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處處有故事之“西安”歷史

西安為什麼被叫做西安呢?

西安處處有故事之“西安”歷史


西安,是秦人祖祖輩輩的征程。西安,古稱長安,是《馬可·波羅遊記》中著名的古絲綢之路的起點。羅馬哲人奧古斯都說過“一座城市的歷史就是一個民族的歷史”。西安,這座永恆的城市,就像一部活的史書,一幕幕、一頁頁記錄著中華民族的滄桑鉅變。


西安處處有故事之“西安”歷史


西安市,在西周時稱為“豐鎬”。“豐鎬”,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別修建的豐京和鎬京的合稱。它在漢代並不叫長安,而是叫京兆尹。京兆尹在西安市十二個縣:長安縣,新豐縣,船司空縣,藍田縣,華陰縣,鄭縣,湖縣,下邽縣,南陵縣,奉明縣,霸陵縣,杜陵縣(很多縣名至今沿用,只不過改成相應的區和市了)。今天的市也是比縣高一級的行政區劃,因此只有京兆尹才能對應西安市。長安隋時也被稱為“大興城”。在唐代時,與西安市對應的是京兆府,下轄萬年、長安、新豐、渭南、鄭、華陰、藍田、鄠、盩厔、始平、武功、上宜、醴泉、涇陽、雲陽、三原、宜君、同官、華原、富平、櫟陽、高陵等二十二縣。絲綢之路開通後,長安成為東方文明的中心。史稱“西有羅馬,東有長安。元代朝廷將京兆府改為安西路,後被改為奉元路。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將奉元路改為西安府,取義“安定西北”西安這個名稱便流傳至今。西安市名稱的歷史沿革是:京兆尹(兩漢)→京兆郡(曹魏)→雍州/京兆郡(隋唐)→京兆府(唐宋金)→安西路/奉元路(元)→西安府(明清)

西安處處有故事之“西安”歷史


那麼長安是什麼呢?在漢代,長安首先是京兆尹下轄的一個縣的名稱,即長安縣。長安縣非常特殊,因為它的縣城——長安城,是當時的國都。到了唐代,將長安城一分為二,一半歸長安縣管,一半歸萬年縣管,取“長安萬年”之意。不過都城依然被稱為長安城。當年的長安城雖然比後來的西安城面積大了很多,但是依然無法與現在的西安市相提並論。

所以長安有兩個意義,一是指長安城,這是最常說的長安,指的就是城牆圍起來的部分;一是指長安縣,這個名稱一直存在,就是今天的長安區。

西安處處有故事之“西安”歷史


自公元前約11世紀至公元9世紀末,西安曾長期是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並歷來為地方行政機關——州、郡、府、路、省和長安、咸寧兩縣的治所。1928年在西安首次設市1948年由省轄市改為國民政府行政院轄市。

西安處處有故事之“西安”歷史


西安與雅典、羅馬、開羅並稱為世界四大古都。從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10世紀左右,先後有13個朝代或政權在西安建都及建立政權歷時1100餘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西安市曾經是陝甘寧邊區轄市、西北行政區轄市、中央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從1954年以來一直為陝西省省會所在地現屬副省級城市轄九區、四縣。1981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把西安確定為世界歷史名城。


西安處處有故事之“西安”歷史


注:1.配圖為 大唐芙蓉園 景點圖片,週末去逛的時候拍的,最近免門票,可在網上預約。

2.部門內容來源於網絡,若傾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