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豔芳:叫響第什裡風箏的新生代


趙豔芳:叫響第什裡風箏的新生代

“90後”趙豔芳在糊風箏。

趙豔芳:叫響第什裡風箏的新生代

最具特色的第什裡沙燕風箏。

提到風箏,如今“南有濰坊,北有廊坊”這句話越來越響。由於廊坊地處京都畿輔,流傳已久的風箏享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與文化滋養,集兩大派精華,又具鄉情地氣,在全國界內廣有讚譽。位於安次區南部調河頭鄉的第什裡,加之村東風箏小鎮的躍起,已成為典型的“風箏村”。

宮廷風箏產品多

據《韓非子·外儲說》載:墨翟“斫木為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墨子研究了三年,用木頭製成一隻木鳥,可惜只飛了一天就毀壞。這隻戰國初期的木鷂就是中國最早的風箏。

安次區調河頭鄉第什裡村是中國宮廷風箏的傳承地、生產地,起源於明朝永樂年間,興起於清朝乾隆年間,距今已有500多年曆史。當代第什裡的風箏文化已有五代傳承人,至今仍保留著200多種宮廷風箏製作畫譜以及幾十種繪畫口訣。

這個村的名字也有來歷,因北距東安縣城10裡,故稱第什裡。走進第什裡,村口立著座古香古色的牌樓,上面雕龍畫鳳,刻繪著一隻只五顏六色的風箏。進村的主路是村裡著力打造的風箏文化一條街。路燈杆的燈箱上印製的是各色風箏圖案,路旁是一家家風箏店鋪。“藏箏閣”“風箏坊”“紙鳶府”……掛在店內牆壁上的一隻只“蝴蝶”“老鷹”“蜻蜓”風箏栩栩如生。村東頭的文化活動廣場中央,是一座火紅的蝴蝶風箏雕塑,雕塑前刻著幾個大字“風箏小鎮”。

改革開放後,一個個家庭手工作坊如雨後春筍出現,第什裡村幾乎家家戶戶做風箏、賣風箏。至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第什裡風箏全面佔領京津市場並開始走向全國,部分加工戶由手工作坊轉型為工廠。2009年6月,第什裡風箏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河頭鄉被命名為“風箏之鄉”。逐漸形成了以第什裡為中心的10多個風箏村,成為繼濰坊之後全國第二大風箏生產加工基地。第什裡風箏小鎮2015年開始打造,被命名為河北省首批特色小鎮,也是國家體育總局批覆的全國風箏小鎮。

工藝繁複蘊意深

在風箏加工戶趙豔芳的宗華風箏展館,牆上掛滿了蜻蜓、蝴蝶、蝙蝠、老鷹等形態各異的風箏,讓人目不暇接。最顯眼的屬放置中間傳統的沙燕風箏,有肥燕、瘦燕、比翼燕、雛燕、小燕和新燕。

“風箏裡的祝福含義很多,蝙蝠和壽桃叫福壽雙全,還有雌雄兩隻燕子合在一起的比翼雙飛燕,寓意著夫妻和睦相處之道。其中肥燕代表成年的男子,它是仿製成年男子的身型製作;瘦燕代表女性,它是仿照漢朝寵妃趙飛燕的體態,纖細高挑、身型輕盈;雛燕用胖乎乎的體型來代表三歲以下的孩子……”

“由於從小時候看著父母和家裡的工人制作風箏,對風箏有種特殊的情懷,小時候每次看到師傅製作風箏,我就靜靜地在旁邊觀看。”趙豔芳說,風箏有取材、軋製、繪畫、裱糊、組裝等手工製作流程,非常複雜,簡單的需兩三天時間,尺寸大的甚至要一個月才能完成一個。

“風箏有沙燕、老鷹、蝴蝶、金魚、串型、龍等大類,每類又分為多個小種,比如老鷹,有盤鷹、普通鷹。算起來得有二三十個品種。我們的風箏是純手工製作的,工廠的工人平均年齡50歲,以女性和下崗職工居多,目前職工有100多人,風箏製作高峰期能帶動調河頭鄉周邊村鎮300多人就業。”趙豔芳說。

擦亮名片有創意

走進第什裡村的宗華風箏製作體驗館,屋內桌子上酒精燈、畫筆等風箏製作工具一應俱全,貼有風箏的擺臺、印有風箏圖案的飾品整齊擺放。

“除了風箏節還開展了風箏製作大賽、非遺體驗、風箏進校園活動等,打出了‘風箏文化’新名片。第什裡風箏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充分利用現有文化資源,開發了風箏擺臺、風箏飾品等產品,不斷拓寬產品種類,拓展銷售渠道,提高產業效益。”宗華風箏製作體驗館經理趙豔芳說,下一步將把體驗館打造成集風箏製作體驗、風箏產品開發、旅遊民宿為一體的綜合性場所。

“我們家除了製作銷售這些工藝品,還可以提供家庭風箏製作體驗,讓孩子和家長共同參與風箏製作過程,扎架子、糊風箏、繪畫DIY圖案,製作結束,一家人還可以來到風箏小鎮的草坪上,放飛自己的風箏。”趙豔芳說,第什裡風箏小鎮建立之後,給當地傳統文化帶來了空前的推動,同時,促進了風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迎來了全國各地的遊客。

“第什裡風箏小鎮已成為安次區的特色文化品牌,希望用自己的新思路和新模式為促進風箏文化的發展和傳承增添活力,注入一道特色文化元素,將風箏一直傳承下去,讓更多的人瞭解這座北方的風箏重鎮。”趙豔芳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