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前一天一般都吃啥?你們那有什麼習俗?

通發2197


 

清明節前一天一般都吃啥?你們哪有什麼習俗?

清明節一直都是中國人最重要的祭祀節日,而在食俗上和習俗風俗中都是有一直不變的流傳下來,而在古代的時候,百姓們在過清明節的時候都會吃什麼的呢,那麼古代清明節有哪些風俗 古代風俗清明節吃什麼到底如何?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古代清明節的傳統食品大致有這樣幾種,如糖稀(古名“餳”,即以麥芽或谷芽熬煎為液的糖漿)、麥粥、糯米酪、麥酪、杏仁酪、雞蛋以及攪拌了鹽醋的生菜。

清明節前一天只能吃備好的熟食、冷食。

  寒食節又稱“禁菸節”、“熟食節”、“冷節”(在冬至後105日,即清明前的一兩天),相傳是源於春秋時代的晉國。這一天,民間禁止生火,只能吃備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這個風俗的來源有兩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為了紀念晉國公子的臣子介之推。春秋時,晉國公子重耳流亡列國,介之推護駕跟隨立下大功,相傳他曾經割下大腿上的肉給重耳充飢。重耳返國即位,當了國君,就是晉文公。而此時介之推卻與母親隱居綿山(即現在的山西介休縣),晉文公派人請他,但他躲在山中不肯出來。於是晉文公下令燒山,想把介之推逼出來。不料介之推死也不願出山,結果和母親一起被燒死了。晉文公非常難過,將介之推葬在綿山,還修了廟,並將綿山改稱為介山。為紀念介之推,晉文公又下令把介之推被燒死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以後年年歲歲,每逢寒食節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飯,以示追懷之意。

  另一種說法認為,寒食節源於周代的禁火舊制。當時有逢季改火的習慣。春末出火,在這之前告戒人們禁止生火,要吃冷食。

清明節吃的12種食物:

  1.青糰子,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糰子的風俗習慣。青糰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製作糰子。

  2.艾粄(bǎn),客家人有句老話,叫“清明前後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是清明節客家人必備的傳統小食。

  3.暖菇包,暖菇包是泰寧的傳統特色小吃。暖菇原料學名鼠麴草,又叫佛耳草,當地人稱為暖菇草。

  4.饊(sǎn)子,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饊子的食俗。“饊子”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

  5.雞蛋,民間習俗認為,清明節吃個雞蛋,一整年都有好身體。

  6.子推饃,“子推饃”,又稱老饃饃,類似古代武將的頭盔,重約250—500克。

  7.薄餅,廈門民諺有云“清明吃薄餅”,意思是清明節一家人在掃墓後要聚在一起包薄餅吃。

  8.大蔥和蛋餅,清明節,青島許多人家都要吃大蔥和蛋餅,寓意聰明伶俐,這個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9.樸籽粿(guǒ),製作樸籽粿,首先將樸籽樹葉和果實(核)搗爛,與大米舂成粉末,然後發酵再配糖,最後再用陶模型蒸或梅花模型蒸熟而成。

10.芥菜飯,清明時節,閩東各地無論城鄉,大多有吃芥菜的食俗。據說每年二月二吃了用芥菜和大米混煮的“芥菜飯”可以終年不長疥瘡。也有在三月三,煮泥鰍面祭祖送人習俗。

  11.棗糕,棗糕又叫“子推餅”,北方一些地方用酵糟發麵,夾棗蒸食。他們還習慣將棗餅製成飛燕形,用柳條串起掛在門上,可以冷食,以紀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質。

  12.清明飯,每逢清明節前夕,家家戶戶都要從野外採集各種供食用的青草藥,用來製作清明飯。

清明節習俗甚多,全國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上或細節上的差異,各地習俗雖不盡相同,但主要有以下幾個習俗。

  掃墓祭祖,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為習俗。唐朝之後,寒食節逐漸式微,於是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後持續不斷的節俗傳統。一直沿用至今,人們在清明節前後上墳掃墓祭祖習俗:剷除雜草,放上供品,於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託對先人的懷念。

  踏青,清明之時,正是春回大地,人們因利乘便,掃墓之餘亦一家老少在山鄉野間遊樂一番,回家時順手摺幾枝葉芽初綻的柳枝戴在頭上,怡樂融融。也有的人特意於清明節期間到大自然去欣賞和領略生機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遠足,一抒在嚴冬以來的鬱結心胸,這種踏青也叫春遊,古代叫探春、尋春。其含義,就是腳踏青草,在郊野遊玩,觀賞春色。

插柳,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間,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據說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麼插柳戴柳不僅是時尚的裝飾,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清明插柳也可能跟過去寒食節以柳枝乞取新火的的習俗有關。今天看來,隨意折取柳枝是對樹木的一種損害,是不宜提倡的。

遊樂,清明節除了上述掃墓祭祖、踏青插柳的習俗之外,還有大量遊樂的風習,千百年來,倍受人們的喜愛,如延續至今的牽鉤、放風箏和盪鞦韆等,也還有曾盛行一時,惟今已不復見的射柳和蹴鞠(音:cù jū)植樹等。不一一介紹了。

 


風中聽雨


清明節前一天是寒食節,是從春秋時期的晉國出現的節日。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又叫“禁菸節”,指的是在寒食節當天家家戶戶都要禁菸吃冷食。不過因為時間上和清明節接近,所以寒食節和清明節的習俗也逐漸融合在一起了。

因為寒食節期間,家家不許動煙火,所以民間的人們會提前準備好冷食。

我們可以吃的食物有:

1.粽子。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包好蒸熟粽子,可以自由的選擇豐富的包料,在清明節這天就可以吃了,相當於就是吃飯,而且吃的飽。

2.雞蛋。如果懶的話,直接煮雞蛋吃。

3.滷雞腿。將雞腿滷一下,也是非常好的,而且方便有營養。

4.包子。這也是非常耐飽的主食之一。

5.泡麵,直接衝熱水即可食用,方便快捷。


崔夏萍cuicui


1.青糰子

清明時節食用青糰子是屬於一種很傳統的清明節方式,尤其是在南方地區的時候清明節的時候食用青糰子更是隨處可見,其實青糰子也就是選擇一些青草汁將其置於糯米粉中混合均勻之後,將糯米粉攪拌成綠色之後即可根據個人的口味製作青團,有的地方可能會在青團中加入一些餡料,有的地方可能不會,一般在製作青糰子的時候都會選擇將青糰子直接置於蒸鍋中蒸熟之後即可食用,製作簡單也比較方便的一種食材。

2、艾粄

可能在有的地方也會選擇在清明節的時候選擇食用艾粄,但是對於艾粄這種食物的話對於一些客家人來說可能會比較熟悉,因為這種艾粄的話就是屬於清明節的一種傳統的食物,在清明節的客家人會選擇採摘一些新鮮的艾草葉將其置於清水中焯水處理之後,將艾草撈起,將水備下,艾草將其切成碎末狀備用,再將煮艾草的水將其用來和糯米粉還有艾草末一起用來攪拌和麵,等麵糰和好之後將自己備好的一些餡料置於麵糰中製作成圓團狀之後即可,將其置於蒸鍋中蒸制二十分鐘左右的時間之後即可食用。

3、暖菇包

在生活中清明節的時候也有的一些地方會選擇食用一些暖菇包,其實暖菇包這種食物的話是屬於一種地方傳統美食,一般在泰寧地區比較流行,在泰寧這個地方的話會選擇在清明節的時候採摘一些暖菇製作暖菇包,但是有的地方的話就會選擇直接用暖菇粉,但是都是有著在清明節的時候食用暖菇包的習慣。

在生活中關於清明節的相關的食用習俗的話,其實不同的地區都是有著不同的生活習俗以及在清明節的一些飲食的習慣的,清明節的時候有的地方可能會有著不同的傳統美食去食用,所以在平時生活中的話可以嘗試著烹製一些自己當地的一些傳統美食食用。


燕子停在屋簷


這是一個好問題。

我是河南的,接下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清明節我們這裡的習俗。

1、插柳

清明節春風明媚,綠樹成蔭。清明節這天,各家門頭要插柳枝。許多老年人還用柳枝將烙制的燒餅串起來,掛於屋簷下風乾,以備小兒食用,據說可消食化積。各家還要栽種柳樹。那插柳是因為中國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載柳。

2、祭祖

祭祖,家家戶戶都上墳祭祖。在清明掃基是因為冬去春來,草木萌生,人們到先人的墳基,會親自察看墳基是否因雨季來臨而塌陷,或被狐兔穿穴打洞。在祭掃時,給墳差剷除雜草,添加新土,供上祭品燒豬,燃香萸酒,焚燒紙錢及舉行簡單的祭祀儀式以表示對祖先的懷念。

3、盪鞦韆

這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之為秋幹。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盪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4、踏青

踏青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中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5、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酒,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怍“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6、炸饊子

“饊子”為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在大部分地

區已不流行,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饊子卻深受世人的喜愛。饊子色澤黃亮,層疊陳列,輕巧美觀,幹吃香脆可口,泡過牛奶後入口即化。

7、蒸棗糕

棗糕又叫“子推餅”, 河南一一些地方用酵糟發麵,夾棗蒸食。他們還習慣將棗餅製成飛燕形,用柳條串起掛在門上,可以冷食,以紀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質。

8、吃雞蛋

在河南的一些地方,清明吃雞蛋,就如同端午節吃粽子、中秋吃月餅一樣重要。 民間習俗

認為清明節吃個雞蛋,-整年都有好身體。據相關專家介紹,清明吃雞蛋習俗。

以上就是我們河南在清明節的風俗,供大家參看。


二十八畫先生


清明節前有寒食節,一般都禁火三天吃寒食。慢慢地寒食節和清明節融在了一起了,現在不再有寒食節之說。清明節吃涼食,例如涼麵之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