其命運歸根到底都是文化屬性的產物。強勢文化造就強者,弱勢文化造就弱者,這是規律,也可以理解為天道。

神即道,道法自然,如來。一切都遵循規律行事,所行事之路線,就是天道。天道剛健,不可忤逆,它從來都不以人的意志而轉移。

在《天道》中,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人就是男主丁元英。一個得道的高人,一個隱世的的哲人,一個寧可孤獨也不落俗的真人。

劇中的丁元英,他在良心發現之後選擇了避世,去到了一個沒有熟人的城市,租了間簡易的房子,他把自己扔在了裡面,將自己活成了一座孤島。

丁元英每天都在自己一個人的世界裡孤獨的待著,陪伴他的只有音樂、香菸和茶。這種與世界格格不入、與世人全無來往的狀態,正是“大隱隱於市”的現實寫照。

隱世,它是一種選擇,也是一種智慧。世事紛繁複雜,人心陰險叵測。在這個爾虞我詐、勾心鬥角、滿是利慾與利用的世界,唯有能排除雜念、靜下心來、品著香茗、聆聽音樂的人,才能真正做到正視自己的內心,冷眼觀看這個紛亂的世界,把自己給活成一個明白人。

看《天道》,讀《天道》,悟天道。

人生悟道,悟道人生。

朝聞道,夕死足矣!



牛哥談人生


《天道》這部電視劇和《遙遠的救世主》這本書都看過,處處彰顯著文化的底蘊,它把文化分為兩種,也即強勢文化和弱勢文化。用通俗的話講,強勢文化就是按照事物的客觀發展規律來辦事,脫離主觀臆測,擺脫依賴,實事求是,自強不息,尋求本質的一種文化;弱勢文化就是依賴他人,想不勞而獲,用微薄的努力換取超額的回報,脫離事物的客觀發展規律,看不到本質,以表象為根據行事的文化。

記得裡面有這麼一段話。透視社會依次有三個層面 :技術 、制度 和文化, 小到一個人 ,大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任何一種命運歸根到底都是那種文化屬性的產物。 強勢文化造就強者,弱勢文化造就弱者,這是規律 ,也可以理解為“天道”,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強勢文化就是遵循事物規律的文化, 弱勢文化就是依賴強者的道德期望破格獲取的文化 ,也是期望救主的文化 。強勢文化在武學上被稱為秘笈, 而弱勢文化由於易學 、易懂、 易用, 成了流行品種 。

拿現實生活來說,有的人過上美好的生活,開著好車,住著好房,讓人好生羨慕。但如果追本溯源,就知道他現在的所有都是曾經的努力所得,是他們善於發現,總結,尋找事物的本質,摸到了規律,所以才有了現在的美好。他們相信,天上不會掉餡餅,只有自己能夠救助自己。這可以說就是強勢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相比於這些人,那些沒有什麼追求,不自己思考,總是按照別人指定的規則辦事,得過且過,卻想著什麼一夜暴富的人,就屬於弱勢文化的表現。


孤獨的瘋


什麼叫文化屬性?

真正的文化屬性是指一個人, 一個組織, 一個民族, 一個國家通過歷史積澱下來的生活習慣與思維方式。而強勢文化與弱勢文化則屬於文化屬性的分類範疇。

就像我們各個民族一樣,漢族 ,藏族,彝族等,每個民族的生活習慣與對待事物的看法不同,這就是文化屬性。

比如現代的朝鮮與文革時期的中國就是一個文化屬性。而當時與現在的歐美國家則是另一種文化屬性。

從人的角度看,生活層次的高低與看待事物的透視度就是文化屬性。比如有的人和你一見如故,你們在一起很舒服很自然,他的穿衣打扮談吐你都非常欣賞,這說明你們的屬於一個文化屬性。

而有一個人的思想,穿著,談吐都超越了你的思維方式,這就是另外一種文化屬性。

文化屬性是骨子裡的東西,很難在短時間內通過外在的打扮或是說幾句得體的話就可以改變的。

文化屬性分類,也就是天道中的強勢文化與弱勢文化,天道已經闡述的非常清晰,順應規律的就是強勢文化,迴避規律的就是弱勢文化。

比如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這表面了什麼?說明我們不願吃虧,限是自私,只喜歡單幹,不懂得協作,現實中很多公司存在這樣的問題。

再看看很多餐飲飯店超市等,一家生意好了,之後周圍會新開很多家與之類似的餐廳與超市。 而美國講究,一個人做生意,兩個人開銀行,三個人搞殖民地。這表面什麼?說明美國人喜歡團隊協作。你做生意,我開銀行給你貸款存款,再之後我搞殖民地給你擴大市場。

人家是差異化競爭而不是同質化競爭。 這就是文化屬性的區別,人家是強勢文化,我們是弱勢文化。天道中丁元英說過,任何一種命運,歸根到底都是文化屬性的產物,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正如魯迅先生棄醫從文是一個道理,改造的應該是人的思想。否則弱勢文化學的再多,都是糟粕,越學反而越制約自身發展,陷入誤區。

從天道這部電視劇中,裡面的幾個人物,韓楚風,歐陽雪 肖雅文 與創業三人組,葉小明 劉冰 馮世傑三人,他們都是不同的文化屬性所代表的人物,尤其是葉,劉,馮三個人,分別代表現實生活中最常見的幾類人,這就是強勢文化造就強者,弱勢文化造就弱者的人的文化屬性,而他們的文化屬性也註定了他們不同的命運。

劇中有一句話很玄,但又很經典。丁元英對芮小丹說,“我就跟你說句鬼話。你不知道你,所以你是你,如果你知道了你,你就不是你了。”這句話慢慢領悟,其實這句話基本表達了“文化屬性”的核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