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賈,可為吾友乎?”古人能聽懂我們說話嗎?

前面講過,古人日常說話也講白話文。那穿越回古代,我們能不能和古人無障礙交流呢?答案是不能。因為古人即使講白話文,其白話文的發音也是古漢語發音,和我們現代漢語發音大不相同。

根據古漢語學者的研究,歷史上古代漢語的發音大致經過三個時期的變化,分別是上古音、中古音和近古音。上古音指從西周到漢朝的漢語發音;中古音指從南北朝到唐朝的漢語發音;近古音指從宋朝到清朝的漢語發音。(關於古漢語的發音分期,學界存在不同的觀點,此處只採用這種較為廣泛的說法。)

這三種發音之間的差距非常大,和現代漢語的發音更是天壤之別。比如說同樣是“青青子衿”這句話,三個時期的古漢語發音分別是:

上古音(周朝、秦朝、漢朝):cen cen cilumu kelumu

中古音(南北朝、隋朝、唐朝):ceng ceng ci ginmu

近古音(宋朝、元朝、明朝、清朝初年):cing cing zi gin

聽起來是不是有點蒙,有點像外語?為什麼古漢語的發音會有這麼大的變化?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歷史上北方遊牧民族不斷南遷,他們講的胡語與中原漢語融合,導致了漢語發音發生了重大變化。有的語言學家認為,今天的閩南語、粵語、廣東客家話和江浙吳語保留了一些古漢語的發音。原因就是最初的漢語使用者,在胡人入主中原的時候,不斷地向南遷,衣冠南渡,把最初的古漢語的發音帶到了南方,經過千百年的世事滄桑,至今還殘存著一些。比如,古漢語發音中有個入聲,在今天的普通話四個聲調中已經沒有了,但是在吳語粵語等方言裡依然還有入聲。今天的日語和韓語裡也保留著一些古漢語發音的元素,所以南方人在學日語發音時會感到一絲親切,學起來很順口。

有的人會感到疑惑:古代又沒有錄音機,你是怎麼知道古漢語發音的?其實用不著錄音機,用拼音的方式就可以拼出古漢語的發音。古代沒有今天的漢語拼音,卻有一套類似拼音的文字注音體系,叫“反切法”。簡單地說,就是用兩個字為一個字注音。一般都會選擇兩個常用字來反切,前面的字取其聲母,後面的字取其韻母和聲調。比如山峰的峰,反切法注音為“房生切”,取“房”字的聲母f,取“生”字的韻母enɡ和聲調“一聲”,反切出來就是fēnɡ了。

中國人早在兩千年前就使用反切法了,今天學者通過隋朝的《切韻》等韻書可以復推出中古音系,但上古音的復推比較麻煩,還要藉助親屬語言(比如藏語)的發音規律。但這些都是復推,不可能和古人完全一致。

有的朋友還疑惑:今天用普通話讀唐詩還是很押韻,怎麼能說中古音和今天普通話發音不一樣呢?這是因為中古音的韻母和今天的韻母變化沒有太大,特別是平聲韻(句尾押韻字為一聲或二聲)的唐詩,今天讀起來依然押韻。但你若讀上古音時代的《詩經》,你就會發現不怎麼押韻了。

古漢語發音是個很有趣的問題,但要記住:如果想穿越回古代幹大事,一定要選擇好時代;否則,你穿回去可能連話都聽不懂。穿越有風險,選擇須謹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