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日劇翻拍遭遇口碑尷尬,社會議題本土化水土不服

熱門日劇翻拍遭遇口碑尷尬,社會議題本土化水土不服

周迅、惠英紅、趙雅芝、金士傑組成的王炸陣容,女性題材疊加犯罪懸疑的類型,《不完美的她》是目前國產劇集中的稀缺品種,在開播之前,便成為不少觀眾的年度期待。

22集,每集35分鐘,片頭以社會新聞穿插的動態設計勾勒女性生存困境,迅速將它和充斥熒屏的甜寵、玄幻劇區分開來,而當幾位大青衣接連登場,便展現出與眾不同的氣質。

3月27日上線,目前《不完美的她》播放過半,從觀眾評價來看,卻有口碑下滑的趨勢,不滿的聲音主要聚焦在敘事散亂、細節失真、對白不夠生活化等方面,尤其與日劇原版《母親》對照,更令一些原作粉絲感到失望,認為是浪費了好演員和好故事。

近些年,中國影視公司展現出對日本經典劇集的熱衷,不斷有翻拍中國版本推出。不過,從《深夜食堂》《求婚大作戰》《校對女孩河野悅子》再到《問題餐廳》《東京女子圖鑑》《賣房子的女人》《母親》,這些口碑日劇的中國版質量參差不齊,不少落入水土不服、創新乏力的窘境。

一方面,國內觀眾對國產劇集有著相對嚴苛的標準,但從翻拍劇集的整體表現來看,翻拍本就是一項難度極高的技術活,有了原版故事的基礎還遠遠不夠。

热门日剧翻拍遭遇口碑尴尬,社会议题本土化水土不服

《母親》的高度與深度

在《不完美的她》之前,日劇《母親》已經擁有韓國、泰國、土耳其版本,由此可見亞洲範圍內,投資人與製片方對這一故事的認同及其本土化的信心。

《母親》的編劇坂元裕二是日本殿堂級編劇,24歲便以《東京愛情故事》編劇身份走紅,他的作品《最完美的離婚》《四重奏》《問題餐廳》等都在年度日劇中榜上有名。坂元裕二的能力是在把握時代精神和社會風貌的基礎上,通過小人物的故事切入,用自然筆調娓娓道來。他的作品通常情感細膩,臺詞精闢,擁有瞬間擊中觀眾的能力,在戲劇化的甚至奇情的故事框架下,通過豐富的細節塑造人物讓觀眾走入其中,與主人公的情感共振。

坂元裕二創作於2010年的《母親》以一樁虐待與誘拐兒童的案件為切口,展開對“母職”的討論,穿插其中的是女性之間的互相救贖,同時也有對社會議題的深度觀察和反思,從故事的情感基調來看,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催淚大劇,坂元裕二的煽情技巧令它的觀眾時刻為幾對母女的命運揪心。

热门日剧翻拍遭遇口碑尴尬,社会议题本土化水土不服

當然,《母親》的成功不僅僅因為它有一個動人故事為基底,同樣也離不開幾位演員的表演。田中裕子、松雪泰子、尾野真千子及蘆田愛菜,不同年齡段的女性群像書寫,因為她們真實而自然的表演,才更讓觀眾對這個戲劇化的故事信服,進而感同身受。

中國版《母親》即《不完美的她》,事實上對原劇進行了較大程度的改編,將故事的主線從女童轉移至周迅扮演的林緒之身上,將重心放在女性的自我成長和獨立人格的描摹,增加了主人公作為職業女性的表現,從情感羈絆更多轉向女性之間的守望相助,可以看出主創對於這個故事在社會價值層面的野心。

不過,不夠生活化的臺詞和過於依賴旁白推進故事,讓觀眾進入顯得困難,而多線索敘事導致的視點散亂也讓人在觀看時感到有些疲憊。從收視率來看,《不完美的她》也沒有特別亮眼的表現。根據雲合數據,3月31日,它的正片有效播放市場佔有率為1.62%,在全平臺位列第七。

本土化之難

必須承認的是,與原創相比,經受過市場考驗的翻拍相對穩妥,因此更容易得到影視公司的青睞。在編劇於婧(化名)看來,翻拍省力,故事和人物都有了,劇集在其他市場比較成功,好故事也更容易吸引大牌演員,而好的原創比較少,而且耗費相當長的時間精力。

相較於翻拍,原創劇本的開發風險非常高。於婧告訴第一財經,原創劇本開發難易程度和劇本質量有關係,一般來說需要一到三年左右,而且項目很容易夭折,成活率大概一到兩成。“現在劇的開發一般都是出大綱和前五集劇本,平臺通過了才會繼續開發,頭部的大公司或者創作者的項目比較容易做成。”在於婧看來,由於國產劇的原創能力比較匱乏,頂級IP消耗殆盡。

上海社科院新聞研究所研究員呂鵬向第一財經指出,翻拍日劇最大原因是日劇多半是關注現實題材的電視劇,和國內創作取向相似,因此翻拍通常會首選日劇。

選擇購買日劇版權的另一個原因是性價比較高。公開資料顯示,日劇《為了N》《非自然死亡》《最完美的離婚》《交響情人夢》《龍櫻》《我的危險妻子》均被國內影視公司買下版權。

據於婧瞭解,日劇版權費比中國的要低得多,價格也比較合理。“國內IP熱的時候炒作非常誇張,一本網絡小說版權敢叫價好幾百萬。其實日本版權性價比還是蠻高的,之前IP流行的時候影視公司可能囤了一部分日本的版權要消化掉。不過,就是本土化難,國內能做好這一點的編劇也比較少。”

文化差異是翻拍受困的原因之一。影評人吳李冰此前在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曾提到《嫌疑人X的獻身》本土化的問題,他認為東野圭吾原作中,大和民族獨特的武士道精神和獻祭式的情感放在中國並不具有信服力。央視網視頻中心內容總監張昊在琢磨NHK的《紀實72小時》時發現,當同樣形式的拍攝方式拿到中國,味道就變得不一樣。“日本的人情世故和社會文化跟我們不太一樣,日本人的隻言片語聽來會覺得很感動,如果搬過來放到中國的語境看,會有些尷尬。”

文化差異之外,在呂鵬看來,翻拍效果不好,最主要的原因是日劇的兩種創作取向,一種是漫畫式,一種是社會反思式,前者比較誇張喜劇化,後者則是反映比較深刻的社會問題。“國內翻拍過來,兩者實際上都沒有辦法好好兼顧。《賣房子的女人》中的喜劇和誇張沒有辦法學,《深夜食堂》中深層次的社會問題也很難觸及。因此就造成了上不上、下不下的狀態。”

呂鵬說,“我們是翻拍他們的形式和故事內容,但是形式上,比如《深夜食堂》是有些水土不服的,而內容上,我們編劇的生活體驗太少,以至於內容失真而不深刻,對於人性和生活的描畫都片面而潦草,就難看了。”

翻拍並不是原罪。經典在每個時代都值得擁有自己的粉絲,而翻拍能夠讓一個好故事接近更廣闊的觀眾,它的價值也由此歷久彌新。

不過,翻拍經典劇集通常會伴隨著一定的輿論壓力。首先便繞不開與原作的比較,而顛覆性創新或者忠於原著是一步需要權衡再三的棋。拿出一個不錯的翻拍劇本並不比原創更容易,本土化需要以細節豐富血肉,塑造真實的人物,是國內創作者需要反思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