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宁波内河航运有多兴盛?

沿海港口是连接海洋与大陆的节点,世界各地的货物经由港口转销其他区域及内陆。沿海与港口连接的陆路交通是衡量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重要因素,便捷发达的港口陆路交通可以使内陆的货物非常方便地通过港口船只外销世界各地,而其他区域到港货物与人员也可以经由港口顺利地转运广阔的内陆市场。随着交通技术的发展与更新,宁波港的内河与沿海航线构成宁波交通运输的主体。近代宁波在时代变局下,被卷进清政府被迫打开国门、被动对外贸易的洪流中,并改被动接受为主动顺应时势,购置全中国第一艘轮船“宝顺轮”,联结外洋、沿海及内河航运的海洋交通网络,努力发展与振兴民族航运业,在与外国老牌航运企业竞争中占据甬沪线等沿海航线运营上的优势地位。

宁波地处江南水乡,主要河流有雨江、姚江、奉化江,通称甬江水系。除此之外,还有经由姚江、曹娥江抵达绍兴与杭州的浙东运河为内河疏运的主渠道,整个内河水系相当发达。早在明清时期,在浙江宁波港登陆的商人就经由浙东运河、京杭运河,通过内河水运从杭州直达南京、北京。在公路交通不算发达的古代,内河航运承担了大量人员与货物的转运与出口。

民国时期宁波内河航运有多兴盛?

清末,汽轮加入宁波地区的内河航运,逐渐成为客运的主要运输工具。光绪二十二年(1896)五月,宁波商人在两艘木帆船上各安装一台蒸汽发动机,率先开辟余姚江机动船航线。起初是两船对开,每天从宁波发一班船, 以后改为单船行驶,隔日从宁波发一班船。后逐渐开辟宁波至镇海线、宁波至慈溪线、宁波至西坞线。至宣统三年(1911),宁波地区已有汽轮八艘,分别运营宁波至余姚、慈溪、奉化、西坞等航线。此时,宁波内河货运仍主要依靠民船和帆船。来自西南部平原的舢板,经南塘到达南门,小船通过闸门畅行城内;从南部及奉化县来的舢板或木牌,经奉化江及其支流抵达东门外码头,或转由运河水道通过,尤其是通过与奉化江平行的南塘;从东部平原来的舢板,经前塘、中塘和后塘到达东门边的码头。晚清时期,宁波地区内河航运集疏运体系的逐渐建立,在很大程度上密切了各县市之间的沟通,是对宁波地区商品经济社会化的有效刺激。

民国时期,甬江水系自它山堰起,止于梅墟张家堰,全长49.5千米。其航道,低潮位时,吃水4米的轮船可以出入;高潮位时,吃水7米的轮船可以入口。从桃花渡往南至奉化西坞,向西北可至余姚,向东北可至镇海。甬江航道干线共分为三段:第一段是兰江和惠江,分别从它山堰、江口起,止于下王渡,可通帆船;第二段是芙蓉江、奉化江,分别起于下王渡、大滨桥,止于三江口,可通帆船和小轮船;第三段是鄞江、姚江、大浃江,鄞江起三江口止桃花渡,姚江起九里浦止桃花渡,大浃江起桃花渡止梅墟张家堰,可通小轮船甬江内河航线支线包括兰江支线2条、奉化江支线6条、鄞江支线6条、西乡河渠支线28条,东乡河渠支线35条。除此之外,还有大嵩港、南嵩河、西港等支线河流。甬江内河航道在清末就可通汽船,民国时期开始出现汽轮拖驳。

民国时期宁波内河航运有多兴盛?

宁波内河航运除甬江航道外,宁波下属各县还有大量的内河运输航道。鄞县境内的内河航运以鄞江为主,鄞江自奉化流入鄞县境内,沿岸经三江口、石硖等地,是鄞县与奉化、慈溪、镇海的主要交通航道,可通行汽船和帆船。鄞县境内航道除鄞江外,还有前塘河、后塘河、东中塘河、南塘河等,其往来船只有上百艘,主要轮船有“大通”号、“大利”号、“宁安”号等20余艘慈溪境内主要有章桥河、官河、前江、后江、大津浦、剡渚浦、鸡鸣浦等河流航道。奉化境内主要有县溪与剡溪河流航道。镇海境内主要有大浃江、小浃江、璎珞河、庐江、中大河、前大河、西大河等河流航道。这些河流航道上的轮船主要有“鄞奉”号、“新鸿庆”号、“顺安”号、“顺风”号等轮船。南田境内有樊鹤河航道,由樊岙镇通向鹤浦镇。余姚境内有姚江、马渚橫河、长冷港大塘港、兰野港、东横河等河流航道,这些河流航道上的轮船主要有“新宁余”号、“镇新”号、“宁姚”号、“新同兴”号等。

全面抗战初期,宁波内河船舶数量相当可观。截至1938年,甬江拥有各类船舶8871艘,其中奉化297艘,余姚1011艘,慈溪500艘,象山503艘,鄞县4322艘,定海989艘,镇海1249艘。在沿海公路、铁路及海运受到战争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大量物资需要通过内河航运来中转,政府为此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来保证内河航运的畅通,其措施包括:增加渡口设施、疏浚内河航道、贷款修造内河船只等。

民国时期宁波内河航运有多兴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