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評】“抗疫”與“抗倭”——血與火考驗中的浙江背影

微評提示

在上一篇《我們和“你”鬥了幾千年》的微評中,我們引用了赫爾利《未來簡史》的一個判斷:“人類作為一個種群,歷史上曾面臨的最大威脅:饑荒、瘟疫和戰爭,當前都被極大緩解了。”言下之意,瘟疫對人類的威脅,不僅絲毫不弱於戰爭,甚至還放在前面。對這一點,春節後的那段抗疫日子,咱們算是感同身受了。君不見:微信各類文章,談到疫情,都不約而同地使用“會戰”、“決戰”這樣的字眼;各城市機場、高速出入口戒備森嚴、如臨大敵;眾多村鎮層層設卡,外來人員嚴格盤查,或者乾脆封堵禁入;各小區普遍辦《出入通行證》,要和身份證一起攜帶進出;個別大型小區,人多不好管理,乾脆業主群約定“暗號”,和保安對上、才進得來......除了戰爭時期,很難想象這樣的場景。


【微評】“抗疫”與“抗倭”——血與火考驗中的浙江背影


沒錯,疫情來臨的時候,就可以理解為以湖北、武漢為中心,一場全國性的大會戰。


各省也成了“戰區”,那個時候,我們每天醒來打開手機,都會關注全國、各省的最新“戰報”,包括新增“傷亡”人數、累計數等,因為關乎人身安全啊。


【微評】“抗疫”與“抗倭”——血與火考驗中的浙江背影


從這個角度看,實話實說,各“戰區”的表現、尤其開始階段,是大相徑庭的。


其中,浙江省的表現,就可圈可點。


浙江是全國第一批啟動公共一級響應的地區;雖然浙商活動範圍廣,武漢號稱打造溫州商人的“第二故鄉”,但管控措施到位、保障有力,溫州最後成功挺住。


而浙江的官員們,在媒體面前全程脫稿、各種數據倒背如流,給人以從容鎮定、幹練負責的深刻印象,與個別地區形成了鮮明對比;醫療精英,從院士李蘭娟團隊到少將陳薇團隊,都是活躍在武漢“抗疫”第一線的中流砥柱,全力挽救患者,發揮關鍵性作用;颯爽英姿、令人刮目相看。


【微評】“抗疫”與“抗倭”——血與火考驗中的浙江背影


對,這就是真實的浙江。在經濟發達之外的另一面:人文薈萃,社會治理有序、勇於面對挑戰。其實,從歷史上看,在血與火的生死存亡考驗面前,浙江從來就沒含糊過。


遠的不多說了,都知道“三千越甲可吞吳”、臥薪嚐膽的典故。


學術界有觀點認為,浙江的這個“越”字,在古代是通假字、通“鉞”——某種鋒利的兵器,本意就是形容越人的剽悍勇敢。


說句題外話,相傳到戰國,楚王滅越,本地不少人為躲避戰亂,遷往福建、廣東等區域,後來被稱為“百越”之地。廣東那個“粵”字,據說就通“越”;遷徙得更遠甚至到東南亞的,就稱為“越南”。而浙江本土,可能一直等到吳越建國、再加上宋室南渡百年,“暖風燻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給人的感覺,才慢慢演變成江南富庶之地、才子佳人之鄉的吧。


【微評】“抗疫”與“抗倭”——血與火考驗中的浙江背影


然而,在大明王朝中葉,浙江、再一次顯示出它勇於抗爭、不屈不撓的一面:抗倭大捷。


在一干傑出的文臣武將,比如前期浙江總督張經、中後期直浙總督胡宗憲;抗倭名將、民族英雄戚繼光、俞大猷的帶領下,軍民一心、將士用命,終於徹底掃清禍害數十年之久的倭患,海域澄清。對這場戰事的來龍去脈,各種歷史教科書都有詳細的解說,前些年的暢銷書《明朝那些事兒》,也有非常精彩的描寫,不詳述了。


【微評】“抗疫”與“抗倭”——血與火考驗中的浙江背影


我們在這裡,只與當前的“抗疫”比較一下,那些神似的地方。


其一,都是全國矚目的“戰區”。在抗擊疫情的初期,抗疫最核心的地區是湖北,其次才排得到廣東、浙江;但也算名列前茅,全國甚至全球都矚目。


君不見,此前有些地方紛紛將“浙江”與“湖北”並列為“一類疫區”,來人必須嚴格隔離;而日本政府也曾決定:繼湖北省之後、對持浙江省簽發中國護照的國人,2月13日起一度禁入日本。


【微評】“抗疫”與“抗倭”——血與火考驗中的浙江背影

回顧500年前的“倭患”,它波及到整個中國沿海地區,浙江,則是全國第一的主戰場。究其原因,還是與經濟和交通特點有關。倭寇作亂的主要目的是搶掠財富,作為明代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浙江盛產絲織、陶瓷,繁榮富庶,令其垂涎三尺;這裡又“百川通海”,加上京杭大運河終點、水運非常便利,來自海上的倭寇更容易發揮優勢。嘉靖二十年(1541年)左右開始,海盜商人汪直、徐海等,與倭寇勾結,倭患愈演愈烈;此時明朝採取嚴格的海禁政策,正常的國際貿易需求得不到滿足,倭患危機就開始白熱化,嘉靖三十二年以後,幾乎年年有、月月有,甚至一月數次,浙江沿海的百姓苦不堪言,形勢危急。


其二,官員(將領)們表現都非常出色。無疑,面對疫情,浙江這次果斷有力、保境安民的表現,在很多人心中,是可圈可點的。


抗倭,更是浙江歷史上輝煌的戰例。


【微評】“抗疫”與“抗倭”——血與火考驗中的浙江背影

多數人只記得名將戚繼光是抗倭英雄,其實,以明代“以文御武”的體制,更關鍵的還在於統領地方的行政大員。前期浙江總督張經,抗倭也有突出成績,打過幾場漂亮仗;中後期,則主要是“直浙總督”——這可是大明空前絕後的崗位設置。把南直隸,包括江蘇、江西和安徽的一部分,與浙江省連在一起,軍政大權交給一個人統一指揮——胡宗憲的巨大功勞。對胡總督的綜合評價,目前史學界爭論不一;要了解他,可以去看國產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豆瓣評分9.7,最高分的神劇),裡面刻劃了一位飽經憂患、忠誠愛民的清官形象。


不管怎麼說,對他抗倭取得的光輝業績,學界是一致公認的;他上任初期,倭患極為猖獗,正是他在任期內運籌帷幄、眾志成城,用數年之功、一舉蕩平,以後倭患基本消失,再也不能形成大的威脅。


當然,談到具體帶兵打仗,攻無不勝、戰無不克,把武力過硬、狡猾兇狠,曾令沿海“談虎色變”的倭寇打得滿地找牙,那當然還是戚繼光的功勞。戚繼光,山東蓬萊人,名將世家出身,有明一代著名的軍事家,民族英雄。他一生重要的軍事任職很多,但最高光的時刻,就是在浙江抗倭大勝。比較著名的戰例:嘉靖四十年四月,16艘倭船由象山至奉化登陸,竄擾寧海。戚繼光判斷準確,率主力分別進剿、大敗倭寇;部分敵人逃竄後,又向台州進犯。戚將軍立即揮師南下,經過一個月的艱苦戰鬥,九戰九捷,全殲了這批倭寇、無一生還。“戚家軍”從此聲名大振,到抗倭的後期,只要“戚”字大旗一出現,倭寇就望風逃竄。可以說,戚繼光扭轉了浙江的戰局、也是浙江成就了戚繼光。


其三、勝利的關鍵,其實都要依靠民眾。


這一點,很容易被忽略。


說到抗倭,似乎就是戚繼光等將領乾的。群眾,無非被拯救的對象嘛,與他們何干?


【微評】“抗疫”與“抗倭”——血與火考驗中的浙江背影


道理很簡單:仗,是大家一起打的。既需要大將軍指揮若定、決勝千里,也需要士兵們捨死忘生、全力拚殺。話說“戚家軍”的主力構成,就是浙江本土招募的人員;明朝中葉戰鬥力最強悍的部隊,其實是浙兵!古“越人”勇猛剽悍的一面,似乎又在他們身上附體。《明朝那些事兒》中,對這一節的描寫極為精彩,有興趣可以看看。


話說戚繼光到浙江上任,領導第一場抗倭遭遇戰。過程中,徹底傻了眼:看上去威風凜凜的明軍,面對人數遠少於自己的倭寇,竟然一觸即潰!別說攻擊了,逃命都顧不上。戚繼光以個人之力,連續射死了對方三個頭目。戰局扭轉,倭寇開始潰逃;這幫兵老爺來勁了,掉過頭裝模作樣追了一段,就放敵人走。為什麼呢?出來當兵混飯吃,拚什麼命啊!一場活脫脫的鬧劇。於是,戚繼光決定自己招募一支部隊,朝廷也批准了。他經過觀察,發現浙江義烏一帶,民風極為剽悍,兩族為搶水源打起群架來、場面之壯觀,令人歎為觀止。戚將軍看中了他們,再從紹興、麗水等地的農村,精心招募了一大批青年,根據其特點悉心訓練,並配以厲害的武器和有針對性的陣法,終於練成了名揚天下、倭寇聞風喪膽的精兵。值得一提的是,戚繼光抗倭大捷後,被調任到遼東前線;他對北方士兵的戰力很不滿意,要求朝廷徵調浙江兵用。從此,明朝的北方邊境,便活躍著勇猛的浙江兵,一直到明亡為止。明人有詩為證:“十年邊海鯨波動,邊人倍得浙兵用。而今羽檄震於鄰,鴨綠江頭萬騎塵。”


回到咱們的“抗疫”,很顯然,浙江省所取得的成績,主要還得依靠本地的人民群眾;而支援武漢的醫療團隊中,也活躍著大量浙江醫療團隊精英的身影。


【微評】“抗疫”與“抗倭”——血與火考驗中的浙江背影

今天,我們回顧浙江的歷史、給浙江點贊,沒有吹捧拔高的意思,更別理解成“看輕了天下英雄”。以咱們國土之遼闊、歷史之悠久,幾乎每個地方,都能找到自己的輝煌時刻;比如,誠如鍾南山所說,“武漢,是一個英雄的城市”。聊抗倭等話題,是為給大家展示一個更加立體、更加全面的浙江,避免打上“遍地商人、炒*團”的錯誤標籤,甚至搞“地域抨擊”。說實話,在移動互聯成為主要媒體的當下,這也是值得警惕的謬誤。


而疫情此時更是“海外塵氛猶未息,諸君莫作等閒看。”


本文作者為程迅博士,感謝作者大力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